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绮红
近年来,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带状疱疹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20-63岁,病程1-3周.其中疱疹在头面部患者4例,胸部患者12例,腰腹部患者19例.
作者:麦绮红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现将硝苯吡啶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概述如下.1 急性肾炎高血压硝苯吡啶治疗急性肾炎高血压的疗效迅速而持久,口服30分钟有降压作用,1-2h达高峰,舌下含化10分钟即有降压作用,30分钟达高峰.因此将硝苯吡啶作为治疗小儿急性高血压或高血压脑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胥秀真;袁桂荣;彭淑英;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人胰腺癌细胞株中SM水平;观察PACAP1-38对人胰腺癌细胞株(HS766T)SM水平的影响,探讨SM在信息传导中的作用;同时观察SM的分解产物SPH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ACAP1-38、PACAP6-38和SPH.应用MTT法来观察细胞增殖程度;Fura-2/AM测定[Ca2+]1;薄层层析法测定细胞内SM含量.结果:PACAP1-38促进HS766T的Ca2+和SM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PACAP6-38拮抗PACAP1-38的上述作用.SPH促进HS766T的生长,促进HS766T Ca2+和SM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结论:SPH能促进人胰腺癌细胞株增殖;SM的信使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与PI转换,活化PKC,产生IP3 , 另一方面是通过刺激Ca2+转运和Ca2+的释放.
作者:赵敏;姜若兰;杜彬;聂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现将我院1996年-2001年住院治疗的5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于亮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笔者对鼻衄患者50例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7-85岁,50岁以上26例,鼻中隔前下区出血,鼻腔后段出20例,鼻中隔偏曲19例,鼻顶部出血1例,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全身疾病29例.
作者:冯志东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干槽症为拔牙后常见的并发症,尤以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多见.1999年3月-2000年3月期间,笔者用自制三效明胶海绵预防拔牙后干槽症,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郭家平;符旭东;余小平;王虎中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妊娠合并阑尾炎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选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延误或治疗不慎可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我院从1987年-2000年共收治此类病人98例,现将有关诊断与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春田;东明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4岁,G2P1L1,因停经48天在当地一个体诊所行药物流产,口服米索3小时后阴道排出约2.5cm×2.5cm×2.5cm之绒毛组织,阴道流血量多,是以往月经量的2倍,给予肌注缩宫素10u,Bid,共3天后阴道流血量减少,持续6天自行终止.于1月后无诱因阴道流血,色暗红,伴有血块及小腹阵发性坠胀痛,血块排出后腹痛缓解,量同月经,持续3天净,净后3天到当地医院放置T型宫内节育器,手术顺利,无不适感.置IUD后阴道出血较多,同月经量,暗红色,8小时后突然阴道大出血,色鲜红,有大量血块,未见明显烂肉样组织,伴阵发性下腹坠胀痛,伴头晕,到我站就诊.查体,重度贫血貌,精神不振,神志清,T36.3℃,Bp10/7kpa,心音低钝,双肺(-),腹软,肝脾未触及,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有暗红色血液,宫颈光滑、宫颈外口有组织物嵌顿,宫体后屈位,约孕50天大小、质软,活动好,无压痛,双侧附件(-).诊为药流后蜕膜残留.抗休克治疗同时行清宫术,钳取嵌顿宫口的蜕膜组织,并以刮匙刮出蜕膜组织及陈旧性血块约80g,术后观察6小时,治愈出院,嘱随诊.病理结果:陈旧性蜕膜组织.
作者:措乐 刊期: 2001年第08期
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及催化剂反应能力,特别是高能磷酸键的利用是必需的,所有由ATP分解的酶都需要镁做为辅助因子,缺乏或过多均可导致多系统功能紊乱或毒副作用.
作者:张宗华 刊期: 2001年第08期
自1995年以来,我们收治了5例妊娠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且均为首发,经物理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无效,现就其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李火平;余东黎;赵荷莲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可卡因对大鼠阴茎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方法:每给雄性wister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可卡因(15mg/kg)80天.对照组每日给相同剂量的普通生理盐水80天.在可卡因使用的第20、40和80天,分别处死动物并取阴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凋亡.结果:在使用可卡因的20、40和80天时阴茎细胞DNA含量均减少,40天明显,80天趋于平稳,同对照组相比(P<0.05=.阴茎细胞20天时出现凋亡,40天达高峰,且持续80天平稳,同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长期使用可卡因影响DNA的合成,诱导阴茎细胞凋亡.
作者:刘剑新;傅梧;刘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往往发作较急,且在夜间多发,以老年人多见.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林水平;阿仙古丽;卢静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近年来应用速效救心丸联合维他命AE胶丸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红细胞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研究,选择一种较好的测定方法.方法:用连续监测隅联法对红细胞中谷胱甘肽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结果:共测定健康成人186例,GSH-Px为3.56±0.62 u/mg Hb.结论:本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便于普通实验室推广使用.
作者:赖泽仁;刘萃红;宫璀璀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胸腹部重症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对罗哌卡因、丙泊酚的疗效及对呼吸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采用Autospirer HL-498肺功能监测仪和ABL3动脉血气分析仪,分别在吸空气和纯氧进行机械通气后10min测定PaO2和PaCO2,计算A-aDO2和Qs/QT.结果:PaO2、CT值明显偏低,A-aDO2,Qs/QT、Rinsp和Rexp明显增高.全身麻醉后PaO2降低幅度显著大于硬膜外阻滞麻醉.结论:对重症手术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选用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使患者术中镇痛、肌松、镇静满意、苏醒快.同时硬膜外导管便于术后镇痛,使患者能获得更稳定、更舒适的条件.
作者:王安富;李建雄;张金刚;曹晨光;王惠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子宫出血时间长是药物流产常见的并发症.我们于2000年9月至12月应用益母草冲剂加抗生素配伍药物流产50例以期缩短出血时间,与1999年同期药物流产54例相比较,效果明显,分析如下.
作者:呼红英;王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流产手术者分别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分析如下.1 心理状态分析1.1 恐惧心理,是受术者突出的心理.主要怕痛、怕出血.表现出紧张、畏缩不知所措,特别是对器械的碰撞声,吸引器械声更为敏感 .此时易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
作者:黄桂香;黄卉芳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阐明急诊手术患者(急诊患者)肝炎病毒携带特点以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以ELISA法检测157例急诊患者HBsAg,HBeAg、抗-HBe和抗-HCV,以285例非急诊手术患者(非急诊患者)为对照组,对其HBV和HCV携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急诊患者12.1%(19/157)HBsAg阳性,非急诊患者为16.1%(46/285);急诊HBsAg阳性患者21.1%(4/19) HBeAg阳性,非急诊患者为23.9%(11/46).急诊患者的HBsAg阳性率在不同病种间无显著性差异.3.2%(5/157)急诊患者抗-HCV阳性,其阳性率与HBsAg是否阳性无关.结论:急诊患者中同时存在HBV和HCV携带者,其传染源尚无有效的识别方法.因此,将所有急诊手术患者都视为肝炎病毒的传染源,其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手术中对其都采取血液、体液隔离措施,是预防肝炎病毒经急诊手术传播的可取方法.
作者:宫丽莉;杨双旺;石海明;肖蔚;但文富;孙佩;解放军 刊期: 2001年第08期
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0年10月利用针刺抽吸脓液、注射药物治疗颌下脓肿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例,男2例,女3例,年龄2-6岁,发生于左侧4例,右侧1例.均因流行性腮腺炎感染而导致颌下脓肿后到我院就诊,病程6-15天,抗炎治疗后脓肿未消退,经针刺抽吸证实为颌下脓肿.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体温37.8℃-39.9℃,白细胞10-20×109/L.
作者:王献辉;刁体才 刊期: 200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D44v6 mRNA和nm23H 1 mRNA表达与肺癌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CSA(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 )方法,检测65例肺癌组织中CD44v6 mRNA和nm23H1 mRNA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访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肺癌中CD44v 6 mRNA和nm23H1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2%和49.2%.CD44v 6 mRNA高表达和nm23H1 mRNA低表达均与肺癌P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肺癌CD44v 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肺癌中CD44v 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具有密切关联性,两者均可作为预测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刘艳茹;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