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应对

陈红;王红;张艳红;邢浪萍;张睿;王晓

关键词:帕金森病, 跌倒风险, 影响因素, 管理应对
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跌倒风险情况及影响因素,拟定管理应对措施,以期降低这类人群跌倒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6年5-11月入住神经科内科、老年医学科符合诊断标准的103例帕金森病住院患者作为调查时象,由2名经过专用量表培训的研究护士负责全部问卷调查,包含①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其他;②改良跌倒风险评估表11个方面;③BI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103例帕金森病住院患者均存在不同等级跌倒风险,其中低危占20%、高危占44%、极高危占36%.自理能力等级轻度依赖占49.5%、中度依赖16.5%、重度依赖10.7.跌倒风险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病情分期、自理程度、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异常、情感异常与跌倒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5);静止性震颤、BI、Braden评分与跌倒风险呈显著负相关(P<0.05).跌倒风险多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日常活动能力、自主神经异常、震颤是帕金森病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危险因素(P<0.05).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住院期间均存在跌倒风险,日常活动能力缺陷、自主神经异常、震颤是帕金森病患者住院期间跌倒高危因素.帕金森病患者住院期间应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尤其应关注高危影响因素,积极采取预防跌倒各项管理应对措施,以降低跌倒不良事件发生,提升这类人群的生活质量.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规护理联合愉快因子回输对车祸伤者负性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常规护理联合愉快因子回输对车祸伤者负性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因车祸入院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愉快因子回输.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x2=4.712,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MSRPOR、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IgG、IgM、IgA和C3水平均较干预前出现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的SAS、SDS、MSRPOR、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降低水平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而对照组的IgG、IgM、IgA和C3水平较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 常规护理联合愉快因子回输对车祸伤者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何蓓蓓;程杏云;王翠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医护一体化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析骨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5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患者96例纳为参研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将其均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评分的优劣.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参照组,各时间段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少于参照组,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护理采取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获得确切的效果,对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提升护理期间生活质量均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推荐.

    作者:巩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整体护理干预对慢性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干预时间均为14d,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14d内头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第14天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14 d内实验组头晕发作次数及头晕持续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实验组HAMA及HAM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头晕症状,同时有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

    作者:刘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流程重组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护理实践

    目的 探讨流程重组法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改进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流程重组手法对原有的转运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和改进,再将改进后的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用到护理实践中,比较流程改进前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流程重组构建了一套转运流程,且新的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观察组患者的意外脱管、供氧中断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程重组法能够改善颅脑外伤患者转运的护理质量,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何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应用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与100例急诊病危对照组做对比,对我院100例急诊病危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坠床率、意外脱管率、供氧中断率、病情恶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75%)显著高于急诊病危对照组(47%)(P<0.05).结论 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急诊病危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俞小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民族地区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差异研究

    目的 探求以缩小民族地区临床护士对护理质量期望与感知差异为导向,改善护士获得感,进而提高护理服务品质.方法 采用基于SERVQUAL模型构建的临床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33所医疗机构的1000名病房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与感知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护士期望与感知护理服务差异大的是有形性,小的是响应性.结论 应加强医疗机构有形性建设,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注护士需求,通过改善护士职业感知体验,提升病人的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陈晓琳;袁晔;朱建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品管圈在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成立“以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为主题的QCC活动小组,统计我科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分析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对应的医护干预措施,并赋予实施,再统计QCC活动实施后,自2017年3月至5月期间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QCC活动,我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从活动前的12.14%降低到2.25%,低于目标值5.59%.结论 通过QCC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骨科住院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漏检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董晓莉;陈文月;魏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医护技一体化肺康复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医护技(即医生-护士-康复技师)一体化的肺康复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在我科就诊的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按就诊的奇偶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以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医护技一体化的肺康复管理.比较两组肺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Pred)由干预前的(55.02±6.40)%提升至干预后的(58.68±11.48)%,生活质量评分(CAT问卷评分)由干预前的(19.44±6.27)分降至干预后(14.41±6.05)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技一体化的肺康复管理模式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在康复领域有推广价值.

    作者:蒲树英;蒋玮;李良洪;李青;胡碧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护士分层级管理在CCU护理管理中的成效分析

    目的 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在CCU护理的管理成效,以提高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 我科自2016年1月按照护理部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方案,对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比较分层级管理前后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较实施前得到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护士分层管理体现了护理岗位的能级对应,护士操作技能、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在CCU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成效.

    作者:曾兆慧;张江平;方晓娟;周小荣;曾其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120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与预防策略

    目的 探析老年病人跌倒事件出现的原由及防范措施.方法 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体系中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某三甲医院上报的老年病人跌倒类护理事故120例,剖析病人跌倒出现的时空、科室、各层级护士里的分布,以及事故原由.结果 夜班时段跌倒的几率居首(70.0%);事发地以卫生间出现几率多(41.7%);内科老年病人多(68.3%);负责护士初级职称占93.8%;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占65.5%.致跌原因为:身体位置在便后发生变动(31.7%)、病况变动(19.2%)、病人自己下床(17.5%).结论 地面滑湿、体位变动、防范跌倒依从性不高、术后亦或化疗后病人体质差以及护士欠缺预防风险的能力为此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原由.管理者应强化护士防范跌倒知识训练,强化关键时段、重要人群病人与其家人的健康宣教,采用个性化的防范办法,提升病人防范跌倒的依从性,增强其应对能力.

    作者:刘姝卓;景瑞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眼科护生带教质量及满意度

    目的 探讨通过开展品管圈(QCC)的活动在提高眼科护生带教质量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云南省三所本科、专科护理专业护生160人,将未开展QCC2016年6-12月护生80名设为对照组,开展QCC2017年1-6月护生80名设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护理教学,确立“提高眼科护生带教质量及满意度”的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效果检验等措施.结果 实验组的专科理论、专科操作考核成绩、护生对老师带教满意度、带教老师对护生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QCC活动运用到提高眼科护生带教质量满意度持续改进中,能规范科室教学活动,提高护生实习质量及满意度,同时提高QCC参与者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者:田成英;唐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究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应激反应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7年12月接收的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实验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围术期优质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情况、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应激反应情况、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减少应激反应,提升总体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彭霞;邓雪;陈霞;熊少红;邬红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微信群干预对降低携PICC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微信群干预对携PICC出院的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观察.方法 选择肿瘤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使用PICC置管化疗并携管出院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PICC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让患者进入我科PICC患者携管护理微信群进行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完全脱出及过敏性皮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微信群干预对降低携PICC出院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银姝;熊艳芬;乐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血压情况、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收缩压和舒张压、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缓解其心力衰竭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患者50例,依据护理管理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5例,其中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接受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7.45± 1.25)d、每月发作频率为(3.12±0.51)次/月,对照组为(57.36±3.02)d、(6.38±1.19)次/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升对患者发作的控制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推广.

    作者:孙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静脉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输液安全备受重视.本文对临床输液微粒的相关因素如来源、不良反应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防范措施,如加强治疗室和病房管理,选择适当的输液器具及规范护理操作等方面,以预防和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保证医疗安全.

    作者:陈思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客观结构化考核在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客观结构化考核在护士岗位胜任力测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N3层级护士为研究对象,实施急危重症客观结构化考核,并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结果 本次考核护理评估站平均分为(87.25±9.31)分,体格检查站平均分为(91.90±8.32)分,急救技能操作CPR站平均分为(94.35±3.55)分,急救技能操作电除颤站平均分为(89.95±6.09)分,急救技能操作吸痰站平均分为(89.73±5.54)分,急救技能操作呼吸囊站平均分为(86.29±7.71)分;考核总难度系数为0.9,总体区分度为0.19;53%的护士同意本次客观结构化考核全面合理,62%的护士认为客观结构化考核运用于岗位管理合理.结论 将客观结构化考核应用于N3层级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护士急危重症患者护理能力,有助于护士综合能力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芮丽丽;彭德清;陈思仙;邓远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HHFNC三种不同流量设置对NRDS患儿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HFNC)三种不同流量设置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90例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的NRDS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分别为低流量组(3L/min)、中流量组(5 L/min)以及高流量组(7L/min),每组各30例.观察氧疗72 h前后3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基本指标的变化,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结果 3组氧疗前后PaO2、PaCO2、SpO2配对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氧疗前后PaO2、PaCO2、SpO2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中流量与高流量组各项指标分别与低流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流量与高流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方式,采取5 L/min或7 L/min流量设置方式,对NRDS患儿氧合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缺氧症状、纠正二氧化碳潴留、提高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萍;许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普通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率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普通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率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普通病房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120例,对其筛查的准确率进行统计,并探究新生儿、环境、时间、耳道、操作及仪器等相关因素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率的关系.结果 听力筛查的时机、新生儿的状态、外环境的噪声、新生儿的耳道异物、仪器设备的故障情况等因素均可以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质量,筛查时机≥72 h、环境噪声<40 dBspl、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耳道无异物以及仪器设备正常的情况下初筛通过率较高(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影响因素均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准确率存在相关性(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的准确率与多种影响因素存在相关性,控制各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筛查准确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伍琼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克罗恩病患者居家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及其效果研究

    目的 评价居家营养在克罗恩病患者家庭肠内营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南京总医院临床营养治疗中心登记在册、行家庭肠内营养支持的CD患者156例,依托营养支持多学科团队,开展家庭营养信息访视,重点围绕营养教育、营养监测及并发症处理、随访制度建立等对居家克罗恩病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进行管理;在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间接能量测定和体质分析及生存质量评分(SF-36),以评价居家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纳入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采取方差分析.结果 接受家庭营养支持的156例CD患者营养状况较出院时明显改善(P<0.05),生活质量水平较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 居家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但规范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管理流程及质量体系的建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迎春;李培;刘思彤;沈如婷;彭南海;王新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下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