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刘法永;刘文莉;王丹琪
卡马西平与谷维素联合用药治疗偏头痛疗效好.近年来我院应用卡马西平与谷维素联用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而轻.现将131例处方分析,随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万龙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及血浆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型利钠肽(CNP)、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管活性因子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盐还原酶两点法,检测了40例HIE患儿及40例正常新生儿脐血及生后1天、3天、7天外周血ET-1、cGRP 、CNP 、NPY、NT、NO、IL-6、IL-8及TNF-α的动态变化;并于生后24小时内外周静脉取血后即刻应用脉冲多谱勒超声检测HIE患儿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多谱勒超声显示HIE患儿脑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2)与正常新生儿相比,HIE患儿血浆ET-1、cGRP 、CNP 、NPY与NT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NPY至生后3天、ET-1与 CNP至生后1周末可恢复正常;而cGRP 、NT至生后1周末时仍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3)血浆NO降低,但呈逐渐升高趋势,生后3天时达正常对照组水平,至生后7天则超过正常新生儿血浆含量.(4)细胞因子的变化表现为脐血与生后第1天静脉血IL-6降低、TNF-α升高,至生后7天可恢复正常;IL-8的变化则为脐血水平升高而外周血含量则降低,至生后1周末不能恢复至正常新生儿水平.(5)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脑血流阻力指数(RI)与IL-6呈负相关(r=-0.61,p<0.01),与IL-8、TNF-α呈正相关(r=0.80、0.7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上述血管活性因子中以ET-1、cGRP 、CNP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大(F=36.52,p<0.01).结论: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新生儿窒息HIE的主要原因,ET-1、cGRP 、CNP 、NPY、NT、NO、IL-6、IL-8及TNF-α等血管活性因子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ET-1、cGRP 、CNP的平衡失调是HIE脑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敬;郭秀霞;曹海英;邸英芬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本文对几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Ru486)用于紧急避孕效果观察.总结如下.
作者:赵秀娟;赵燕芹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利复星和头孢氨苄胶囊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80例,口服利复星与头孢苄胶囊治疗,利复星组100例,头孢氨苄胶囊组80例,治疗期为7-10d.治疗前后进行临床和细菌学检查,进行疗效与安全性评估.结果:利复星组总有效率为87%,头孢氨苄胶囊组81.3%;细菌转阴率分别为80.5%和76.8%.结论:利复星治疗化脓性中耳炎有效,疗效优于头孢苄胶囊.
作者:谢宇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前列腺增生症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也是造成尿潴留的主要病因之一,该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低,代偿功能差,并发症多和危险性增加,但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切除(TUCP),已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手段.我院于2000年至今对32例高龄高危病人经尿道前列腺气化切除的麻醉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世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在开展和深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护理表格和各类标准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一套规范、科学、省时、简便的护理表格和标准计划不仅能简化且可优化护理程序各步骤,利于整体护理的精髓护理程序的深入.1995年底我院心血管内科整体护理正式运行至今,表格设计方面,经历了理论架构的转换和向科学性、简洁性、实用性、易操作性的完善,有效地引导了专业护士的整体护理工作行为.现介绍如下.
作者:蒋晓莲;成翼娟;陈德芳;杨利;游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们应用能量合剂替代普通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现将具体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小平;李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对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于EPO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24周分别检查新进入维持性血透的27名患者的Hb、 HC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观察血压、肝素用量及内瘘等.结果:EPO治疗后,Hb及HCT逐渐升高.患者EPO治疗前,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在治疗4周及24周时相差均显著(P<0.05).血浆粘度治疗前高于正常组,但相差不显著,且随EPO治疗无显著改变.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EPO治疗有升高趋势,但相差也不显著(均P>0.05).EPO后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及肝素用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致全血粘度升高,主要与贫血改善有关,而血浆粘度未受显著影响.
作者:曹小霞;袁伟杰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陕西盘龙七片治疗四肢创伤360例,对消肿、骨折愈合方面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蔡礼德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科根据本院特殊性制定了药品管理制度,使药品管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效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多发生于儿童.为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发病特点,笔者就本市人民医院近8年来收治的气管、支气管异物中有资料可查的95例病人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国富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皮肌炎患者与正常人的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及从造血干/祖细胞水平探讨皮肌炎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半固体甲基纤维素集落培养法观察22例皮肌炎患者的粒-巨噬细胞系、红系、巨核细胞系的集落及丛落数.结果:皮肌炎患者的粒-巨噬细胞系、红系、巨核细胞系的集落分别为119.43 51.44、75.12 36.26、9.18 3.7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丛落数分别为240.53 92.11、60.69 20.72、29.01 13.54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皮肌炎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集落数减少而丛落数不减少,提示皮肌炎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功能异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异常可能是皮肌炎的发病机制.
作者:陆春;李娟;朱国兴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硬膜外腔局麻药中加用芬太尼预防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射未见报导.我们在硬膜外腔加入芬太尼,分组进行比较观察,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智慧;李桂琴;刘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熊胆对受6.25Gy-8.0Gy γ射线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给药组小鼠分别于照射前1小时或30min口服、腹腔注射给药,观察动物30天存活情况及造血指标的影响.结果:给药组的30天存活率比对照组提高23.3-30%,WBC、CFU-GM、CFU-E、BFU-E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P<0.05).结论:熊胆对受照小鼠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曙晨;骆传环;高月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在护士长的工作中,排班具有一定的技巧和公正性,合理的排班可调节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关系,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不合理的排班可造成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矛盾,甚至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通过近十年的护士长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作者:闫学清;阿孜古丽;梁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脉降压流浸膏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型II期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LVH)患者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 CP)和II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 N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型II期高血压病合并LVH患者(治疗组)益脉降压流浸膏治疗前后血清PI CP和PIII NP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卡托普利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及24名老年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PI CP、PIII NP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PI CP和PIII NP水平与左室重量指数(LVMI)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左室舒张功能判断指标(VE/VA)呈显著负相关(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I CP、P III NP 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治疗后治疗组LVMI及VE/VA的改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气虚血瘀证型II期高血压病合并LVH患者存在血清PI CP、PIII NP水平升高,可能与左室肥厚及其舒张功能障碍有关;益脉降压流浸膏具有较好的降低PI CP、PIII NP、LVMI及改善VE/VA作用.
作者:段学忠;高秀芬;杨丁友;张燕;蔡新吉;于晓宏;王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药物是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若不能正确的使用,则不仅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还能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损害.目前,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对不合理用药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减少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笔者通过对自已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析,对其常见的类型,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谈一下自已的看法.
作者:李琦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减少输氧湿化瓶微生物污染综合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72套湿化瓶使用前消毒;然后以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为湿化液且每8h更换1次;后,鼻导管和湿化瓶每24h更换1次.结果:输氧湿化瓶的不同部位微生物检出率为5.1%~9.2%,明显低于病房空气检出率(17.3%,P<0.05),且各部位检出率不随连续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结论:输氧湿化瓶较高的微生物污染率在采取适当的综合措施后是可以控制的.
作者:于农;张孝忠;杜民;陶玉滨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我院自1989年-2001年2月以来,采用创面早期暴露外搽复方红汞液治疗II度烧伤118例,介绍如下:
作者:许贵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本文对157例尖锐湿疣病因、病理形态、以及临床表现等特点,做了初步的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葛春鸣;古丽娜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