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合并肺炎9例临床分析

周亮;鲁继荣;马青山

关键词: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 肺炎,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肺炎的关系.方法:对9例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后随诊,现只有1例存活,其余8例死因均为肺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肺炎是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的首要合并症及死亡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休克与围生期因素的相关性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发生与围生期因素的相关性,以便早期发现及治疗,降低休克新生儿病死率.方法:对133例新生儿休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休克发生率为6.22%,疾病种类前3位为:新生儿窒息(45例,占33.83%)、新生儿感染性疾病(42例,占31.57%)、肺透明膜病(21例,占15.78%),98例(占73.68%)新生儿休克的发生与围生期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围生期因素与新生儿休克的发生密切相关,对高危新生儿评估分类监护可早期发现及治疗新生儿休克,从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梁雪枫;刘雯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活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治疗小儿晚期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亲体部分肝移植术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抗感染、免疫抑制、营养支持等综合方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1例.结果:供体术后顺利康复;患儿术后健康存活,至今18个月,正常饮食,血铜蓝蛋白已恢复正常.结论:活体肝移植是治疗小儿晚期肝豆状核变性的有效方法,具有其它类型肝移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作者:冯琳;刘建华;王晓宁;张会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茂名市公立私立幼儿园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为了探讨我市公立、私立幼儿园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本文对6所公立和12所私立幼儿园2 656例儿童进行了体格检查及评价.方法:采用全国统一制定的测量方法,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进行测量,以均值离差法六等级评价分析.结果:身高在均值以上的儿童,公立幼儿园男、女儿童大于私立幼儿园男、女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重在中上、上等的儿童公立幼儿园男、女儿童大于私立幼儿园的男、女儿童,中低、中下等的儿童私立幼儿园的男、女儿童大于公立幼儿园的男、女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发生率,私立幼儿园大于公立幼儿园儿童,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性(P<0.01).结论:加强托幼卫生保健管理,制定合理的带量食谱,定期进行膳食调查,使儿童获得足量均衡的营养;适当开展体格锻炼,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作者:梁茂萍;李文珍;姜冰;陈绮琳;赖卫文;麦梅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合并肺炎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肺炎的关系.方法:对9例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随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后随诊,现只有1例存活,其余8例死因均为肺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结论:肺炎是良性先天性肌迟缓综合征的首要合并症及死亡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周亮;鲁继荣;马青山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81例女性淋病患者孔蛋白基因型分布及与相应多克隆抗体的反应特性

    目的:采用PCR和探针技术分析临床淋病奈瑟菌野生株孔蛋白基因的基因型,并和相应多克隆抗体进行反应以检测基因突变对抗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技术从淋病奈瑟菌野生株中扩增出特征性的孔蛋白基因片段,再用探针检测相应的高变区情况,以区分不同的准种(亚型),后分别与原核表达的标准菌株孔蛋白多克隆抗体进行反应,观察相应的滴度.结果:孔蛋白基因型为A型的有35例,其余46例为B型.孔蛋白A型基因型变化较小,与抗体的反应性较一致;孔蛋白B型基因型变化稍大,但不影响与多克隆抗体的反应活性,A型与B型存在交叉反应,但活性较低,滴度<1:40.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孔蛋白基因型淋病奈瑟菌与相应多克隆抗体的反应情况,有助于考察孔蛋白原核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效应,对于人工合成出能针对绝大多数临床基因变异菌株的探针用于检测或治疗性抗体的制备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启发;廖芳;叶嗣颖;崔斌;熊萍;万沐芬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环氧合酶-2在早孕期对胚胎滋养层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早孕期对胚胎滋养层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相关途径.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早期正常胚胎滋养层细胞和难免流产胚胎滋养层细胞各20例中COX-2和Bcl-2蛋白表达的差异;建立人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制作细胞爬片,并用COX-2的选择性抑制剂Nimesulide以100μmol/L浓度处理24 h,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比较对照组和处理组COX-2和Bcl-2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难免流产患者胚胎滋养层细胞较正常者COX-2和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用COX-2的选择性抑制剂Nimesulide处理的滋养层细胞较对照组COX-2和Bcl-2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COX-2在早孕期可抑制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部分是通过Bcl-2家族途径.

    作者:侯晓妮;章汉旺;孙建华;于丽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Ⅰ缺失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cotyteantigen,HLA)表达缺失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检测特异性鼠抗人HLA-Ⅰ类分子单克隆抗体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62例宫颈癌组织中有42例HLA-Ⅰ抗原呈阳性表达,20例呈阴性表达,阴性表达率32.3%.HLA-Ⅰ抗原阳性表达组织中CD3+T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HLA-Ⅰ抗原阴性表达组织,肿瘤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HLA-Ⅰ抗原下调有关.结论:宫颈癌组织存在HLA-Ⅰ抗原部分缺失,形成了免疫逃逸,导致了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

    作者:殷观伟;王冬;王占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5月收治呼吸暂停早产儿54例作为观察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连用3 d,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该病患儿48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3 d,两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为77.1%,经x2检验,P<0.05.结论:纳洛酮在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疗效确切,适宜在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成玲;黎浴曦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微波联合聚维硐碘栓及抗生素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观察

    慢性宫颈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病,积极防治宫颈炎对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2年应用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263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秀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儿科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情况.方法:抽查2 619份病历的有关抗感染用药.并对20种抗生素的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科抗感染用药使用率为66.63%(包括单用和联用).结论:该科抗感染用药普遍存在泛用、滥用现象.为此,需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控制滥用抗感染用药,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当务之急.

    作者:向玉燕;宋滨滨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儿童睡眠呼吸异常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呼吸异常(SRD)的病因.方法:对2002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62例SRD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扁桃腺肥大占53.23%;腺样体肥大占30.65%;扁桃腺及腺样体同时肥大占8.06%;鼻息肉占3.23%;肥胖儿占3.2%;先心病占1.61%.结论:扁桃腺肥大和腺样体肥大是SRD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早孕未产妇女行人工流产时对宫颈的扩张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未产妇女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人工流产术前2 h放置米索前列醇200μg,术中官腔注入利多卡因,观察术中宫颈扩张的程度、镇痛效果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82%的受术者可直接通过7号吸管吸宫,术中无痛率达62%,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500对围婚期男女生殖健康知识测试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向围婚期人群宣传和普及相关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终促进他们在婚后能成功地做到计划受孕,顺利度过妊娠、分娩期,保障母婴健康,本文对500对围婚期男女进行了有关性卫生保健、新婚避孕、孕前保健、遗传病的基本等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作者:韩梅;孙正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

    目的:探讨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观察新生儿黄疸及排便情况.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抚触组第1次排胎便时间亦明显缩短(P<0.01).结论:抚触可促进新生儿胎便排泄,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作者:董旭东;刘宁;孙琼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沐舒坦静脉注射辅治婴幼儿肺炎临床观察

    我们对133例婴幼儿肺炎患儿在门诊给予抗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沐舒坦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疗效满意,病程明显缩短.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敏;于翠娟;李莎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子痫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子痫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0月间收治126例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子痫病人经过综合治疗,整体护理,无孕产妇死亡,新生儿窒息率33.3%,围产儿死亡率11.9%.结论:完善产前检查,重视子痫病人的心理及整体环境护理、药物的副反应:观察、控制血压、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母婴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刘志容;丁敏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鼻塞式CPAP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探讨

    目的:评价鼻塞式CPAP加肺表面活性物质(Curosurf)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作用,并与常规的机械通气做比较.方法:27例患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Curosurf(100mg/kg),然后拔管予鼻塞式CPAP呼吸支持治疗,与25例常规的机械通气病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气变化、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1 h,患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6 h、12 h及24 h,两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CPAP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氧疗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机械通气组,而且住院费用也较低.结论:鼻塞式CPAP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地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与常规机械通气比较,具有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少,住院费用少等特点.

    作者:郑达;胥洪娟;黄润忠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非妊高征孕足月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孕足月、非妊高征孕妇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92例,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患者96例,妊娠期糖代谢正常者60例,分析各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孕前体重:正常组与GIGT组、GDM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GIGT组、GDM组相比无差异(P>0.05),孕期增重:各组间无差异(P>0.05).空腹血糖:正常组与GIGT组相比无差异(P>0.05),与GDM组相比有差异(P<0.05),GIGT组与GDM组相比有差异(P<0.05).空腹血糖、胎儿体重随孕期增重增加而升高,空腹血糖,孕期增重<10 kg与10 kg~组间相比无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胎儿体重,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黄疸、巨大儿发生率随孕期增重增加而升高.剖宫产:孕期增重10kg~与15~20kg组相比无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产后出血、巨大儿:孕期增重>20kg组发生率增高,有差异(P<0.05),余各组间均无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黄疸:孕期增重<10 kg与>20kg组发生率增高,与10kg~及15~20kg组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孕前体重有一定关系,对孕期增重无影响.孕期增重对母儿具有一定影响,随孕期增重增加空腹血糖、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生率均升高,以>20 kg组明显.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黄疸在<10 kg与>20kg组增高.因此孕期增重以不超过20kg为宜,好控制在10~15 kg.

    作者:张群;陈静;袁宏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长春市学龄前儿童气质特性与行为偏异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气质特性与行为偏异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及对长春市7所幼儿园720人学龄前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行为偏异组中难养型的比例明显增多且气质特点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分散度这6个气质维度的得分与无行为偏异儿童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气质类型儿童在品行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学习问题这5个因子的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偏异的儿童的气质类型以难养型居多并有其独特性,应根据其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

    作者:邢杰;罗海英;李爱丽;冯玉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78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9例,即在对症支持处理的基础上使用脑活素和胞二磷胆碱治疗;GM1治疗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生后6 h内)应用GM1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惊厥的发生和病死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CT分度和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GM1治疗组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77%vs 56.41%,x2=4.223 3,P<0.05);前者重度HIE(包括头颅CT脑白质低密度呈中、重度改变者)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P<0.05);生后7~8 d和12~14 d的行为神经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GM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5.95%vs 75.86%,x2=4.845 1,P<0.05;29.73%vs 58.62%,x2=4.435 7,P<0.05);GM1治疗组的病死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5.13%vs 25.64%,x2=4.825 8,P<0.05).结论: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GM1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并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周荣娟;周伟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