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虹;王艳;孙玲
目的:对农村地区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儿童的自我感受、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进行比较.方法:用提名等方式对774名三到五年级农村学校儿童进行测试,并比较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儿童的自我感受、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结果:攻击性受害儿童的学习成绩差,对学校的正向态度低,自我感受差,普通受害儿童的学习成绩稍差,普通攻击儿童的学习成绩与正常儿童差异不显著,普通受害和普通攻击儿童的自我感受和对学校的态度与普通对照儿童差异不显著.结论:攻击性受害儿童具有多的学校适应问题和差的自我感受.
作者:郭伯良;张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这篇文章根据现有的随机、安慰剂或参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向大家推荐焦虑障碍、强迫症的药物治疗.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治疗惊恐障碍的一线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TCA)与SSRI疗效相当,但耐受性差.难治性患者,如没有药物依赖和耐受史,则可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由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苯乙肼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且会与其他药物和食物成分相互作用,因此只有当一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广泛性焦虑者可用万拉法新和SSRI,也可选用丁螺环酮和丙咪嗪.SSRI可作为社交恐怖症的一线药物,MAOI、吗氯贝胺和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作为二线药物.强迫症好用SSRI或氯丙咪嗪治疗.
作者:项志清;何燕玲;张明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深圳警察的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及其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团体测试方式对6107名深圳警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结果:深圳警察SCL-90的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其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而消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深圳男性警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及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女性,其积极应对得分显著低于女性.36-40岁年龄段及副科级警察SCL-90多项因子分在各年龄段及各职务级别警察中得分高;45岁以前,随着年龄的递增,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维度的均分均相应递增.结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务级别的不同对深圳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存在一定影响.积极应对有利于心理健康.
作者:高北陵;胡赤怡;宛军;杜勤;戴晓阳;陈向一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深圳警察的个性特征.方法:用NEO-PI-R对6107例警察进行测试,并与454例普通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深圳警察在开放性维度及相应特质的得分明显低于普通人群,此外在正性情绪、信任、刺激追寻、坦诚、顺从性等特质分量表分数上也存在差异;女警察较男警察更开放些,并在抑郁、刺激追寻、正性情绪、利他性和责任心等分量表的得分高于男警察,而在自我意识、自我肯定、坦诚、顺从性、谦虚、事业心和审慎性分量表的得分低于男警察;研究还发现受试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与其个性特征存在一定关系.结论:警察的个性特征与普通人群有明显的差异,而且男女警察的个性特点不同.
作者:戴晓阳;崔占军;潘晓明;杜云峰;高北陵;陈向一;胡赤怡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与智能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3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量表>(TM)和(WPPSI)进行测试.结果:各种气质类型分布无性别差异(P>0.05).气质特点倾向积极型的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水平高于气质特点倾向消极型的儿童,以语言智商较为明显(P<0.01).智能发育水平与儿童气质维度中的规律性、适应性、坚持度、活动量、反应强度、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有关(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水平与气质外在表现可能存在相关性,气质维度对了解儿童的智能发展更有价值.对具有消极特点气质的儿童更应采取恰当的抚养与教育方式,以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作者:钱莹莹;吕兰秋;张檀;张引幸;王晓理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深圳警察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因素.方法:用团体测试方法对9038名深圳警察进行生活质量量表的评定.结果:量表有效的6107名深圳警察的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显示,深圳警察的生活质量较好.从生活质量的四个维度看,躯体功能方面有过于乐观的倾向、心理功能积极向上、社会功能不尽如人意、物资生活维度有追求更好的意愿.此外,不同性别、年龄、职级、岗位的警察其生活质量有所不同(P<0.01).结论:总体上深圳警察对其生活质量较为满意,而且仍有积极进取的心态.不同性别、年龄和职务级别特点对深圳警察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陈向一;关亚军;杨彦庄;戴晓阳;胡赤怡;高北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幼师女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幼师学校919名女生进行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现况调查.结果:幼师女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流行率分别为48.75%和16.32%,不同年级女生在某些BDI单项分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在焦虑情绪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组女生的N(神经质)和P(精神质或倔强、讲求实际)值显著高于非抑郁组,但E(内、外向)和L(测定被试掩饰,或社会幼稚水平)值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女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而在矛盾性方面显著高于非抑郁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幼师女生抑郁情绪与生源、亲密度、控制体型、学习成绩以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焦虑情绪与情感表达、控制体型、近1个月内饮酒和矛盾性有关.结论: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加强幼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止或降低其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并依据目标人群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苏虹;程慧;张秀军;王计争;王敏;赵越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病学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有时伴有社会行为冲动性和学习困难,可合并精神异常或多种功能损害,病程常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1].本文对山东省淄博市ADH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孙学英;庞启明;赵桂杰;郑燕飞;彭伟;成英;唐兆贵;梁晓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感觉统合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2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DHD诊断标准的门诊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功能和执行功能评定,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功能量表中,大肌肉及平衡能力的等级评分与Stroop测验的A反应时、总反应时呈正相关,与韦氏记忆中倒背数字得分呈负相关;触觉过度防御及情绪不稳的等级评分与Stroop测验的C错误数和色干扰呈负相关;本体感不佳、身体协调不良的等级评分与Stroop测验的C错误数和总错误数呈负相关;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的等级评分与Stroop测验的D反应时、总反应时、D错误数、总错误数以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标准等级分呈正相关;大年龄的特殊问题的等级评分与Stroop测验的C错误数、D错误数、总错误数呈负相关.结论:ADHD儿童感觉统合功能,尤其是大肌肉和平衡能力、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或协调不良与执行功能有关;ADHD儿童的感统失调,尤其是前庭网状结构功能失调引起的注意力损害、多动和冲动,与患儿的执行功能缺陷有密切的联系.
作者:任园春;王玉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本文报告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1年8月-2002年9月住院病人中临床各科申请精神(心理)科会诊258例患者共420例次会诊情况.男性117例(45.3%),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2±11岁.女性141例(54.6%),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9±12岁.
作者:宋全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70例门诊抑郁障碍患者,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70例诊断为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相应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产生及病情轻重可能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父母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等有关.结论:认识这一点,有利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
作者:唐登华;潘成英;漆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s,LD)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对110名LD和110名学习优秀(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资料齐全的LD组儿童91名,对照组98名.LD组儿童的家庭在FES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矛盾性则高于对照组(P<0.01);LD组儿童的行为和自我意识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在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内外向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FES的某些环境因素分别与LD和对照组儿童的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特点有关.结论:LD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因素对LD组和对照组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影响不同.
作者:王瑜;王玉玮;王贵菊;张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儿童多动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研究显示这类儿童常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障碍等.临床实践发现伴有品行障碍多动症预后较差,后可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或严重的违法犯罪.本文对多动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郭田友;郭兰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南宁市4-16岁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南宁市2801名4-16岁儿童应用自制的儿少情况调查表、Conners量表家长问卷和教师评定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检出心理障碍520例(18.6%),其中多动性行为障碍272例(9.71%),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78例(2.78%),情绪障碍125例(4.46%),其它单项症状324例(11.57%).壮族检出率19.98%,汉族18.4%,瑶族13.2%,其它少数民族6.2%.男孩检出率23.02%,女孩13.65%.壮族儿少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略低于其它民族.男孩主观生活质量得分略低于女孩.结论:各民族儿少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作者:兰燕灵;张海燕;李萍;肖静玲;徐红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验证帕罗西汀对肿瘤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选取伴焦虑、抑郁症状的肿瘤患者93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每日口服帕罗西汀10-20mg,共4周,于治疗后进行SAS、SDS测评,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帕罗西汀治疗肿瘤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有效率分别为:77.8%和71.1% ,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帕罗西汀对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均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张磊晶;安钢辉;徐晔;辛凤;翟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偏离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PDQ-4、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北京市957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对PDQ-4总分阳性和阴性者,进行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人格偏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型养育方式、乡村地区和父母关系不和睦是人格偏离的危险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是人格偏离的保护因素.结论:青少年人格发育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和学校环境关系密切,应该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作者: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瑞;张桂芝;张华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382名中学生为对象,使用BDI、社会心理因素问卷和EMBU进行评定.结果:BDI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因子相关(P<0.05).BDI平均分高于对应组的因素有:童年时他人抚养、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自杀和暴力行为、受虐待、生活不愉快(P<0.05~ 0.0001);中学时家庭结构不正常、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孩子无期望(P< 0.05~0.003);毕业班、成绩差、留级、受欺负、欺负别人、没有好朋友、不爱好文体活动、未担任学生干部(P=0.034~0.0001).结论: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抑郁情绪,应避免并做相应干预.
作者:郭兰婷;张志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国内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低者,易发生行为问题[1].本研究试图对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发现有关规律和特点,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谢虹;王艳;孙玲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