学术投稿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辉

关键词:掌骨干骨折, 内固定, 微型钢板
摘要:目的:分析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为微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为克氏针内固定。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为27d~45d,平均(34.5±2.6)d,对照组为36d~67d,平均(58.7±3.9)d,观察组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使用。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小儿肺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易发生,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患肺炎较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引起多种重症并发症,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我院自2010年3月-2014年3月以来共收治了112例小儿急性肺炎患者,均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均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并与同期单独给予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某院门急诊人次预测

    目的:本文运用直线方程法及季节比重预测医院门急诊量,为医院编制、完善管理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直线方程法和季节比重法,预测门诊、急诊量。结果:通过直线方程法分析5年门急诊量属直线型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显示第6年门急诊量仍是增长趋势,结合季节比重法进行季节预测,得出每年2月是谷底、12月是高峰的变化规律。结论:采用直线方程法和季节比重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既能分析门急诊量的发展趋势,又能促进医院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作者:宋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金彦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肾损伤标志物检测在儿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才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由于多中原因导致的肾损伤性疾病患者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L乙酰-β-D氨基酸核苷酶(NAG)、IgG、微白蛋m-ALB的水平,共357例,分为肾病组、过敏性紫癜及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应用Dunnett法检验肾病组和过敏性紫癜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肾病组、过敏性紫癜组与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001,肾病组肾损伤标志物水平联合应用,阳性率100%,过敏性紫癜组联合应用阳性率为87.3%,而正常对照组仅为2.3%。结论: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损伤,可检测多种肾损伤标志物的水平,辅助临床早期发现肾损伤部位及程度,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用药方案。

    作者:黄生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63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3.9%,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小于对照组的22.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谢卓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转变药学服务理念改进药学管理系统

    药学管理是一种精细的管理。药学工作者要转变服务理念,认识到优质服务就是满足患者的需求,从“我们能提供什么医疗服务”,转变为“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也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上的一次飞跃。在国外,医院药学的发展促使药剂科的工作重心从保障药品供应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转变。在我国,很多医院的药剂科都在进行着这种转变的尝试。目前国内常见的计算机药学管理系统主要是围绕保障医院药品供应这一目的建立和研发的。

    作者:张学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压氧在面神经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症状表现为不能蹙额与皱眉,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我科使用高压氧并且联合常规药物、针灸给予患者治疗后,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华;杜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按双盲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一般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5 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5.4±5.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8.4±10.2)分,与对照组的(69.4±5.2)分、(56.4±8.3)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可促进瘫痪肢体恢复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

    作者:杜惠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对本院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452例,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预防应用指导原则》的指导,对这452例外科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神经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1例,应用率为100%;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09例,应用率为100%;骨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62例,应用率100%;普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5例,应用率为30%。单独应用298例,联合应用119例。单独应用抗菌药物品种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替安、头孢米诺、去甲万古霉素。手术前给药89例,手术后给药102例,手术中给药226例;一直静脉给药289例,先静脉再口服给药128例,平均给药(3.21±0.12)天。结论:本院外科手术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比例还比较高,依旧存在预防性用药指征不明确,抗菌药物使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力度。

    作者:雷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例十二指肠降部后壁穿孔修补术后高位肠瘘患者的护理

    肠瘘是一种严重的腹部外科疾病,一般分管状瘘和唇状瘘两种。唇状瘘无自愈可能,其特征是小肠黏膜外翻与皮肤愈着,如瘘口位置较高则其状如口唇。从瘘口可排出肠液、气体和食物,肠液中含有大量胆汁和胰液,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瘘口周围皮肤糜烂、组织被腐蚀,体液丢失很多,造成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等,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极大的痛苦[1],高位肠瘘是腹部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其高流量、高消耗性引起严重的水电介质平衡失调、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多脏器功能衰竭,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我院在2013年12月收治了1例高位肠瘘患者,经肠内营养、充分引流、胆汁回输等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晓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头皮疤痕癌患者的护理体会

    疤痕癌(cicatricial carcinoma)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皮肤疤痕或疤痕疙瘩因奇痒而挠抓,摩擦致疤痕破损和糜烂,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恶变而成的皮肤癌。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逐渐病变发展而成。瘢痕癌由于局部血循环不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均疗效不佳,故一经确诊即应手术切除。瘢痕癌病程进展慢,转移发生较晚,早期手术预后较好。

    作者:贺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尖牙埋伏阻生22例正畸临床体会

    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临床较为常见,它不仅对口腔正常功能及颜面美观均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增加了矫治难度,由于技术所限,导致许多患牙无法保留,尤其是腭侧阻生者。随着正畸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口腔CT的普及,正畸临床对埋伏阻生尖牙的诊断与治疗日趋完善。

    作者:肖树林;吴亚楠;秦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患者行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加替沙星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加呋喃妥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以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细菌清除率以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尿路感染患者行加替沙星联合呋喃妥因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阿卜力孜·阿塔伍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糖尿病自我记录在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自我记录在社区糖尿病管理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我中心为了贴近社区对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糖尿病自我记录,对记录前后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记录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好于记录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管理中实行糖尿病自我记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加强自身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

    作者:高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微创撬拨复位多枚克氏针联合空心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讨论微创小切口撬拨复位多枚克氏针联合空心钉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患者23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采用撬拨辅助微创外侧小切口复位,术中侧位,轴位及Broden位X线透视观察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形态及关节面恢复情况满意后,多枚克氏针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所以病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及皮肤坏死,无内固定物断裂,无骨折不愈合,术后Bolher角及Gissane角均恢复正常,关节面恢复平整,患者负重行走后跟骨高度无明显丢失。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之足踝临床评分系统评定优13例良7例一般3例优良率87%结论:微创撬拨复位多枚克氏针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

    作者:纪东兴;张良;朱晓林;王星明;白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丹红注射液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EF%、CO以及CI明显高于对照组,ED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屈昌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接收的外科老年患者作为观察资料,一共98例患者,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外科老年患者在护理时积极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袁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调查及护理措施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妊娠分娩使催产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作用于子宫,引起持续而强烈的宫缩,导致子宫肌肉缺血缺氧,而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是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常见原因。由于产妇社会文化和经验等的不同,对疼痛的耐受性及应对方式也不同。在过去,手术后疼痛被认为是必然的,现在不同了,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方法[1]。术后PCEA可明显减轻疼痛、缓解焦虑和改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促进伤口愈合。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273例剖宫产实施PCEA,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观察报告总结如下。

    作者:陈旭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心理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法,将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临床治疗及常规护理方法相同,实验组加用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及生物反馈训练等,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差异性。结果:实验组经系统心理治疗与干预后SCI-90部分因子分,焦虑、抑郁评分等均显著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荆丹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

    压疮(Pressure Sore)是指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压疮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2000-2004年美国住院患者中压疮患者占7%~9%,2007年欧洲所有医院中压疮的平均发病率为18.1%,我国上海约80%的截瘫患者发生过压疮,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据统计,全球每年用于防治压疮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消耗。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降低压疮的发病率并提高压疮的治愈率一直是护理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对压疮护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作者:左宪宏;安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