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我管理模式在胃肠外科患者经外周中心 静脉导管置管中的效果观察

陈华

关键词:自我管理模式, 胃肠外科患者,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
摘要:目的:探究自我管理模式在胃肠外科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100例2017年9月到2018年2月医院接收的100例胃肠外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采用常规的办法为对照组的胃肠外科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的胃肠外科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虽然得到降低,但还是要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评分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在胃肠外科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被临床应用.
健康大视野杂志相关文献
  • 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20名CVA患儿作为研究资料,按随机排列表法分成两组,各60名,单一用药组予布地奈德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组予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和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的80.0%,治疗后联合用药组FEV1、PEF、FEV1%均比单一用药组高,且联合用药组复发率5.0%比单一用药组的16.7%低(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CVA比布地奈德单一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肺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复发率低.

    作者:陈昱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腔内射频消融手术治疗,观察组则予以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曲张静脉消失的时间、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的时间、症状积分、下肢血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和治疗并发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SA引导下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确切用.

    作者:崔潇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小儿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调查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进行,选择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收治的进行手术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平均每组患儿均为40例,分别对两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进行护理指导,对两组患儿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本研究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综合护理组的镇痛优良率为85%(34/40),常规护理组的镇痛优良率为52.50%,本研究综合护理组的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儿手术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为患儿选择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指导可以有效的帮助患儿改善术后疼痛情况,提升镇痛的优良率,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王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桂枝汤加减治疗关节损伤1例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构成.关节囊紧张,并有坚强的韧带进一步加强其稳固性,运动范围极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从下肢或骨盆传来的冲击和震动.对于骶髂关节损伤的治疗临床报道方法较多,各家报道疗效不同,骶髂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本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用药后效果显著,出院后嘱其注意休息,避免负重,随访三月未发.

    作者:洪国平;孔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

    目的:分析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中2018年3月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的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此次入组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出现皮疹,10例患者出现眩晕,12例患者出现心悸,发生率分别为45%、50%、60%,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时间及其合理性存相关性.结论:破伤风抗毒素与头孢类药物致多重不良反应与患者过敏性反应、用药时间等因素相关,临床用药中,应当关注合并用药可能存在的迟发性、潜发性不良反应,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李世欣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不同年龄慢性便秘患者病因分析

    目的:总结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的具体病因情况,为慢性便秘患者治疗、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的245例慢性便秘患者,综合年龄划分情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3组.对比3组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日常饮食习惯、运动情况、排便习惯、工作/生活压力、用药情况、器质性病因分布情况以及SAS、SDS评分情况.结果:3组患者日常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滥用泻剂、器质性病因差异明显且老年组患者SDS、SAS评分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慢性便秘是多方面因素导致,其中青年以不良饮食习惯为主,中老年患者以胃肠道疾病、药源性因素为主.

    作者:王金民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体检科临床护理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体检科临床护理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3月在我院体检科实习的48名护理大专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带教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对带教老师和带教质量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检科临床护理教学中采用PBL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提升了临床教学质量,提高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谢志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精细化护理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进行护理干预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选择88例进行分组,将所有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精细化护理组,每组患儿平均为44例,分别对两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和精细化护理进行护理指导,评价并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的效果.结果:比较本研究两组患儿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绀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本研究的两组患儿之间存在差异,并且精细化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进行护理时配合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保证患儿迅速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婷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析

    临床护理工作内容比较的琐碎,涉及到很多的重复工作,一个细小的环节做不到位,就可以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细节护理是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够让病人有一个优质的护理体验,进而使得护理的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医院分为很多的科室,消化内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科室,在消化内科中运用细节护理,可以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进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本篇文章主要对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对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起到参考价值.

    作者:范小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耳鼻喉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索耳鼻喉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120例耳鼻喉手术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服务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的PSIQ评分、满意率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耳鼻喉手术患者中效果确切,其可有效促进护患关系,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作者:孟凡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老年哮喘患者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植入与价值探讨

    目的:探究老年哮喘患者护理中人文关怀的植入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老年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植入人文关怀,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哮喘患者护理中植入人文关怀,可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杨飞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7年12月,医院择期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30例,分别采用小轻比重腰麻以及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结果:观察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麻醉满意度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医师麻醉效果满意度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合计发生率3.3%(1/30)低于对照组7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贺学红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在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中应用品管圈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以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中应用品管圈临床价值展开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间作为研究时段,并将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的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6月的护理人员分为实验组,两组的护理人员不变,每组分别包含35例护理人员,同时在两组时间段分别选择5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方式,实验组实施品管圈针对性的管理.根据两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对降低肝病科护理人员针刺伤风险效果显著,同时还能提高肝病科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赵金凤;杨筱然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目的:关于对迟发性羊水拴塞的特点分析和护理措施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间,我科室所收治的15例迟发性羊水栓塞的病例,对于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研究迟发性羊水栓塞的临床特点,并且分析及护理重点和相关策略.结果:在本研究当中,15例出现羊水拴塞的病例,经过有效的抢救,无一例死亡,死亡率为0,存活率为100%.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患者普遍表现有胎盘娩出后寒战和烦躁不安情况,个别患者存在呕吐、气急、咳嗽、血不凝、发绀以及阴道流血不止等情况,病情进展以后,患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患者存在有休克和DIC.对患者配合良好的护理,患者的护理效果大大的提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3.4)分.结论:对于迟发性羊水栓塞患者,这种病情相对较为严重,如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会增加临床的死亡率.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存在有血不凝和产后阴道流血,患者会出现休克、DIC等情况,临床需强化对于这一类患者的监护,如存在异常,需立刻进行对症处理,可有效的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柏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健康体检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25-OH-VD)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VD.A组为确诊为NAFLD患者,B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对比两组人员25-OH-VD相关性.结果:A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GLU)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均高于B组,血清25-OH-VD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低血清25-OH-VD存在关联性.

    作者:葛佳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款冬花止咳化痰活性成分靶点研究

    目的:研究款冬花止咳化痰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方法:以款冬花止咳化痰相关的12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药理学理论,采用反向药效团匹配法,预测活性成分靶点,并和CooLGeN数据库进行比对,构建靶点网络模型.结果:款冬花止咳化痰相关的潜在作用靶点有36个,主要靶点有GSTP1、MAPK14、ACHE、GSTA1、CFTR、VDR、ESR1、F2、GSTM1、MME、DAPK1;且不同活性成分可作用在相同靶点上,相同活性成分也可作用在不同靶点上.结论:款冬花止咳化痰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为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臧锋磊;周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改善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改善癔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癔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将心理护理应用到护理过程中.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CL-90(150.01±1.50)分、SF-36(90.30±2.98)分、患者1m内发作率2.33%、治疗有效率97.67%、患者满意度97.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认知疗法、支持疗法、暗示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应用到癔症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缓解各项症状、减少发作次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作者:徐丛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雷火灸干预直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恢复45例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给予雷火炙干预方法对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5例,以数字分组形式,给予术后一般治疗干预的23例纳入对照组,配合雷火炙干预的22例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情况观察对比.结果:患者干预效果观察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0.91%,与对照组65.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一般治疗干预的同时,配合雷火炙干预方法,有助于促进肠蠕动恢复,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应用推广.

    作者:王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讨论和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运行的长期疗效以及对预后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7年5月在本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9名胆管癌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门诊和电话通话的方法对其进行随访,对病人的生存状况进行观察和研究,同时调查病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本次随访的截止日期一直到2018年的7月.观察指标为:1.病人长期的疗效.2.预后因素分析指标:病人的性别和年龄,病人在手术之前CAI9-9和病人的肿瘤直径,病人的肿瘤根治程度以及血管切除重建、改良T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3.对病人的独立预后等因素进行区分层次的针对性分析.结果:1.在所有的病人当中,有4名病人在围手术期死亡,有112名病人进行了随访活动,随访的周期短为1个月,长为98个月,随访时间的中位数是19个月.在进行随访的过程当中,有75名病人去世.所有病人生存时间的中位数是23个月,在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的生存概率分别是71.1%、31.4%、14.6%.2.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为:肿瘤根治程度、改良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的程度能够对手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效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两者生存率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当前并没有比较理想和可靠的长期疗效.对胆管癌病人手术之后预后产生的不良印象的因素有很多.

    作者:梁济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ynaCT在HCCTACE中精准治疗的应用

    目的:研究DynaCT技术在HCC经肝动脉插管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中提高手术精准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分为两组,A组(15例),TACE术中行DynaCT造影检查;B组(15例),TACE中不行DynaCT造影检查,术后3天行常规CT造影检查.结果用X2检验方法比较采用和不采用DynaCT技术辅助介入治疗疗效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进行的30例患者的原发性肝癌的TACE治疗过程,TACE术中于常规数字减影(DSA)基础上选择性的应用DynaCT增强扫描.记录每次介入治疗运行DynaCT增强扫描的次数.根据两种不同DynaCT扫描类型(增强扫描和非增强扫描),经图像后处理,由介入医师(两个或两个及以上)根据提示信息作出合理判断,指导肝癌TACE术的具体实施.结果:对两组(A组、B组)术后3天常规CT图像显示的碘油沉积情况进行对比,A组15例,25个病灶中完全碘油沉积病灶占92%(23/25);B组15例,23个病灶中完全碘油沉积病灶占65.2%(15/23).A组术后常规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明显大于B组(X2=6.15,P0.05).结论:DynaCT技术在TACE中加以应用可以弥补单一DSA成像的不足,全方位指导介入医师实施精确栓塞,终提高TACE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存周期.

    作者:荆国庆;蒋珍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健康大视野杂志

健康大视野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