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检测PCT、IL-6和CRP水平在预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及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研究

黄丽娇;庄晖;刘丽明

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C-反应蛋白, 绒毛膜羊膜炎, 新生儿败血症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PPROM孕妇PCT、IL-6、CRP水平的变化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发现绒毛膜羊膜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PPROM孕妇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同孕周的正常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分娩时脐血PCT、IL-6、CRP水平;PPROM孕妇分娩后对胎盘胎膜行病理学检查,追踪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 研究组孕妇外周血中PCT、IL-6、CRP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有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63例,无绒毛膜羊膜炎37例,两组孕妇外周血PCT、IL-6及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绒毛膜羊膜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IL-6、CRP各自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一般,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低,但三者同时阳性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08%、94.59%、95.35%.脐血PCT、IL-6、CRP水平在败血症新生儿中显著升高,与新生儿肺炎组、非感染组及对照组新生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PROM孕妇外周血中PCT、IL-6、CRP浓度升高,三者同时阳性预测绒毛膜羊膜炎的价值高,脐血中PCT、IL-6、CRP水平有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情况.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14年金山区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金山区2005-2014年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4种疾病筛查情况、召回率及发病率.方法 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4年共筛查新生儿52 346例,筛查率97.43%,召回率从2005年56.10%上升到2014年86.05%.确诊CH 24例,发病率1∶2 181;PKU未发生;G6PD 62例,发病率1∶697;CAH 4例,发病率1∶10 803.结论 CH、PKU、G6PD、CAH可以通过新生儿早期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避免智力和体格发育低下以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避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唐新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2006-2014年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合肥市2006-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合肥市2006-201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监测数据,统计合肥市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及死因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4年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51‰、4.79‰和6.01‰,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37.66%、44.50%和37.98%.9年间各年龄组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龄构成均以婴儿死亡为主(80.18%),其中新生儿期死亡多(71.05%);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3位以早产或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和出生窒息为主.结论 2006-2014年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新生儿救治技术,为减少5岁以下儿童死亡提供科学保障.

    作者:王燕;殷刚柱;卫华章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过度保护与学龄期儿童多动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多动行为与父母过度保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P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过废保护分量表对185名学龄期儿童及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多动行为检出率为31.4%;多动组与正常组过度保护单因素分析,多动组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度保护危险度大;儿童多动行为各因子与父母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结论 存在多动行为的学龄期儿童其父母存在过度保护这一不良的教养方式,提示过度保护是引起学龄期儿童多动行为的原因之一,应在矫正过程中及时进行干预.

    作者:黄岩;王淑清;周艳;陈亚飞;刘文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超声观察不同妊娠期女性的甲状腺超声测量参数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利用超声观察不同妊娠期女性的甲状腺超声测量参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女性,将其分为非妊娠组30例,年龄21 ~ 32岁之间,妊娠组90例,年龄22-36岁之间,其中早期妊娠30例,中期妊娠30例,晚期妊娠30例,常规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二维测量甲状腺体积的各径线值,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甲状腺上动脉管径及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数(PI),并与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妊娠组与非妊娠组之间甲状腺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妊娠组SPV和PI高于非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组之间的S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组间的SPV与TRH、FT3、FT4之间有差异(P<0.05).SPV与TRH呈正相关;与FT3、FT4呈负相关.结论 利用超声参数测量对不同妊娠期女性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的观察及与血清甲状腺功能的对比研究,能够为临床对了解不同孕龄期女性甲状腺功能变化提供参考指标.

    作者:白显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研究的现况、方法与热点分析

    目的 了解并展现国内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PFD)研究的现况、方法和热点内容.方法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及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FPFD研究文献进行信息提取与计量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共检及FPFD研究论文1 601篇,2006、2011、2015年分别为36篇、205篇和319篇;北京协和医院朱兰以32篇文献居作者发文榜首,北京、广东两地分别以101篇和66篇论文引领机构TOP20前列,妇幼保健与妇产专科类期刊发表文献占60.00%,临床类文献占发文总量的67.00%,预防保健类文献仅有30篇,有数据支持的研究论著从2006年的48.39%增至2015年的85.96%,使用单因素统计方法的文献占规范统计处理类论著总数的82.00%.结论 国内针对FPFD研究文献增长迅速,已形成“两群一圈两类”作者机构群,妇幼保健类与妇产专科类期刊是FPFD主要传播载体,临床研究文献较多,预防保健类文献偏少,尚缺乏系统科研设计和多元数据处理的高水平文献.

    作者:提慧慧;刘芳;刘岩;李晓冰;马智杰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上海某区妊娠期糖尿病健康认知及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上海某区妊娠期糖尿病流行现状,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现状和产妇相关健康认知的关系.方法 抽取该区具代表性的两家分娩单位2013年3月-2016年2月的23 765例活产分娩量,以纳入标准的3465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相同时段非妊娠期糖尿病1039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其基础特征、认知度、依从度、影响度对比分析.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有其存在的基础特征,研究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而依从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具一定不良影响度.结论 重视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前诊断和管理,提高其认知度、重视依从度,有利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及其近远期不良影响.

    作者:章敏姬;王双燕;卞咏梅;徐秋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漯河市5919例农村妇女宫颈癌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漯河市农村妇女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并结合TBS分级系统,采用随机原则于2012年3-6月对漯河市20个农村5 919例妇女进行免费宫颈癌筛查,对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及其以上病变行道镜检查并取病理学活检.结果 共筛查5 919例妇女,异常439例(7.42%),30~35岁组及42 ~47岁组妇女患病率高.其中未见上皮内病变或癌变(NILM)5 480例(92.58%),ASC 288例(4.87%)[ASC包括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性鳞状细胞(ASCUS) 268例(4.53%)和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20例(0.34%)],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96例(1.62%),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 51例(0.86%),鳞状上皮癌(SCC)4例(0.07%).对140例ASC以上病例行道镜检查并取活检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其中正常或炎症82例(58.57%)、CIN Ⅰ14例(10.00%)、CINⅡ10例(7.14%)、CINⅢ29例(20.71%)、浸润癌(ISCC)5例(3.57%).结论 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结合TBS分级系统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手段;农村妇女宫颈疾病,特别是高级别病变发病率高,应重视农村妇女宫颈癌预防与普查工作.

    作者:宋佳玉;张清伟;谢文燕;王慧芬;付秀虹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宜州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宜州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宜州市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3剂次的0~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静脉血3~5 ml,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BsAg,抗-HBs),抗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BV core antigen,抗-HBc).结果 862名0~4岁儿童HBs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抗-HBc阳性率为59.63% (95%CI:56.32 ~62.85),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x2=10.88,P<0.05).抗-HBs阳性率为84.11% (95% CI:81.52 ~86.40),且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趋势x2=38.37,P<0.001).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组抗-HBs阳性率(85.95%)高于首针不及时接种组(6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75,P<0.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itie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4岁年龄组比较,1岁组(OR=21.688,95%CI:10.382 ~ 45.306)、2岁组(OR=7.501,95%CI:4.181~13.456)、3岁组(OR=2.249,95%CI:1.319 ~3.835)均为抗-HBs阳性的危险因素;首针及时接种(OR=2.898,95%CI:1.540 ~5.454)、有加强接种史(OR=12.414,95%CI:6.606~23.330)也是抗-HBs阳性的危险因素,低出生体重(OR=0.343,95%CI:0.150 ~0.784)则是抗-HBs阳性的保护因素.结论 宜州市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已取得良好效果,由于3岁以上儿童抗-HBs水平下降较快,而且存在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仍需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开展抗-HBs水平监测,及时开展加强免疫,继续巩固和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作者:李海;王学燕;陈钦艳;谭超;杨庆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南通市0~3岁铁蛋白缺乏儿童上肢表面肌电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0~3岁铁蛋白(SF)缺乏儿童上肢表面肌电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幼儿2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SF正常儿童120名为对照组,SF缺乏儿童120名为试验组.采用双通道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对240名幼儿的左右上肢13个基本动作主肌肉群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集,每个动作重复3次,分析两组儿童两侧上肢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和指伸肌等肌肉的平均肌电和积分肌电的不同特性.结果 对照组儿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左右肢上表面肌电的平均振幅均高于试验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儿童三角肌中部的右上肢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掌长肌左右肢上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均高于试验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缺乏儿童与SF正常儿童的上肢表面肌电存在明显差异.全社会均应积极关注幼儿铁缺乏的情况,为科学合理地对SF缺乏儿童进行早期、规范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倪钰飞;李强;王飞英;胡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绍兴市哮喘患儿家庭因素对其哮喘控制状况的影响研究

    目的 了解绍兴市儿童哮喘的控制状况与管理水平,探索影响绍兴市儿童哮喘控制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哮喘知识问卷,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和家庭功能量表对绍兴市三级医院的122哮喘患儿进行调查.结果 哮喘控制测试得分≤19分的占64.75%,≥23分占13.94%,完全控制型与部分控制型哮喘的比例和为35.25%.哮喘控制状况与哮喘知识、哮喘行为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192、0.264,均P<0.05),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有无长期诊疗方案、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与儿童哮喘控制状况呈显著相关(x2值分别为11.520、14.707、8.886和20.760,均P<0.05).结论 绍兴市儿童哮喘控制状况不佳,患儿的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家长的哮喘知识是影响其哮喘控制状况的因素.

    作者:陈莎莎;徐凤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婴幼儿溶血病血清学检验结果的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溶血病血清学检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在医院分娩的疑似婴幼儿溶血病(HDN)患儿163例,收集患儿全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标本和临床资料,并进行血型鉴定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 163例患儿中,HDN阳性94例,占57.67%,其中ABO-HDN阳性93例占57.06%,Rh-HDN阳性1例占0.61%;随着母体孕期抗体效价的升高,HDN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患儿平均胆红素水平与抗体效价无相关关系(P>0.05);患儿A型血型HDN发生率明显高于B型血型,且随着标本采集时间的延长,HDN阳性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婴幼儿溶血病检查中,放散试验灵敏度高.随着母体血型抗体效价的升高,婴幼儿溶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A型血型更容易发生溶血.对疑似HDN婴幼儿,标本应尽早送检,提高检出率.

    作者:郭锦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卵巢癌来源外来体研究新进展

    外来体被认为是一种脂质双层结构包裹而成的囊性液泡,直接跨度在30 ~ 100 nm之间,可广泛来源于哺乳动物各类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在真核细胞完整生命周期中,胞内各种囊性结构形成早期内涵体,而以腔内小泡形成为主要形态标志的晚期内涵体形成后,继续吸收胞内各种细胞成分及胞膜碎片,积聚于细胞核周边,通过三磷酸鸟苷酶活化蛋白(guanosinetriphos-phatase activating protein,GAP)的调控释放于胞外[1].长期以来,外来体被单纯地认为是细胞外排胞内垃圾成份的一种途径,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外来体与细胞间信号传递、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逸等密切相关[1-2].

    作者:邱江南;杨一君;程文俊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产科教育门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产科健康教育专科门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4年8月-2015年6月在该院产科健康教育门诊挂号咨询均诊断为GDM的孕妇118例,其中63例能坚持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管理(设为实验组),3例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改药物治疗,52例失访(设为对照组),追踪、对比分析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797 5、4.506 6、3.921 8、4.563 l、4.797 5、3.921 8和4.506 6,均P<0.05).结论 对GDM孕妇在产科健康教育门诊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管理,可提高其对饮食控制、适度运动,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从而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罗琳雪;李雪静;陈丽芬;李雯馨;凌燕兰;朱小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性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性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该院77例确诊为PPHN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38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CPAP、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联合组患儿同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H、FiO2、PaO2、肺动脉压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4 h后两组患儿的pH、FiO2、PaO2、肺动脉压测定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第12、24 h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联合组患儿的CAPA治疗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h、24 h联合组患儿的镇静评分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CPAP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PPHN的临床效果确切,对于改善患儿的血气水平、肺动脉压效果更显著.

    作者:连喜院;李宏科;万改红;郭会萍;武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对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左旋甲状腺素片(L-T4)治疗对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该院建卡分娩并一直在该院内科就诊的产妇14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明确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亚甲减)并给予L-T4规范治疗的患者45例为亚甲减治疗组、明确诊断为亚甲减未用药治疗的患者31例为亚甲减未治疗组,正常产妇73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亚甲减患者经过L-T4治疗后其妊娠结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治疗组自然流产率、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贫血发生率较未治疗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 妊娠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早筛查用药,调整TSH<2.5 mIU/L,可以减少自然流产、胎膜早破、妊娠贫血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可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刘文静;吕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阴道分娩婴儿出生时间趋势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阴道分娩婴儿出生时间昼夜节律及月份变化规律,为产房管理提供实证.方法 将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共29 060名经阴道分娩的活产婴儿的出生时间按月份及1h间隔分组排列,利用圆形分布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出生时间规律.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出生时间未见昼夜集中趋势(P>0.05).2015年月份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2014年新生儿出生高峰期在10月26日,高峰范围是6月14日-次年3月7日(P<0.05);2013年新生儿出生高峰期在9月19日,高峰范围是6月7日-次年2月27日(P<0.05).结论 新生儿阴道分娩未见昼夜节律变化.产房应加强人力资源分配管理,科学合理分配产科助产技术力量,促进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健康.

    作者:黄欣欣;江秀敏;刘秀武;郭胜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贵州省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市州,在4个市州中随机抽取9个县级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内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孕妇开展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筛查,对HBsAg阳性的孕妇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标本,分离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对HBsAg阳性标本进行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和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e Antibody,Anti-HBe).结果 共筛查9个县18 007名孕妇,HBsAg阳性561例,经ELISA方法复测HBsAg阳性517例,孕妇HBV感染率为3.08%,HBsAg阳性率为2.87%.9个县孕妇HBsAg阳性率1.82%~9.32%,HBV感染率1.89%~9.79%,HBeAg阳性率o.81% ~ 3.00%,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o.05).9个县孕妇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HBeAg阳性率均是黎平县高.孕妇HBV感染的HBVM模式有20种,以HBsAg、HBeAg和Anti-HBc阳性(大三阳),HBsAg、Anti-HBe、Anti-HBc阳性(小三阳)占总感染孕妇数的65.10%;调查的561例孕妇中,64例有乙肝疫苗免疫史,占11.40%,无免疫史的346例,占88.60%.结论 贵州省孕妇存在HBV感染,以小三阳、大三阳感染模式多见,孕妇乙肝疫苗接种比例不高,建议贵州省在加强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的同时,应对15 ~ 30岁妇女开展乙肝疫苗补充免疫,提高贵州省育龄妇女乙肝疫苗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孕妇HBsAg阳性率,减少HBV的垂直传播.

    作者:张丽;赵苏晔;唐小敏;刘淳婷;苏飞;王寅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昆明市HIV暴露婴儿体格发育的队列研究

    目的 了解昆明市HIV感染妇女所生婴儿生长趋势,为该群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制定措施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1月昆明市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44例为暴露组,按条件配对,选取非感染HIV产妇所生婴儿44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出生时、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监测小儿身高和体重,采用问卷收集有关信息.结果 男婴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月龄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暴露组与WHO标准值比较,出生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月龄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婴对照组与WHO标准值比较,出生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月龄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婴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方面,出生、3月龄、6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月龄、12月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身长方面,出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月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婴暴露组与WHO标准值比较,出生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月龄体重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婴对照组与WHO标准值比较,体重方面,3月龄、6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9月龄、12月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身长方面,3月龄、6月龄、9月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12月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昆明市HIV感染妇女所生婴儿虽然在出生和头3个月内体格发育落后于对照组婴儿,但之后的追赶生长快,能在1岁时赶上生长.提示,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早期喂养指导与护理仍需加强.

    作者:李云霞;丁晓燕;李燕;贾莹洁;许旭佳;蔡群;李燕;李继红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及同期普通肺炎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感染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行接触史、年龄因素、居住环境、抗生素应用时间、低补体状态与季节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在秋冬季节出现,且表现为高热、阵发性咳嗽等症状,存在流行接触史,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艾莉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估患儿预后改善状况.方法 选择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组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评估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或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肺部X线阴影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65±1.82)d、(4.32±1.03)d、(6.29±1.14)d、(6.45±1.92)d和(8.14±1.70)d,对照组分别为(8.21±2.04)d、(5.79±1.17)d、(7.67±1.25)d、(8.03±2.18)d和(9.92±1.8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时间,改善患儿预后,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利诚;王亚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