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任卓如
目的 探讨药物预处理后宫腔镜下清官术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官腔镜在子宫瘢痕妊娠(USP)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第184医院妇产科就诊的92例剖宫产后US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6例,A组患者给予子宫动脉栓塞后官腔镜下清官术,B组患者给予药物预处理后官腔镜下清官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膨宫液葡萄糖用量与吸收量显著少于A组(P<0.05),手术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β-hCG恢复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阴道流血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9%,A组为17.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子宫动脉栓塞后官腔镜下清宫术相比,采用药物预处理后官腔镜下清官术治疗USP的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均良好,住院时间短,住院花费相对较低,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黄琴;冯丽霞;范文娟;吴丽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按摩实施时间对孕妇产后母乳分泌及成功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南京总医院收治的10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在产后2h内由专业护理人员实施乳房按摩,对照组在产后12 h实施乳房按摩,比较两组产后泌乳启动时间、产后3d血清泌乳素水平、产后泌乳量,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乳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泌乳启动时间为(14.56±6.39)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7±8.41)h,产后3d泌乳素水平为(337.73±86.69)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4.57±54.01)ng/ml (P<0.05);产后7d,观察组泌乳充足的产妇为90.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8%(P<0.05);产后2个月内,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73.08% (P<0.05);观察组产后乳房胀痛、乳房肿胀及泌乳热发生率分别为34.62%、3.85%、1.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62%、26.92%、21.15% (P<0.05).两组乳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2h内为乳房按摩佳时机,产后尽早实施乳房按摩可缩短泌乳启动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减少乳房并发症.
作者:徐晶晶;杨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43例GDM孕妇为GDM组,52正常孕产妇为健康组,选择健康非孕妇女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孕期体质量、孕期BMI、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各组孕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GDM组孕期体质量及孕期BMI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各组孕妇血清FF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GDM组FFA水平高,其次为健康组;GDM组FBG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1),健康组及对照组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空腹胰岛素水平高,其次为健康组,不同组间空腹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中GDM组HOMA-IR高,其次为健康组,不同组间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导致血清FFA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加重妊娠期胰岛素抵抗进展为糖耐量受损及GDM的重要环节.
作者:侯艳萍;王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穴位注射与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纳入130例脑瘫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均采用Vojta和Bobath法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以及言语训练.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mNGF,1次/d;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每次4~6个穴位,隔日1次;剂量均为18 μg(≥9 000 AU/支),每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0 d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Ashworth指数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肌张力和运动功能,采用汉语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定法(S-S法)比较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Ashworth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GMFM-88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语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穴位注射mNGF较肌肉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更佳.
作者:王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及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对剖宫产初产妇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及分娩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接受分娩的56例剖宫产初产妇,参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将上述产妇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28例.常规组接受术前访视,研究组接受术前访视及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及分娩后母乳喂养差异.结果 术后24 h,研究组产妇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值低于常规组;药物治疗、健康行为、日常行为、遵医行为等评分值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初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常规组,术后24h泌乳量大于常规组,术后48h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初产妇在术前访视基础上给予分娩全程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产妇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改善产后母乳喂养情况.
作者:乔黎;杨银玉;周宜芳;严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调查广州市白云区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情况,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为子宫肌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25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50例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情况及环境因素.将问卷结果统计核对后录入数据库,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婚姻状况、妊娠史、化妆品使用情况、含性激素食物及保健品摄人情况和农药接触情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化妆品、口服避孕药、结婚、摄人含有性激素食物及保健品、年龄>40岁为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使用化妆品、口服避孕药、结婚、摄入含有性激素食物及保健品、年龄>40岁均为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女性应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以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
作者:温丽娜;汪玉芳;谭俐;黄金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益气健脾膏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芜湖市中医院接诊的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益气健脾膏贴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IgA、IgG、IgM)、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并随访1年,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肺哕音消失时间,咳嗽咳痰、咽喉充血、鼻涕鼻塞缓解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IgM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升高,观察组IgA、IgG、Ig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面色、饮食、出汗、大便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观察组面色、饮食、出汗、大便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应用益气健脾膏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次数,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孙彦丽;顾敏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茵栀黄与双歧杆菌联合应用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茵栀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BIL、DBIL、ALT和TBA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茵栀黄与双歧杆菌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指标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作者:高波;李科兴;宋霞;蒋惠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统计产科危重孕产妇的疾病种类及所占比例,探讨将其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救治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5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科转入ICU救治的145例危重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总结危重孕产妇的疾病分布特点、母婴结局,并比较救治前后的相关检测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危重孕产妇人住ICU的主要病因包括产科出血(61.38%)、重度子痫前期(26.90%)、心脏病(7.59%)、子痫(1.38%)、羊水栓塞(1.38%)、急性胰腺炎(1.38%);成功救治孕产妇144例、转院1例,总分娩围生儿158例,正常存活131例、低体质量及其他不良预后20例、死亡7例.危重孕产妇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容易导致围生儿早产、低体质量、先天性心脏病.经入住ICU救治,危重孕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水平明显升高(P<0.05);危重孕产妇的白蛋白(ALB)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指标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产科危重孕产妇人住ICU救治能够缓解产科出血、子痫和重度子痫前期等症状,防止心、肝、肾、胰腺等进一步损害,阻断器官功能衰竭引起的连锁反应,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顾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胎头吸引器对初产妇阴道分娩软产道损伤及新生儿损伤的影响,分析胎头吸引器助产的效果.方法 选取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1-10月收治的采用胎头吸引器助产的75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采用产钳助产的阴道分娩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产程、出血情况、软产道损伤及新生儿损伤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阴道壁裂伤率、宫颈裂伤率、产后出血率、会阴水肿、尿潴留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轻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在操作时间、产程、新生儿出生后l、5、10 min的Apgar评分、面部损伤、转科率、NHB、HIE以及新生儿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头吸引器能够显著减少初产妇阴道分娩的软产道损伤,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但其会增加新生儿头皮下血肿和NHB的发生.
作者:李林红;季华;陈婕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灌注热化疗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浆clusterin、septin-9表达的影响,并分析产生该效果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在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情况下行CRS,观察组在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0 d抽取静脉血,行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及血浆cltus-terin、septin-9水平测定,并在术后30 d对所有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 CD3+、CD4+、CD4+/CD8+水平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血浆clusterin、sep-tin-9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浆clusterin、septin-9表达,抑制肿瘤增殖和转移.
作者:臧晔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6年5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行HIFU治疗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肌瘤直径及平均肌瘤体积、临床症状及血清血红蛋白(HGB)、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指标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肌瘤直径及平均肌瘤体积较治疗前均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期过长、贫血、痛经、尿频、压迫等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血清HGB、LH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血清P、E2、FS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其疗效确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HGB、LH、P、E2、FSH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阳春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诸暨市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状况及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城区儿童防治该病的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归纳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且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2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和体征、病原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在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248例患儿普通病例190例,重症病例5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高热、有呼吸困难发绀、抽搐发作、嗜睡或神萎、眼球运动异常、血压升高、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24 U/L)、肠道病毒71 (EV71)核酸检测阳性、肺炎胸片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发现影响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3岁)(P=0.011,OR=3.146)、抽搐发作(P=0.016,OR=5.246)、眼球运动异常(P=0.002,OR=6.357)、血清CK-MB(>24 U/L) (P=0.012,OR=3.464)、EV71核酸检测阳性(P=0.006,OR=2.198)、肺炎胸片(P=0.003,OR=4.816).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3岁)、抽搐发作、眼球运动异常、血清CK-MB(>24 U/L)、EV71核酸检测阳性、肺炎胸片.
作者:张佩朵;王忠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双胎妊娠妇女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双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62例,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单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63例,对两组患者的胎膜早破情况和发病孕周进行分析,对患者的期待治疗和新生儿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胎膜早破孕周为(33.51±2.91)周,早于对照组的(34.40±3.10)周,观察组终止妊娠孕周为(33.37±2.63)早于对照组(34.31±2.78)周(P<0.05),两组患者的期待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宫缩抑制剂61.3%,高于对照组的23.8% (P<0.05);对照组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25.4%,高于对照组的12.9% (P<0.05);两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和胎膜细菌培养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观察组剖宫产77.4%,高于对照组的41.3% (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11.3%,高于对照组的6.3%(P<0.05);两组患者的早产、晚期流产和产后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在临床上具有早产、胎膜早破及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应及早进行预防和干预工作,针对已经发生胎膜早破的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合理分娩,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杨红;王利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查(TCT)、HPV-DNA分型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3-6月在该院妇科门科接受宫颈癌筛查的210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均进行TCT检测和HPV-DNA分型检测,并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终确认.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TCT检测>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明确意义(SSVUS)患者96例,阳性比例为45.71%,病理组织学检测≥CIN Ⅰ患者109例,阳性比例为51.90%.HPV-DNA分型检测共检测出阳性患者87例,阳性比例为41.43%,且统计还发现,患者病情越严重,HPV-DNA阳性表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807,P=0.008 8).单一TCT检测漏诊率为11.93%,单一HPV-DNA分型检测漏诊率为20.18%,TCT联合HPV-DNA检测灵敏度升高,对宫颈癌检出率达到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31 6,P<0.000 1).低危型HPV常见于低度病变患者,随TCT级别升高,高危型HPV阳性表达率升高明显,SCC中高危型HPV阳性表达率达到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846,P=0.005 8).结论 临床上选择适合准确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宫颈癌早期的诊断、治疗以及更好地控制患者病情,TCT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诊断作用较大,TCT联合HPV-DNA检测可以避免漏诊.
作者:穆启梅;郭珍;周欢欢;李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p57kip2和Cyclin D1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取76例子宫内膜癌,1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和1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患者资料,并对不同子宫内膜癌细胞进行培养,且对不同子宫内膜组织p57kip2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57kip2表达高(46.67%),其次是子宫内膜癌(35.71%)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10.00%),其中p57kip2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P<0.05).Cyclin 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89.47%),其次是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53.33%)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7kip2和Cyclin D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能够对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夏望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检测在宫颈癌诊断及放射性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监利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6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40例宫颈炎症患者作为宫颈炎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及血浆SCCA浓度检测,其中MRI检查包括3.0T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MDCE-MRI)及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所有宫颈癌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后1个月内再次进行MDCE-MRI、DWI检查并测定血浆SCCA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MDCE-MRI、DWI检查相关定量参数及血浆SCCA浓度,以及不同预后的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MDCE-MRI、DWI检查相关定量参数及血浆SCCA浓度.结果 治疗前,宫颈癌患者的大灌注斜率(SSmax)明显高于宫颈炎症患者,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宫颈炎症患者(P<0.05),宫颈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SCCA浓度明显高于宫颈炎症患者(P<0.05).根据治疗效果将宫颈癌组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亚组患者的相关参数及指标可见,有效组患者治疗前后MDCE-MRI、DWI参数及SCCA水平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无效组患者(P<0.05).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MDCE-MRI及DWI参数变化率和血浆SCCA水平变化率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MRI多期动态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联合SCCA浓度检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应宫颈癌组织变化,在宫颈癌的诊断和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邢雪莲;李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治疗的疑似宫外孕患者260例,均同时进行经腹部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26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227例,33例为炎性包块.经阴道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灵敏度为90.75%,明显高于经腹部超声诊断的7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78.79%和6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子宫动脉血流频谱测量,异位妊娠子宫动脉血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为(0.44±0.15) m/s,明显高于炎性包块的(0.15±0.08)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与炎性包块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异位妊娠时能提供准确的超声诊断,能为异位妊娠与炎性包块的鉴别诊断提供超声诊断信息.
作者:阚晓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子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腹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行射频消融术,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肌瘤大小、子宫功能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肿瘤纵径D1、横径D2、前后径D3、肌瘤体积V值均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肿瘤D1、D2、D3、V值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肿瘤D1、D2、D3、V值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P<0.05).患者经阴道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12%;其中黏膜下肌瘤治疗总有效率92.59%,肌壁间肌瘤为94.67%;不同部位子宫肌瘤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的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HR-QOL)明显升高(P<0.05).术后有5例发生盆腔感染,3例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84%.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阴道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小肌瘤体积,且术后并发症少,不影响患者子宫功能.
作者:甘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DIC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DIC评分、各项指标、平均出血量、ICU入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产妇(77.78%)高(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DIC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产妇DIC评分(4.17±0.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5.03±0.29分)(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治疗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有所下降,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有上升,其中观察组产妇PT、APTT、D-D (16.86±2.54 s、48.54±7.85 s、0.56±0.20 mg/L)低于对照组产妇(28.15±3.17 s、54.72±9.46 s、2.01 ±0.19 mg/L),FIB、PLT (3.21±0.69g/L、107.85±29.04 g/L)高于对照组产妇(1.39±0.25g/L、87.43±40.52 g/L)(P<0.05);观察组产妇的平均出血量、ICU人住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2 877.64±897.46ml、18.01±5.34 d、2.22%)均少于对照组产妇(6 115.27±1 632.51、25.73±7.42 d、13.33%) (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DIC产妇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优于应用常规剂量肝素治疗.
作者:郑佳能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