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支镜介入经肺灌洗治疗肺部感染的护理

谢刘娟;黄东英

关键词:
摘要:我科2001年2月-2003年1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经肺灌洗并局部注射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性疾病57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HCV感染的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为了进一步的探讨老年人HCV感染的自然过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老年人HCV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感染HCV时的年龄均为60岁以上,平均年龄为63.96(SD±3.55)岁,男17例,女4例,均为输血后感染,平均随访10.23(SD±3.86)年.结果:21例病人均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生13例(61.90%),发生肝硬化的时间平均为7.18(SD±2.27)年,其中5年后发生肝硬化的7例(33.33%),8年后发生肝硬化的6例(28.57%).肝硬化病人死亡5例(38.46%),平均生存期为6.56(SD±2.33)年.肝硬化病例组中,均有持续的病毒血症和肝功能异常;与肝硬化组病例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05,P<0.010).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HCV慢性肝炎的发生率高和发生肝硬化非常快.

    作者:张长法;曾爱萍;张小沂;刘英娜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用尼可刹米治疗前动脉血气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调查尼可刹米在COPD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用尼可刹米治疗前动脉血气与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78例COPD伴呼吸衰竭病人用尼可刹米前的动脉血气,并在静脉滴注尼可刹米24h后,复测动脉血气.结果:①78例用尼可刹米前PaCO2均大于45mmHg,其中pH<7.35的68例,pH值7.35-7.45的8例,pH>7.45的2例.②用尼克刹米前动脉血pH<7.35的患者,使用尼可刹米24h后,pH值升高,PaCO2下降,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然而动脉血pH>7.35的患者,静滴尼可刹米24h后,pH值及PaCO2,无显著性变化(P>0.05).③按尼可刹米治疗后PaCO2降低5mmHg为有效,pH<7.35组有效率62.1%,pH>7.35组有效率40%(P<0.05).结论:COPD并呼吸衰竭pH值>7.35者用尼可刹米既无必要也无作用.

    作者:刘振威;步路标;何炜;吕晓东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自学高考护士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需要高层次人才,这一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公认.自1987年我国自学高考护理专业开考以来,为在职护士提高学历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者:袁素娴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高龄初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护理

    年龄超过35周岁以上的高龄初产妇,由于年龄的影响,她们往往更加担心分娩,害怕经阴道分娩失败后又要做剖宫产,害怕胎儿畸形.生产后由于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陌生的人际关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为使她们尽快地适应环境,调整好心态,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作者:赵金荣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浅谈疗养院的药库管理

    加强药品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确保患者医疗质量及安全的重要基础,药库管理又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疗养院的工作性质不同于治疗医院,因此疗养院的药库管理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对疗养院的药库管理,我谈一点体会,与同行商榷.

    作者:王贞丽;莫宗琪;于文洁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经胸腔镜局部用药治疗难治性良性胸膜疾病

    目的:探讨经胸腔镜局部用药治疗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自发性气胸、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及慢性脓胸的方法与疗效.方法:以纤支镜代胸腔镜开放性检查,若无气胸则先建立人工气胸,若有粘连可用剪刀钳剪断,用0.5%碘伏冲洗以根除胸腔内感染,用0.5%硝酸银喷涂气胸裂口、胸膜瘘瘘口、脓胸及乳糜胸时充血溃疡及糜烂的胸膜,以收敛杀菌,促进愈合,若瘘口过大则以WAB胶粘堵.结果:①48例自发性气胸46例治愈;②14例支气管胸膜瘘13例治愈;③16例慢性脓胸均治愈;④6例特发性乳糜胸均治愈.结论:经胸腔镜局部用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自发性气胸、支气管胸膜瘘、慢性脓胸及乳糜胸创伤小,疗效迅速可靠.

    作者:张黎明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胰岛素非注射途径给药的研究近展

    胰岛素皮下注射是多年来一直延用的给药方法.由于胰岛素是一种典型的蛋白质激素,口服给药将受到消化道内各种蛋白酶的作用而使之分解失活,并且还有第一关卡效应,所以口服给药一直是未攻克的难题之一,故而多年来一直采用注射给药,尤其是对于1型糖尿病人来讲,需要每天几次的皮下注射,造成许多不便,不良反应也较多[1].

    作者:王耀平;高宝文;张一婷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安坤丸的抗炎、镇痛实验

    目的:明确安坤丸对小鼠、大鼠抗炎及对小鼠镇痛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小鼠琼脂肉芽肿试验观察安坤丸对小鼠抗炎的影响;通过对大鼠子宫内膜炎试验,观察安坤丸对慢性炎症的作用,通过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试验,观察安坤丸镇痛作用.结果:安坤丸中、高剂量组均能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能抑制小鼠琼脂肉芽肿的增长,安坤丸中高剂量组抑制大鼠子宫肿胀程度,安坤丸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论:安坤丸具有抑制炎症,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刘玉玲;滕宝霞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cardiac achalasia)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食管正常蠕动消失,食管体明显扩张,食管胃连接部功能性梗阻,是仅次于食管癌而需要外科治疗的食管疾病.

    作者:杜程;王如文;蒋耀光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肺复张的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是肺脏内皮和上皮同时受损,大部分肺泡萎陷,小部分肺泡过分膨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采取针对性或支持性治疗措施,其中通气治疗是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付强;卢兰生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颞底硬膜外血肿(附14例报告)

    目的:总结颞底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头部外伤后颞底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出诊断要点与处理原则.结果:手术13例,非手术治疗1例.恢复良好9例,中残1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颞底硬膜外血肿起病急、变化快,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脑伤的轻重及血肿量与发展速度,血肿量在15ml以上有明确占位效应或临床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继发双侧颞叶钩回疝者应行去骨瓣减压术.

    作者:于明琨;朱诚;卢亦成;江基尧;张光霁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喉咽及颈部疾病致呼吸道梗阻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

    目的:分析喉咽部和颈部疾病在术前和术后所致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探讨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2537例喉咽部和颈部疾病患者呼吸道通畅情况,对引起69例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和预防措施.结果:术前因素36%(25/69):异物阻塞及喉头水肿;术后因素64%(44/69):舌后坠、血肿或软组织水肿、喉咽腔狭小、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喉水肿、声带水肿、喉炎、气管软化、气管痉挛、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喉咽部和颈部疾病所致呼吸道梗阻因素是多方面的,术中认真细致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病情观察对预防呼吸道梗阻起关键作用.对危重患者应及时果断解除梗阻,预防性气管插管是减少术中窒息有效措施.

    作者:张学辉;黄健男;彭树文;占顺堂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足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缺损临床体会

    (足母)趾皮肤缺损或第一跖趾关节外皮肤缺损往往因处理困难及无重要功能而不受重视而截趾,但影响弹跳,尤其第一跖骨头切除后,对功能影响较大。

    作者:张全荣;邱扬;许亚军;施海峰;刘宇舟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1999年1月-2002年10月天津市10家医院收住院332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记录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于住院第2天留痰培养,采用K-B纸片法测定各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观察临床及细菌学疗效.结果:332例患者平均年龄69.5岁,病程20天,78.9%住院前有用药史.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加重,胸部放射学检查无特异性,病原菌培养阳性率93.4%,分离菌株以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为主.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耐药严重,未发现耐VAN的革兰阳性球菌.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抗生素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2.5%,死亡率5.8%,细菌清除率:53.8%.结论:COPD急性加重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恶化,临床疗效高于细菌学疗效,可能与细菌长期繁殖有关.故对于急性加重患者根据指征应积极抗菌治疗.

    作者:杨文杰;陶家驹;卫京平;赵学群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动物来源糖胺聚糖医药应用进展

    动物来源的糖胺聚糖主要有玻璃酸、硫酸软骨素、肝素、类肝素、甲壳质等.这些多糖均具有生物活性或生理功能,有些是人体固有或在结构上与人体物质非常相近,能够参与、影响和调控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低、易为人体吸收等特点.

    作者:凌沛学;荣晓花;张天民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与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我院在1999年6月间,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脑梗塞等症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受到患者的好评,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章其;赵先会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攻击行为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伴发的攻击行为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研究组(有攻击行为)43例,疾病对照组41例,健康对照组15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①研究组的COMT基因型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与疾病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等位基因A携带患者在疾病症状(敌对性、情感平淡)及认知功能方面存在差异.结论:精神疾病患者其COMT基因多态性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者不同.等位基因A携带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攻击行为与COMT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

    作者:李华芳;朱砾;马金云;张野;谢斌;顾牛范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瓣膜性心脏病抗凝治疗随访报告

    目的:调查瓣膜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安全剂量及通用监测指标:INR的相应数值范围.方法:连续收集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42例,根据INR测值调整达有效剂量.通过随访观察抗凝效果及出血不良事件.结果:华法林平均剂量每日3.23±0.74mg(2-5mg)多数为每日3-4mg.INR平均值2.32±0.32.随访13.6±5.3个月,无血栓事件发生,出血事件7例.结论:INR是抗凝药物治疗可信的监测指标,目标值2.0-3.0,及时监测INR及密切临床观察可减少、杜绝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高明明;杨新春;麻京豫;胡新荣;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加凝血酶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治疗咯血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加凝血酶治疗咯血的疗效.方法:本资料随机分成两组,组1(2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BF)局部灌注凝血酶;组2(21例)经BF局部灌注纤维蛋白加凝血酶.结果:统计学检验示两组方法判别有显著性(P<0.05),组2较组1疗效更好.结论:经BF灌注纤维蛋白原加凝血酶比单用凝血酶止血效果更显著;经BF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咯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周敏;袁民宇;崔小川;胡懋琳 刊期: 2003年第16期

  • 肺心病继发真菌感染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心病继发真菌感染.方法:30例患者均取标本真菌培养.结果:30例患者连续3次标本真菌培养阳性,且菌种一致才确定真菌感染,共检出真菌16株.结论:本组病例大多数为老年人,原发病均为肺心病,长期反复发病,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易使体内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感染.临床上应尽量根据病原学资料用药,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改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真菌感染一经确诊应及时调整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并开始抗真菌治疗.

    作者:王慧敏;沈祥丽;李晓鑫 刊期: 2003年第16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