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治疗体会

王春杰;刘新敏

关键词:
摘要:1临床资料例1,男,72岁,因突发胸痛3h于2001年2月1日入院.3h前在排便时突然心前区持续性撕裂样疼痛,伴大汗,胸闷,恶心,休息及含化硝酸甘油无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心力衰竭时甲状腺激素异常变化的探讨

    在世界范围内,心力衰竭的发生正在日益增长并伴有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异常,由于其预后与恶性肿瘤相当,而日前研究较多的为血管紧张素1(A1 PRA)、血管紧张素Ⅱ(AII)、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心钠素(ANF)等,近年来,心力衰竭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曰玲;孙启和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延长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用药时间终止早孕的研究

    近年来,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终止早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得到肯定,但是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尚未很好解决.我们对2001年在本院就诊的400例早孕病人进行了延长用药时间的研究.

    作者:程绍梅;于永芬;潘云燕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以及此变化是否与糖尿病肾病(DN)有关,是否与DN的病变程度有关.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共118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尿白蛋白阴性组(DM1)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2)、伴明显白蛋白尿组(DM3),分别测定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D-D、PAI、tPA、vWF水平.结果:所有DM患者GMP-140、D-D、PAI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提示DM患者体内存在血栓前状态,其中GMP-140、D-D、PAI在伴白蛋白尿的DM组明显高于不伴白蛋白尿的DM组,提示高凝及纤溶活性异常与DN的发生有关,GMP-140、D-D在明显白蛋白尿组又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提示随DN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紊乱更加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系统紊乱,并且与DN的发生有关,与DN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张雪涛;庄海平;邵建伟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

    呼吸衰竭患者及早行机械通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机械通气中护理与治疗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现将我科1997年-2002年收治的47例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湘婷;韩淑云;詹鑫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医院感染败血症是急性白血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医院感染后败血症病死率为70.6%[1],白血病并发的院内感染败血症病死率高达75%[2].

    作者:沈建箴;郑正津;任秉仪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以右小指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右肺癌1例报告

    患者,男,72岁,2001年9月无诱因右小指指尖疼痛,后破溃形成溃疡,常规换药抗炎处理,无效,取局部组织活检为:转移性磷癌.

    作者:陈艳琼;郑红霞;黄淑梅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苦参素合用更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附64例报告)

    为探求一种更为有效且副反应小的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法,提高单品种药物治疗效果,我科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选择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使用苦参素、更昔洛韦联合抗病毒治疗,并与单用苦参素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谭正炳;孙晓坤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补中益气汤治疗性亢奋

    患者,女,57岁,2000年3月13日初诊.3个月前不明诱因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阴道抽动,同时全身高度兴奋.

    作者:宋梅;温秀芹;高惠英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中药复方生药袋包颗粒与饮片及免煎饮片汤剂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中药复方生药袋包颗粒剂替代传统饮片汤剂的研究.方法:用正交实验(L934)对四妙勇安汤、小陷胸汤、二妙散和玉屏风散的袋包颗粒剂与目前市面流行的免煎饮片和传统饮片汤剂的浸膏得率及某种有效成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上述四方剂在动物实验中进行药效比较研究.结果:三种剂型中,袋包颗粒的浸膏得率及某种有效成份含量高,而且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其药效比对照组和其他两种剂型组有显著的提高.结论:中药复方生药袋包颗粒剂替代传统中药饮片汤剂,方法简便易行,可节省大量药材资源,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丁青龙;苏林通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辩证现代化研究

    我们对常州、武进、泰州地区122例更年期综合征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期望通过分析,对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辩证现代化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常惠;朱雄华;闽婕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程序依赖性MFP方案联合大剂量三苯氧胺逆转耐药肺癌的疗探讨

    目的:逆转多药耐药提高肺癌化疗疗效.本文报道1例46岁女性患者,确诊为左肺下叶腺癌T4N2M1-Ⅳ期(左腋下淋巴结、脑、骨),先后给予司莫司汀(Me-CCNU)、丝裂霉素(MMC)、长春花碱酰胺(VDS)及顺铂(DDP)即SMVP-T1方案,MVP-T2方案化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复查胸部CT等考核疗效显示病灶进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腋下转移淋巴结病理标本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多项耐药相关基因产物(P-gp、MRP、LRP)表达阳性,系原发性多药耐药肺癌.改换程序性应用Me-CCNU、MMC、5氟尿嘧啶(5-Fu)、DDP联合大剂量三苯氧胺(TAM)即TSMFP-T3方案,TMFP-T4方案化疗,二段化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胸部CT等考核疗效显示病灶绝大部分消失.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项耐药基因产物的联合检测可指导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程序性应用EFP方案联合大剂量TAM能逆转肺癌耐药,提高化疗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吕梅君;周彩存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报告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3月,连续对16例病人行OPCABG手术,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及中心静脉压(CVP),有心梗病史,左室射血分数(EF)<0.40者,留置Swan-Ganz导管进行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全组完成前降支吻合14例(2例病人前降支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16例,回旋支14例,对角支8例.结果:本组死亡1例.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MPAP、PAWP及CVP升高,较诱导后差异显著,心排指数(CI)及MAP较诱导后下降显著.而行前降支冠状动脉吻合时,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诱导后无明显变化.结论:OPCABG行回旋支及对角支吻合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而行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吻合时影响较小,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

    作者:汤服民;熊建;罗运成;刘聪霞;张朝华;王留江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选择性输卵管通液术与普通通液术在配合输卵管再通术治疗不孕症的疗效观察

    我科与放射科自1992年-2002年12月自行设计器械,对经输卵管造影术确诊为输卵管堵塞引起的230例不孕症患者施行经宫颈行输卵管再通术,术后62例采用普通通液,68例采用自制导管选择性通液,介绍如下.

    作者:陈月琴;黄晓琴;肖建平;鄂有国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足母)趾侧腹皮瓣与第二趾甲背皮瓣瓦合修复单指皮肤脱套伤

    单个手指皮肤脱套伤较为常见,其修复一直是手外科的研究课题.1980年Morrison报道的甲瓣,较好地解决了拇指皮肤脱套伤的修复,但对足趾处理比较困难,常留有后遗症.

    作者:张全荣;寿奎水;邱扬;陆征峰;刘宇舟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电图动态观察

    本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进行脑电图(EEG)动态观察,目的是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以降低HIE的后遗症率.

    作者:单宁玲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如何避免静脉推药时气泡进入头皮针

    静脉推药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法,可使药物在体内迅速发挥药效.但推药时,经常会有些极微小的气泡推入头皮针进入血管内.

    作者:屈霞;李秋芬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胰腺癌自发性破裂腹内大出血1例

    患者,男,45岁,已婚,农民,因乘坐三轮卡车时,突然出现上腹剧痛延及全腹伴恶心呕吐8h急诊入院.病前无腰腹部击伤史,但有慢性腰部酸痛,上腹饱胀,胃纳减退,体重减轻半年.

    作者:林祖朝;方哲平;董米连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预防加药过程中皮塞脱落入无菌液体的操作体会

    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是临床护士常用的治疗操作方法之一,由于输液瓶和小药瓶皮塞的质量不同,在加药过程中经常会将皮塞碎屑加到无菌液体中,为此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报告如下.

    作者:高蕾;林淑艳;尤晓晓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孟鲁司特临床与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吸入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联合应用,在减少吸入激素用量同时,能否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方法:35例支气管哮喘病人,筛选期1个月,观察维持临床症状稳定所需的小吸入激素量.随后给予孟鲁司特10mg/日,睡前服用,连服8周,每隔2周随访1次,根据临床症状积分,β2-激动剂用量,FEV1值变化调整吸入激素用量.其中12例服用孟鲁司特前后作高渗盐水诱导痰,应用ELISA方法测定IL-4、IL-5.取20例哮喘患者及1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孟鲁司特原药共同培养,取上清液,采用ELISA方法作IL-4、IL-5的检测.结果:吸入激素与孟鲁司特联合应用后,吸入激素的量减至平均406.25 u g/日,较单用吸入激素时平均646.88 μ g/日减少了37.20%.短效β2-激动剂用量由用药前的39.34喷/2周减为17.66喷/2周,减少了55.11%.临床症状也有好转,用药前的症状积分为25.06,用药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为11.94,减少了52.35%.用药后上午PEF值增加了31.91L/min,晚上PEF值增加了29.62L/min.诱导痰检查,IL-5从加用孟鲁司特前的47.87pg/ml 下降至20.15pg/ml,(P<0.05).IL-4在用药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药物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同培养后,药物空白组中,哮喘组PBMC分泌IL-4、IL-5均高于健康组.孟鲁司特作用后,PBMC IL-4的分泌与相应药物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健康组IL-5的分泌量与药物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哮喘组PBMC IL-5的分泌下降,与相应药物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联合应用,不仅能控制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的用量,还具有抗炎作用.

    作者:杭晶卿;张洪熹;孙碧雄;戴荷莲;周春平;曾日亮 刊期: 2002年第2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80例临床观察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正值青春发育期,又由于学习、生活、情感及饮食结构等方面原因,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率较高,约占门诊病人的30%.

    作者:陈德凤 刊期: 2002年第25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