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英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使用的特点,探讨中药制剂在我院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特点加以分析,制定科学规范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并使用中药制剂治疗的患者病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将520例患者依照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中药制剂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情况与患者投诉率。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用药后检测和记录,对两组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率、给药时间、治疗费用等指标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中药制剂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不良的反应率发生,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提升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用药安全,促使中药制剂的使用良性发展。
作者:胡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方法预防便秘。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为观察组7.5%,对照组为45%,并发症发生例数观察组20%,对照组为5%,健康知识掌握例数,观察组45%,对照组为95%,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园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护理的临床资料,分析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骨折围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的 Harris 评分得到了明显提高,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在围术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极大提高了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闫美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33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观察组17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患者9例,占52.9%,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治疗显效患者5例,占31.3%,治疗总有效率为68.7%,(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中医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陈荣伟;钮桂琴;李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治疗目的,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常不能正确理解,影响用药安全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此外,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中应用药物品种较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增高。因此,保证老年人的药疗安全是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kabp)是改变人类健康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它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健康促进行为改变模式[1]。
作者:罗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3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符合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对该病常见致病药物、临床症状及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女性及年老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但无特异性,致肝损伤药物主要为中药、抗生素、化疗药物。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诊断缺乏统一标准,症状表现不一,致病药物繁多,因此需要加强重视,不断提高对该病的预防工作。
作者:牟小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是妊娠晚期特有的致命性少见疾病,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多见于妊娠35W 左右的初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变、双胎和男胎较易发生,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并发多脏器的功能损害,我科于2014年6月20日收治了一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脂肪肝的患者,经过我科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后出院。
作者:杨玲元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分别在护理第7天和14天的留取晨尿进行尿沉渣镜检和尿培养,并观察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干预组泌尿系感染率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干预,能更好的预防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的感染。
作者:冯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02年3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间收治的78例患有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的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选择保守治疗,实验组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观察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比对照短,发生并发症的人数也明显比对照组少,且两组差异符合统计学的意义,P <0.05。结论:外科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甘伟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体会,为指导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及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8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找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总结在临床治疗中的临床护理工作。结果:表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分为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两种,其中骨密度属于保护因素,年龄大、长期低钙饮食、发生跌倒、脆性骨折史为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从饮食、体育锻炼及药物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他们具有自身典型的特点与特殊性,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护理。
作者:李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采用自拟中药灌肠汤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诊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医辨证中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中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汤剂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6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6.1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采用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汤剂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邢海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与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者应用多西环素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P <0.05)。结论:多西环素与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联合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耐受性佳,安全可靠,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杨国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乳腺癌术后化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6例进行全面的临床护理,临床护理措施包括化疗前心理护理和做好各项护理准备工作,化疗过程中进行的环境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各种不良反应护理和化疗后的出院指导护理等。结果:106例乳腺癌患者均以积极态度全部完成化疗,化疗成功率为100%,化疗期间19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3例出现骨髓抑制,2例出现静脉炎,5例患者出现轻度脱发,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治疗疾病信心,预防和减少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汪翠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讨论研究对癌症末期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照顾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癌症晚期病人50例为常规组,50例宁养疗护的患者为宁养疗护组。其中,常规组应用常规临终关怀;宁养疗护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临终照顾。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死亡时间以及家属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宁养疗护组患者经宁养疗护照顾后其死亡时间(5.1±1.2)个月显著多于常规组(2.3±2.1)个月(P <0.05)。宁养疗护组经过完善的临终关怀照顾后其对宁养服务非常满意及满意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一般及不满意人数少于常规组(P <0.05)。结论:临床对癌症终末期患者进行临终照顾可针对其特殊的身心状态提供完善、综合的临终关怀与照顾,提高其临终前生活质量,大程度的减轻疾病病痛并减轻心理负担,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及生活需求,给予其支持安抚,维护其生命尊严并帮助其安详、平静地走完人生后一程。
作者:张晨芳;沈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治疗、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手段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通过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论:对银屑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促进银屑病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骨科患者基础护理工作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3月至6月就诊于我科的病例303例,其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期间就诊病例162例,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患者基础护理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服务满意率及基础护理满意度综合评分,制定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患者基础护理满意度评分、基础护理满意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开展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基础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护士的积极性,在广泛推广的同时应注意个性化实施。
作者:赵洪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6和12周,患者的 SBP 和 DBP 均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本组共38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33%。共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结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临床疗效显著,控制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态度、意向及二者的差异情况,为护理伦理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长沙市某职业学院的中专护生二年级学生共231例,大专护生二年级学生200例,共431例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431名大中专护生中,67.1%的学生赞同安乐死,64.0%的护生表示如果自己患不治之症愿意选择安乐死,如果亲人要求安乐死,仅有48.9%的护生会同意。大专护生较中专护生更赞同安乐死,也更愿意自己选择安乐死和赞同亲人安乐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大多数大中专护生支持安乐死,且对安乐死意向较明确。应加强死亡教育和伦理教育,积极正确引导,提高大中专护生对安乐死的科学认识。
作者:李莉;李永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全院归档病历每年开展两次抽查、评比、竞赛活动,表扬优胜集体,对检查中存在的缺陷及时反馈,寻找对策,持续改进质量。结果: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护理记录书写中缺陷的种类和发生的频率明显减少。结论: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是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关键。
作者:李翠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胸部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集承德市妇幼保健院超声产前检查及会诊2655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阳性胎儿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26552例孕妇中共检出胸部畸形48例,漏诊5例。结论:超声在产前检查能较准确的诊断胎儿胸部畸形,对降低畸形儿出生有重要价值。
作者:董振花;冷淑莲;王俊良;陆晓美;戴莹琦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