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中开展情志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4月至2016年04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1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静脉输液患者临床接受护理干预的不同进行分组并展开对比研究。观察组(57例)接受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照组(56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终对比情绪改善情况。结果:在情绪改善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展开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率,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汪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ICU监测与护理。方法:41例二尖瓣置换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进行,术毕入ICU监护。结果:41例患者中1例自动出院,余40例在ICU经过2~5d监护后均平稳转入心胸外科病房。结论:术后严密监测和护理,能够降低术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ICU留治天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伟;姜爱丽;陈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足月妊娠临界性羊水过少的孕妇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分娩的75例羊水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胎盘钙化、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及胎粪Ⅱ~Ⅲ度污染的发生率,以及羊水污染、胎儿窘迫等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当孕妇出现羊水过少的情况时,会提高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母婴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应加大对孕妇的产前检查力度,在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分娩方式,防止羊水过少情况的发生,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白翠颖;秀琴;刘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本次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研究对象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患者会出现诸多症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尤其是急性期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缓解其症状,以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艳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4例呼吸困难新生儿进行研究,比较使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疗法前和使用后24h内新生儿的症状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pH值等指标。结果:治疗24h后,呼吸困难的34例新生儿的PaO2、PaCO2与pH值都比治疗前有了较大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困难的新生儿治疗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法,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大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针对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试验组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个疗程(连续5周的治疗)。结果:对照组26例,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5%;试验组26例,治愈1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文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在血常规的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因素和如何减少误差的发生。方法: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检验科的送检血液样本随机抽取210例进行分析。结果:实验显示,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存放的温度、选用的检验药剂的差异和存放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引起结果的偏差。结论:对于血液常规的检验的误差,可以通过对检验人员进行规范培养,选用合适的存放条件,采用合格检验制剂等方法来减少误差的产生,从而使检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夏振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测定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Child-Pugh分级及肝脏生化指标及血脂间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测定了47例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 A级16例、B级18例、C级13例)和20例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网膜素及相关临床参数。结果: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丙型肝炎性肝硬化组内A、B、C三级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网膜素水平与HOMA-IR、胰岛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网膜素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肝功能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魏新亮;史晓盟;郭瑞雪;苏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调查700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发生率及病种分布情况,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7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表( 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结果:在700例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14%(386/700),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8.0%(126/700),营养超重率为19.86%(139/700),营养肥胖率为2.14%(15/700);恶性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占86.44%(51/59),其次是急性胰腺炎85.0%(17/20)、肠梗阻77.78%(7/9)、肝脏疾病65.82%(52/79)、消化性溃疡64.96%(89/137),消化道息肉营养风险率低,占27.71%(23/83)。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存在高营养风险率,NRS2002方法简单易行、无创性、价廉、耗时短,患者极容易接受且配合度高,适用于消化内科,可迅速指导医生发现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患者,及时给予营养支持。
作者:木玲玲;刘海;郑盛;杨丽莹;李小琴;郭晨辰;李高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糖尿病性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198例糖尿病患者同一天的HbA1c及eGFR检测结果,根据年龄随机分为4组(30~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0岁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同时根据HbA1c值随机分为5组(<5.7组,5.8~7.0组,7.1~9.0组,9.1~11.0组,>11.0组),比较各组间的eGFR差异,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的HbA1c无明显差异(P>0.05), eGFR值差异显著(P<0.05);HbA1c不同区间的 eGFR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越大, eGFR越小;HbA1c越大,eGFR越小。因此,定期进行HbA1c检测对糖尿病性肾病的预防和良好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尤其对老年人更应加强此类监测。
作者:杨阳;崔智威;黄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儿100例,按照标本采集方法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各50例,并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采集结果。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的84%,桡动脉组采血所需平均时间为4.1min(s=0.8),明显低于股动脉组的平均时间6.3min(s=0.8),此外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组(6%)明显少于桡动脉组(18%),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法采血所需时间明显较短,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采血,但在局部出血方面,股动脉采血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胡娟萍;谢立娟;孙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脑瘫儿康复治疗中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常规单项功能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年龄6岁以下的脑瘫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实行综合的儿童脑瘫康复模式,治疗项目包括物理疗法( PT)、作业疗法( OT)、按摩、针灸、理疗、引导式教育、水疗及药物神经节苷脂钠针综合治疗。对照组在迁安市妇幼保健院儿保康复科自费就诊,常规单项功能训练康复治疗项目少,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收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的数据,以0~6岁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量表作为评估工具。结果:试验组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智能发育进步显著。结论:综合康复模式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佳方法之一,结合了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外阴瘙痒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中所收治的60例患有外阴瘙痒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实施临床治疗,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临床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外阴瘙痒采取中医综合疗法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降低病情恶化概率,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曾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对患者的病情、复合损伤进行记录,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对于患者的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对患者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任何严重并发症。1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10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7例患者在术后8个月内骨折完全愈合,2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内完全愈合。结论:对于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来说,在术后正确诊断骨折部位并及时手术,确保患者不被漏诊或误诊。在临床上股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加钢板加压固定法,股骨颈骨折采用空心螺纹内钉加交锁髓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唐能能;李毓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改善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产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分娩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体重、黄疸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值,减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家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核素及放射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其中89 SrCl2治疗( A组)的患者30例,放射治疗( B组)的患者30例,89 SrCl2联合放射治疗( C组)的患者40例,三组患者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差异。结果:C组患者总体恢复情况优于A、B两组,其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采用89 SrCl2联合放射治疗方式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其临床疗效较单独实施核素或放射治疗的效果更值得肯定,此类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李冬娟;顾凯凯;严春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治疗中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作为试验组,而将60例慢性重度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2天清晨第1次抽血检测结果为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为4585.48U/L(s=2049.01),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为3204.15U/L(s=1607.5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动度具有降低显著的状态,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早期诊断,进行尽早治疗,也可鉴别慢性重度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
作者:李光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而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复杂多变,临床实习的效果将影响医学生以后临床工作的诊疗思维。如何将复杂多变、抽象繁多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是所有临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在神经内科实习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CBL)被大多数教育者所推崇。两种教学模式均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作者:张清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胆囊息肉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息肉病变患者16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后病理进行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160例患者超声诊断150例,符合率为93.8%,包括:病理诊断单纯腺瘤26例,超声诊断24例;病理诊断胆固醇息肉114例,超声诊断110例;病理诊断炎性息肉13例,超声诊断11例;病理诊断腺癌4例,超声诊断3例;病理诊断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3例,超声诊断2例。结论: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较好的符合率,且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无痛苦,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特别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吴平;韩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 MRS)在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肿瘤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两种检查方式,按照检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采用MRS诊断技术)与对照组(采用CT诊断技术),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脑胶质瘤患者的检出率90.47%(19/21 ),良性肿瘤患者检出率为83.33%(5/6 ),感染性患者检出率为89.47%(17/19),检出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波谱在肿瘤的诊疗中准确性高,诊疗效果明显优于CT,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付滢铄;余红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