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许良智;庄静
目的:了解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群监测的方法收集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资料,统计其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出生缺陷疾病的分布状况.结果:5年间共调查流动围产儿19 378例,发现出生缺陷116种,共868例,出生缺陷率为447.93/万.其中单发缺陷81种共816例,占总数的94%;多发缺陷35种,共52例,占总数的6%.各年度之间出生缺陷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出生缺陷前10位疾病为:先心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闭锁或狭窄、神经管畸形、小肠闭锁、唇裂、左手并指、血管瘤、马蹄内翻足.此10种疾病共572例,占总出生缺陷的65.9%,发生率为295.18/万.结论:沈阳市流动人口出生缺陷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死胎死产高于活产.
作者:刘冰;崔琴子;李莉;姚晓光;苏伟;王博;杨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在子宫异常出血病例中,因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brps,EP)引起者占第2位,仅次于子宫内膜增殖症[1].在生育年龄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问期出血或不孕,绝经后则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作者:佘远萍;叶元;杨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RT-3DE检测18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析缺损口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态,并于封堵术后RT-3DE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及距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等周围组织和血管的距离.结果:RT-3DE能实时动态的显示房间隔缺损及其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25例缺损口的下腔静脉端未见残端回声,5例缺损口大间距为45 mm以上,且缺损口的心房顶部端和下腔静脉未见明显残端回声,1例因缺损处为筛孔状改行外科手术.结论:RT-3DE在明确房间隔缺损的解剖位置、观察封堵器释放后的形态结构、明确残余分流的性质及原因等方面较二维超声心动图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尹兵;王峻松;宋世洋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8年3月就诊的227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27例脑瘫患儿中男性是女性的3.05倍,常见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感染,有1种或1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占94.3%,农村较城市多.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低体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孕期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早期诊断的认识等都是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作者:高群英;罗华英;钟明艳;郑郡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产前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和围生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广州市妇婴医院诊断的24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复阅病历和病理切片,获得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产前超声图像、临床病理特点和围生期结局.结果:24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7例产前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直径均大于4 cm.其中23例单胎妊娠,1例双胎妊娠.23例单胎中,14例有以下并发症:重度子痫前期3例、羊水过少3例、羊水过多4例、胎儿窘迫3例、胎儿生长受限3例、早产儿10例、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黄疸2例、新生儿死亡2例.1例双胎妊娠伴有胎儿生长受限和双胎输血综合征.无胎儿水肿、心衰和胎儿畸形.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与妊娠并发症发生有关,常见的是早产、羊水异常和胎儿生长受限.建议密切随访,包括对产前诊断时无相关并发症的病例.
作者:何丽娟;叶明光;高秋;施全;王蔚军;李东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居于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的生命.
作者:杨承东;王桂香;宛素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了解长春市0-6岁儿童贫血患病状况,为预防儿童贫血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取家长问卷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长春市O一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血患病率与儿童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和儿童饮食特点有关.结论:应重视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辅食添加,在农村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降低儿童贫血的患病率.
作者:胡锦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配伍中药和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7年12月该院妇科确诊为异位妊娠并有保守治疗指征的患者156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米非司酮+中药汤组成功率为87.50%,治疗时间>4周的比率较高.甲氨蝶呤+中药汤组成功率为92.16%.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中药汤为96.49%,治疗时间短.:144例患者血HCG降至正常,包块全部消失,8例患者因用药后输卵管妊娠破裂而改行开腹输卵管切除术,4例出现胎心血管搏动行开腹输卵管开窗取胚术.结论:甲氨蝶呤配伍中药和米非司酮疗法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案,可促进血HCC下降及包块的吸收,安全、有效、经济、依从性强,是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可靠治疗方法.
作者:杨位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联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对照组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同时观察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率100%;手术时间短,宫颈充分软化率高;术中用药少,术中出血量少,子宫收缩好.结论:异丙酚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具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邢振玉;吴欣研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估孕期健康教育对推广盆底康复知识的作用,提高人们对盆底肌康复必要性的认识.方法:选择2009年1~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孕妇学校接受盆底康复知识和孕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孕妇154例,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盆底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常见孕期保健知识的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孕妇接受健康教育前对盆底知识的知晓率<40%的为72例,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40%的为0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健康教育后盆底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96.56%,常见保健知识知晓率为9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作为一种新引进的康复技术,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应该强化宣传,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少青;翁雪玲;赵婉文;彭静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腹腔镜技术是目前诊治异位妊娠的首选方法.现将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间使用电视腹腔镜技术诊治异位妊娠的21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肖冰;黎秀娥;金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所致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6例MP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起病急,咳嗽剧烈,少痰,肺部体征轻微,胸片和肺部CT表现重,病变多位于右下肺,可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结论:MP是年长儿大叶性肺炎的重要病因,其临床症状重,易合并肺内并发症.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佳.
作者:肖纫霞;彭丽;孙寒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不同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随访2002年6月~2005年6月间在该科宫颈活检病理诊断CIN 585例,其中CIN Ⅰ、Ⅱ级分别给予随访观察、物理治疗(微波冷冻)、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切除术(LEEP)、全子宫切除术,CINⅢ级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并随访2年.结果:CIN Ⅰ级随访组自然转常率明显低于物理治疗组、LEEP组及全子宫切除组,1年以后复发率高于物理治疗组3倍.CIN Ⅱ级随访组治愈率显著低于物理治疗组和LEEP组,1年以后复发率高于物理治疗组6倍,LEEP组无复发.CIN Ⅲ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IN Ⅰ级可以随访,但物理治疗更加安全可靠.CINⅡ级应选用物理治疗或LEEP治疗,LEEP治疗效果更好.CINⅢ级应采用LEEP及全子宫切除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妇女可选用LEEP治疗,但需长期随访.
作者:姜梅芳;程慧珍;赵群恩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预防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随机分米索前列醇组和催产素组,观察两组产后2 h总出血量.结果:米索前列醇组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催产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预防择期剖宫产产后出血的药物.
作者:樊秦娥;肖冰;赵琴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评价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介入化疗栓塞的优点及价值.方法:对13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的患者采用介入化疗而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10-14天后在B超监护或在电视腹腔镜下行清宫术.结果:成功治愈12例,清宫术中出血明显减少,1例行经腹病灶切除术后治愈.结论: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介入性化疗栓塞结合清官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避免子宫切除.
作者:俞颂梅;朱彩英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采取头低脚高卧位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方法:对60例胎膜早破孕妇,均尝试三种(A、B、C)不同方式的头低脚高卧位,并对患者进行同一内容的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良式头低脚高卧位(C种)在舒适度、羊水流出、胸闷心慌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体位(A、B种),P<0.01.结论:改良式头低脚高卧位比较符合胎膜早破孕妇的卧位需求,值得推广.
作者:朴春姬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价值.方法:对98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子宫内膜疾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血流、血流阻力指数、浸润肌层程度与诊刮后的内膜组织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1%,良性病变血流信号显示率低,血流阻力指数RI平均0.58±0.04,内膜癌彩色血流信号丰富,血流阻力指数RI平均为0.36±0.06.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尤其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有鉴别价值,确定内膜疾病浸润肌层深度,对该病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莹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分析和了解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妊娠和分娩过程影响.方法:总结7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分布、孕龄、孕产史、肌瘤部位与大小及诊断与治疗.结果:6例孕前发现,70例孕期发现,孕妇年龄分布于25-46岁,30岁以上居多,经产妇多于初产妇.76例中肌壁间肌瘤多有40例,浆膜下肌瘤22例,黏膜下肌瘤14例;单发肌瘤54例;并发流产10例,早产2例胎儿死亡,前置胎盘6例,孕7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2例(人流术后1周行次全子宫切手术),孕37-42周56例.56例中经阴道分娩者32例,剖宫产24例,孕妇均安全.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各孕期应高危管理,加强监护,遇到并发症者应正确处理.
作者:汪惠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多种联合检查方法在婴幼儿听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08年5月住院出生3-7天,经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听力筛查(初筛、复筛)均未通过的180例婴幼儿,分别在3月龄~6月龄进行听力测试,方法如下: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声导抗(acoustic immittance measurement,AIM);②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声导抗(AIM);③听性脑干反应(ABR).结果:180例新生儿3-6月龄两次全部完成ABR测试,其中360耳中299耳正常,占83.06%,38例(61耳)异常,占16.94%(61/360耳).听力损失程度:轻度2耳、中度15耳、重度20耳和极重度24耳,重度和极重度占总听力障碍72.13%(44/61耳).ASSR测试结果60例(120耳),0.5-4kHz平均反应阈,听力损失程度基本与ABR相符,异常12例(22耳),占18.33%;120例(240耳)DPOAE测试,其中189耳通过,占78.75%(189/240耳),51耳未通过,占21.25%.声导抗(AIM)测试120例,鼓室曲线为A型104例,为B型或C型55耳,异常39例,异常率23.00%.结论:在婴幼儿听力诊断评估中,以ABR v波反应阈作为听力损失指标,但不能作为听力损失诊断唯一工具;只有多种联合听力检测才能有效的提高准确率,确保整个筛查诊断过程中不出现假阴性及听神经病的漏诊;同时有助于确诊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提高干预效果.
作者:徐赛男;周益飞;王照亮;张瑜;冯羽;邹冬萍;徐玉芬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探讨北京市通州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全区新生儿死亡率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对1996-2007年通州区新生儿死亡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通州区活产新生儿38 761例,2007年新生儿死亡率比1996年下降了48.0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8.08%,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1.44%.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3.16%.前3位主要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出生窒息、先天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病.结论:降低围产因素和先天畸形的死亡率,提高产前检查质量、产前诊断和助产技术,加强家长对新生儿喂养和护理知识的宣传和指导是降低我区新生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王凤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