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华;刘锡芝;叶远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其输卵管形态、盆腔粘连程度与术后输卵管通畅性和妊娠率的关系.结果:72例患者中盆腔粘连轻度35例,中度28例,重度9例,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88.6%、75.0%、11.1%,1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为51.4%(18例)、25.0%(7例)、0(0例),异位妊娠率分别为0(0例)、10.7%(3例)、22.2%(2例);72例患者中双侧输卵管柔软21例,一侧柔软一侧僵硬40例,双侧僵硬11例,1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为76.2%、22.5%、0,异位妊娠率分别为0、7.5%、18.2%.结论:腹腔镜手术能疏通输卵管阻塞、松解粘连、改善生殖功能、提高妊娠率.但对于输卵管病变严重者,术后异位妊娠率增加,不宜行输卵管疏通治疗.
作者:曾学敏;张建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s,LD)儿童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与儿童行为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1例LD儿童和31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LD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LD儿童在PSQ量表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的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LD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环境的某些因素与LD儿童的行为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
作者:魏宝玉;金正勇;池永学;陈英玉;李红子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部分地区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道感染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河南、广西、广东部分城市的10所医院对2002名年龄为24岁以下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未婚女青少年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2.0±1.7岁,小为14岁.调查对象的39%为城市户口,61%为流动人口.被调查女青年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20.3±1.9岁.既往患有生殖道感染者为27.7%.本次调查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年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57.1%;其中57.6%患有1种感染;25.3%患有2种感染;17.1%患有3种及以上的感染.与生殖道感染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为学生和服务人员、非流动人口、既往生殖道感染患病史、首次性行为年龄小、未使用避孕方法、月经期间发生性关系及清洁外阴的间隔时间较长.结论:女青少年生殖道感染患病率相当高,是目前影响未婚人工流产女青少年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性教育,进行预防不良性行为和生殖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作者:王临虹;赵更力;张小松;吴久玲;郭素芳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索宫颈糜烂高危因素.方法:对995名保育员、幼儿教师宫颈糜烂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糜烂患病率为26.43%,居各种妇科病之首位;与年龄、孕产次、人工流产史及避孕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和保护能力,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宫颈糜烂患病率.
作者:许艳敏;祝长江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子宫胎盘血流的异常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孕晚期先兆子痫患者40例,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34例,于产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子宫胎盘血液动力学变化,记录其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结果:重度妊高征组子宫动脉内径(6.22±0.67mm)较正常孕妇(7.58±0.96 mm)缩小,子宫-胎盘收缩期与舒张期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灌注减少,42.5%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率为70%,剖宫产率为95%,新生儿窒息率为15%.结论:先兆子痫子宫胎盘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异常的子宫-胎盘血流导致新生儿体重降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剖宫产率、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增加.
作者:季淑英;刘树平;高秀江 刊期: 2004年第2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简称脑病)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产时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小儿智能发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脑病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我们对39例在我院出生时曾有脑病的小儿智能发育情况进行了随访调查,并随机抽查同期出生的无脑病小儿15例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莲;星立华;刘志英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中雌、孕激素受体亚型以及激素相关蛋白pS2的表达情况,了解其在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及20例良性上皮肿瘤患者的石蜡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ERα、ERβ、PR-AB(即PR-A+PR-B)、PR-B和pS2水平.结果:①ERα、ERβ均为核受体.上皮性卵巢癌中ERα(+)57.7%(30/52),与良性肿瘤接近(60.0%);ERβ(+)88.5%(46/52),显著高于良性肿瘤(60.0%);30例同时表达α、β两种亚型.②PR-AB和PE-B二者均为核受体,52例恶性肿瘤中12例PR-AB(+)(23.1%),10例PR-B(+)(19.2%).阳性率均显著低于良性肿瘤(P<0.001).③pS2表达为胞浆蛋白,有核周浓集趋势.恶性肿瘤中阳性率为26.9%(14/52),显著低于良性肿瘤(P=0.015).④ERα与PE-AB及PR-B间显著相关,但ERβ与PR-AB及PR-B无关,ERα和ERβ与pS2无关,PE-AB和PR-B与pS2弱相关.结论:ERα、ERβ、PR-AB与PR、B均为核受体,pS2为胞浆蛋白.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ERβ阳性率显著增高,可能为卵巢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标志,并且与卵巢癌内分泌治疗有效率有关.
作者:张玉芳;何晓春 刊期: 2004年第21期
扩张型心肌病传统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预后差,是致死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对32例扩张型心肌病初发患儿,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强的松治疗,取得明显疗效.而在护理上,应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认真执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相应处理.
作者:蔡若吟;林旭妮;林琼宇;林洁英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3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白细胞介素-13基因多态性(Arg130Gln)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人血清IL-13含量,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L-13基因多态性.结果:①哮喘组血浆IL-13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IL-13(Arg130Gln)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L-13参与了儿童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IL-13(Arg130Gln)突变与儿童哮喘无相关性.
作者:王振华;李丽红;赵芳兴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TORCH感染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68例习惯性流产妇女与TORCH感染的关系(观察组),并与同期正常妊娠的孕妇60例对照(对照组).结果:68例习惯性流产妇女检测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Ⅰ、Ⅱ型病毒(优生5项)的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76%(8/68)、1.46%(1/68)、5.58%(4/68)、5.58%(4/68)、5.58%(4/68),总检出率30.88%;60例对照组相应5项病毒检出率分别为0%、0%、3.33%(2/60)、1.67%(1/60)、0%,总检出率5.00%.结论;TORCH感染是习惯性流产的病因之一,习惯性流产患者有必要检测优生5项指标,并予以相应治疗后再妊娠为佳.
作者:李玲;李琼珍;欧丽红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后,机体免疫系统在反复接触抗原后产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探讨其免疫耐受与免疫预防之间的意义.方法:对476例年龄在1~6岁儿童,按全程免疫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转,尤其是经过2个全程免疫的儿童仍出现二对半全阴者,作出预防免疫分析.结果:476例儿童阳转率为71.01%,负应答率为28.99%.结论:免疫无应答相对较高水平,很有必要扩大范围检测免疫耐受群体相关问题.
作者:周东日;刘文秀;黄良光;黄和平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HIM)早期诊断和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对HIM预后的影响,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63例窒息新生儿48 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心电图QT间期弥散度(QTcd)明显异常的HIM患儿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1~2周后再复查并与32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比较.结果:HIM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发病48 h内CK-MB及QTcd均明显升高(P<0.001),经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1~2周后HIM患儿CK-MB及QTcd均显著下降,而产后缺氧组较胎儿期缺氧组下降更明显(P<0.005),且胎儿期缺氧组并发症多,预后差(P<0.005).结论:CK-MB及QTcd相结合可作为HIM早期诊断指标,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作者:陆俏群;敖余森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分娩期输液及母儿血糖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分娩过程中分别给母亲输注5%GNS和0.9%NS后,比较母儿血糖、胎儿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母亲血糖与脐静脉血糖、母儿血糖梯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9和0.697;脐动脉血pH值与母亲血糖及与脐静脉血糖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及-0.347;两组的脐动脉血pH值、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期持续缓慢地给母亲输注5%GNS或0.9%NS,对母儿血糖、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分娩期母儿血糖与脐动脉血pH值呈负相关.
作者:刘晓瑛;周丽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心理引导及无痛技术对儿童牙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引导并行无痛技术.B组仅行常规治疗.结果:A、B两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1),A组患儿配合治疗程度明显提高,心理引导对女孩影响比男孩更显著(P<0.01).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心理引导及无痛技术的应用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作者:张成君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我国局部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及康复现状.方法:10所医院应用耳声发射技术(()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进行统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确诊并干预.结果:自2000年5月~2002年9月,活产数23 355例,21 179例新生儿进行筛查,初筛率90.7%,初筛未通过2 547例(12.0%),其中2 231例(87.6%)进行了复筛,复筛率87.6%,复筛未通过156例,进行听力学评估118例,未通过者的听力学评估率75.6%.确诊新生儿听力损失80例,新生儿听力损失(单、双侧)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3.8‰,双侧听力损失在筛查儿中的发病率为1.8‰.听力损失临床原因不明者77.5%(62/80),孕期和围产期因素15.0%(12/80),先天性听力损失家族史7.5%(6/80).听力损失确诊年龄提前19.7个月,总的干预率47.4%(9/19),1岁以内干预率26.3%(5/19).结论:通过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确诊年龄提前,但还需努力完善随后的干预工作.
作者:聂文英;吴汉荣;宫露霞;刘玉俊;林倩;戚以胜;相丽丽;李应会;李惠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51例慢性宫颈炎电环宫颈切除术.方法:高频电波刀宫颈切除术.结果:51例慢性宫颈炎治愈率96.07%.结论:此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不损伤宫颈机能等优点.
作者:刘雅美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延安市女工患妇女病现状.方法:对延安市城区女工进行妇女病普查,常规妇科检查、宫颈刮片(巴氏法)、乳腺检查,并进行红外线扫描.结果:女职工宫颈炎患病率为49.54%,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可疑癌为1.42%;乳腺疾病以增生为主,患病率为22.47%,30~49岁为高发年龄段,纤维瘤检出率为0.74%.结论: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较差,应充分发挥计生部门的优势,在育龄妇女中开展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提高广大妇女生活质量及人口素质.
作者:周小燕;常剑波;贺延红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少儿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探讨流行性感冒的防治规律.方法:现场个案调查病人,检测其血清抗体及带毒情况,分析发病特点及抗原变异.结果:湖北省某地区2个乡镇集中在2004年3月上旬报告流行性感冒病人314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15岁,占调查总数的83.76%.从病人血清和咽拭子中分别检出流行性感冒A3型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IgM抗体.结论:湖北省某地区集中发生的少儿感冒属于A3型流行性感冒局部流行.
作者:杨森焙;赵念;贾桂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定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4例,于月经周期第1~5天首次臀部深层注射DMPA 150 mg,此后每间隔90±7 d注射1次,半年为1疗程.观察患者的痛经情况、病灶大小及内分泌变化等.结果:用药前痛经发生率为100.00%,用药后痛经发生率下降为13.64%,且痛经程度明显减轻;B超测得囊肿、结节病灶面积由用药前的18.59cm2、11.09cm2分别缩小为3.12cm2、1.05cm2,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内分泌测定FSH、LH、P用药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E2用药前后虽有显著性变化P<0.01,但均在卵泡早期水平;副反应主要为点滴出血、经期延长、闭经等月经问题;随访结果有2例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怀孕.结论:DMPA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明显、安全、副反应小.
作者:蒋丽芳;田先芝;李培全;李秀娟;陈予梅;杨淑玲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7例新生儿败血症随机分为IVIG组45例(IVIG配合抗生素,IVIG 400mg/kg·d,连用3 d),其中早产儿25例,足月儿20例;血浆组22例(血浆配合抗生素,冰冻血浆每次10 ml/kg,隔日1次,共3次),其中早产儿12例,足月儿10例.用药前及用药后7 d分别采血测IgG,并观察体温稳定时间与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率、病死率等.结果:IVIG组治疗后IgG水平迅速提高,早产儿为13.64±3.57 g/L,足月儿为14.85±3.72 g/L,明显高于血浆组(P<0.05),体温稳定时间与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率两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早产儿败血症病死率IVIG组显著低于血浆组(P<0.05).结论:IVIG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张艳;郭世杰;刘英 刊期: 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