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韩峰;秘晓林;曹茹;王艳;吴淑华

关键词:痘苗病毒, 原核增强子样序列, 表达载体
摘要:目的 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构建携带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探讨其对干扰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作为报告基因,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原核增强子样活性的序列,构建携带增强子样序列VV1的表达载体,表达干扰素基因和检测干扰素活性.结果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出18个在大肠埃希菌中具有增强活性的序列,从中筛选到两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和VV16,VV1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10.9倍和3.8倍,VV16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9.0倍和4.1倍;证实它们的增强活性体现在转录水平;用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VV1构建的表达载体,其表达的IFN-α2b型干扰素比原表达载体活性高2.6倍.结论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2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携带有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可提高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在检测抗肾综合征出血热总抗体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可以检测不同来源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抗体的简单、灵敏的方法.方法 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表达纯化后,同时作为捕获作用的固相抗原和检测作用酶标记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法ELISA法,并与常用的IFA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检测不同血清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高于IFA法4~8倍.且不需考虑更换检测试剂,不同来源的血清样本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汉坦病毒感染的监测、调查和临床诊断以及宿主动物间病毒感染流行的调查与监测.

    作者:张全福;李建东;李伟红;李川;刘琴芝;梁米芳;李德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型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的核质转运过程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负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质,每一节段RNA都是以不同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s)形式存在.本综述的目的是根据RNPs中各蛋白的结构特点阐述RNPs在病毒核质转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王乃福;张晓光;周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环孢素A促进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入核的研究

    目的 观察磷酸脂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HBcAg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了解HBV生活的周期.方法 以30 μg/ml的CSA处理HepG2.2.15细胞2 d或4 d;共聚集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BcAg和HBsAg亚细胞定位;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HepG2.2.15细胞中HBcAg主要定位于胞质.CSA处理2 d后可使胞质中HBcAg和HBsAg水平下降,细胞核内HBcAg水平升高,可见约5%细胞发生凋亡.CSA处理4 d后细胞核内HBcAg水平进一步提高,约25%细胞核内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胞质,并约有30%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SA可促使HepG2.2.15细胞内HBcAg进入细胞核.HBcAg的核内表达定位增强可能与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及细胞衰老或者凋亡有关.

    作者:潘孝本;韩进超;高燕;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

    目的 了解邯郸市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邯郸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ALT、AST、TB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似乎比B型患者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较重,HBV-DN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孔洪彬;李友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 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

    1概述干扰素-α历史上曾用名为:B-细胞干扰素(Bcell interferon);血浆沉淀淡黄色表层干扰素(Buffy coat interferon);外源性细胞干扰素(Foreign cellinduced interferon);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LeIFN);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 interferon,LyIFN-alpha);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oid interferon,LyIFN-alpha);Namalwa细胞干扰素(Namalwa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RSV-诱导因子(RSV-induced factor).

    作者:张丽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病变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年轻化.根据REACH(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调查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世界头号杀手.

    作者:李丹;王佳伟;赵伟秦;王得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61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及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慢性重型肝炎由于肝功严重障碍,免疫力低下,易并发真菌感染,感染又再次加重肝功衰竭,促使病情恶化和死亡.本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姚云洁;吴贻琛;朱琼香;邢汉前;游绍莉;辛绍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胎蛋白异质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甲胎蛋白(alpha fatoprotein,AFP)是早期肝细胞癌(HCC)诊断的良好指标,但是部分良性肝病也有AFP升高,30%~40%的肝细胞癌AFP正常,这样导致部分肝病无法判断良恶性.

    作者:陈松劲;邵平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HL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研究,相继有所报道[1],但因被研究人群种族、检测方法、实验设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因而HLA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随机选取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了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忠;李长缨;胡彬;刘晓华;侯青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分析AIH患者1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及键康正常人20例外周血中的CD4+CD25+high Tr细胞,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IH和CHB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 AIH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4+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和CHB组(P<0.01),并且CHB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AIH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也显著高于CHB组(P<0.01));肝组织Foxp3+细胞主要分布于肝小叶内窦周隙、汇管区,AIH组肝组织Foxp3+表达显著低于CHB组(P<0.04).结论 CD4+CD25+high Tr细胞下降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明;诸葛洪祥;朱传武;胥萍;罗湘蓉;叶建中;朱伟;钱峰;王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披甲RNA的研制

    目的 研制内含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RNA的披甲RNA.方法 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编码成熟酶蛋白、包膜蛋白和pac位点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0b中,构建重组质粒pAR-1.将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连接到pAR-1 pac位点的下游,诱导表达出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 AR-2,并进行纯化、定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和表达了耐核糖核酸酶、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每1 ml LB培养基可诱导表达出约8.9×1011个拷贝的AR-2.结论 制备的AR-2稳定,无生物传染危险性,可作为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核酸检测的标准品和质控品.

    作者:于新芬;潘劲草;黄志成;叶榕;寇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再谈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专业新词汇和新概念不断增加,感染病学亦不例外.由于感染病学学科广泛涉及到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肝病学等,新词汇/新概念涉及面广,对在其理解和翻译中很易产生各种问题,笔者在多种场合曾与不同学科学者进行过有关讨论,并发表过专文[1].现对近年出现的部分新词汇/新概念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供各位同道参考和商讨.

    作者:王宇明;胡仕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二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1概述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作者:金冬雁;黎孟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Th1/Th2细胞因子测定及意义

    目的 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5例确诊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并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更昔洛韦治疗组,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另选取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5例为正常对照组,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IL -4、IFN-γ、TNF-α的浓度.结果 相对于健康新生儿,CMV-Ig M阳性患儿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及3.16,P<0.05);而IL-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组(IVIG)和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前IFN-γ、IL-4、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5、1.71及1.76,P<0.05);IVIG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及5.16,P<0.01);而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及1.16,P>0.05);而IL-4水平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结论 巨细胞病毒肺炎新生儿Th1/Th2存在平衡失调,代表Th1细胞功能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明显增高,呈现低水平的Th1相对优势,表明感染后,免疫平衡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失衡,造成机体的免疫炎症损伤,IVIG治疗可以纠正这一平衡失调,提示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除单一抗病原治疗外,应重视免疫调节治疗.

    作者:陈壮桂;纪经智;李鸣;陈岩峰;陈奋华;陈虹;步军;孙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环醇片对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双环醇片对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感染者26例、C基因型感染者44例,同时给予双环醇片口服,50 mg/次,每日3次,疗程24周.观察受试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于治疗前、治疗期间(第12周)及治疗结束时(第24周),分别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三系和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双环醇片能明显改善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并有一定的抑制病毒作用,两组患者治疗24周时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19.2%和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环醇片不仅能保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同时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疗效相近.

    作者:阮冰;王军伟;白雪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湖南3县(市)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 研究湖南省狂犬病高发区和无病例区动物携带狂犬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唾液及犬、猫脑标本,以RT-PCR法复核阳性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武冈市和洞口县送检的82只和17只犬中,分别有12只和1只检测到狂犬病毒抗原与核苷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4.63%和5.88%.凤凰县67份犬脑标本未检测出病毒.28份猫脑组织标本也未检测出狂犬病毒.用RT-PCR法扩增阳性犬脑组织(编号为Wg13,Dk13)的狂犬病毒N基因,两株病毒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4%及99.1%;Wg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分别为89.4%(98.2%)、86.1%(95.1%);Dk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98.0%)、86.1%(94.9%).与其他国家分离到的狂犬病毒相比,两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同源性大,分别为92.8%、93.2%,而与印度、日本及斯里兰卡等其他国家同源性相对较小.结论 两株狂犬病毒均为Ⅰ型狂犬病毒,其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当前使用的疫苗株相比,两株病毒与CTN疫苗株分在同一组,同源性较大.

    作者:肖奇友;吕伟;罗述斌;钟群;熊成龙;王祥迪;杨安宝;张永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一起病毒性脑炎病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 探讨2003年山东济南地区病毒性脑炎(VE)流行病因.方法 通过随机PCR及肠道病毒特异性的RT-PCR扩增获得病毒分离株特异性核酸片段,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确定病毒种类及分型.结果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5株病毒,以随机PCR获得其中1株病毒的核酸片段,经BLAST分析发现其与肠道病毒同源性高,然后分别测得5株病毒5'端非编码区及部分VP1区核酸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5株病毒均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B5,并且均与2002-2004年间浙江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分离的柯萨奇B5分离株同源性高(95%以上).结论 柯萨奇B5是2003年济南地区VE流行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万言珍;岳盈盈;李鹏;李志会;李军;孟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IL-17在慢性HBV感染中的表达

    IL-17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CD4+效应T细胞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致病性,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产生多种致炎因素导致炎症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7的水平来探讨IL-17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该病中可能的作用.

    作者:邢直直;杜文军;陈士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血清学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HCV基因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14家医院的104例已知HCV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经ELISA方法,用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血清分型试剂进行HCV的血清学分型.结果 104例血清中的86(82.69%)例可分出血清型,检出血清型病毒株91株,病毒株检出率为78.4%.血清型与基因型的总符合率为62.1%,血清型1型、2型和3型的符合率分别为69.4%、51.2%和70.0%,以2b基因型的符合率和漏检率低(54.5%).结论 HCV血清型特异性受病毒基因型的影响,与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赵辉;李明慧;谢尧;杜邵才;徐道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