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型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的核质转运过程

王乃福;张晓光;周玲

关键词:甲型, 流感病毒, 核糖, 蛋白复合体, 核质, 结构特点, 基因组, 蛋白质, 组成, 综述, 负链, 编码
摘要: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负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质,每一节段RNA都是以不同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s)形式存在.本综述的目的是根据RNPs中各蛋白的结构特点阐述RNPs在病毒核质转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确使用医学名词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浩如烟海的新医学名词不断出现,使人们应接不暇;一些老医学名词也有待人们去重新审视.有的命名不正确、欠科学;有的一名多译、欠统一.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医学科学的交流和发展.

    作者:张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环孢素A促进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入核的研究

    目的 观察磷酸脂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HBcAg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了解HBV生活的周期.方法 以30 μg/ml的CSA处理HepG2.2.15细胞2 d或4 d;共聚集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BcAg和HBsAg亚细胞定位;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HepG2.2.15细胞中HBcAg主要定位于胞质.CSA处理2 d后可使胞质中HBcAg和HBsAg水平下降,细胞核内HBcAg水平升高,可见约5%细胞发生凋亡.CSA处理4 d后细胞核内HBcAg水平进一步提高,约25%细胞核内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胞质,并约有30%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SA可促使HepG2.2.15细胞内HBcAg进入细胞核.HBcAg的核内表达定位增强可能与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及细胞衰老或者凋亡有关.

    作者:潘孝本;韩进超;高燕;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病变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年轻化.根据REACH(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调查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世界头号杀手.

    作者:李丹;王佳伟;赵伟秦;王得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006年中国流感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状况,以及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来自流感监测网络的毒株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时间、地点分离的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的序列测定,然后分析其基因特性.结果 2006年我国同时流行A型(H1N1亚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毒株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对H1N1亚型毒株的HA1区序列比较发现,2006年分离的毒株与A/湖北洪山/53/2005(H1N1)比较,在192、193、196、198位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毒株,这些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H3N2亚型毒株与A/云南/1145/2005(H3N2)比较,在142、144位发生氨基酸替换.我国流行的B型流感毒株无论是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毒株的抗原性均没有发生变异,与2005-2006年我国的流行株B/shenzhen/155/2005、B/tianjin/144/2005类似.结论 2006年中国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基因特性已经发生改变;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没有改变.

    作者:张烨;赵翔;郭峻峰;隗合江;成艳辉;李鑫婉;徐翠玲;郭元吉;舒跃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用于献血者筛查价值的探讨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筛查献血员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筛查献血员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站2004年8-12月间的3972份献血者血清标本进行抗-HCV初、复检和HCV-cAg ELISA检测,将ELISA法阳性的25份血清标本,再做RT-PCR检测证实.结果 3972份血清标本检测中,有10份仅初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RNA检测阳性有1份,12份仅复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1份,HCV-cAg检测阳性有3份,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2份.结论 HCV-cAg ELIS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与HCV RNA技术类似,但成本明显降低,可与HCV抗体联合检测应用献血员筛查.

    作者:王福成;施之雍;蔡隽;苏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目的 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构建携带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探讨其对干扰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作为报告基因,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原核增强子样活性的序列,构建携带增强子样序列VV1的表达载体,表达干扰素基因和检测干扰素活性.结果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出18个在大肠埃希菌中具有增强活性的序列,从中筛选到两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和VV16,VV1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10.9倍和3.8倍,VV16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9.0倍和4.1倍;证实它们的增强活性体现在转录水平;用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VV1构建的表达载体,其表达的IFN-α2b型干扰素比原表达载体活性高2.6倍.结论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2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携带有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可提高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韩峰;秘晓林;曹茹;王艳;吴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Nr-CWS对TC-1细胞致瘤作用的影响及抗女性下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研究

    目的 探讨Nr-CWS对含HPV16型病毒基因的TC-1细胞荷瘤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对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的清除效果.方法 SCID小鼠分别注射TC-1细胞形成肿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60 μg/ml和120 μg/ml Nr-CWS,观察肿瘤生长的情况.临床选取45例单纯HPV感染者使用Nr-CWS 1个月、3个月后再次检测HPV,分析Nr-CWS对生殖道HPV感染的清除效果.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两组用药组的肿瘤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59.1%和84.2%;三组瘤重用秩和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后3个月HPV检测转阴23例(51.1%),型别减少9例(20%),无效13例(28.9%);治愈率与自然转阴率31%相比较,X2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r-CWS对HPV16型病毒基因的TC-1细胞荷瘤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临床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作者:赵健;詹少兵;李雪倩;周玲;杨英捷;廖秦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IL-17在慢性HBV感染中的表达

    IL-17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CD4+效应T细胞产生的致炎细胞因子,具有强大的免疫致病性,可以促进T细胞的激活和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产生多种致炎因素导致炎症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7的水平来探讨IL-17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及其在该病中可能的作用.

    作者:邢直直;杜文军;陈士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前后临床及病理研究

    目的 观察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12例仅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恢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肖和杰;石次国;张爱萍;李平;范中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UL13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 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 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τ=-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 HCMV 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毛志芹;黄英;阮强;孙梅;齐莹;高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型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的核质转运过程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负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质,每一节段RNA都是以不同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s)形式存在.本综述的目的是根据RNPs中各蛋白的结构特点阐述RNPs在病毒核质转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王乃福;张晓光;周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BV基因型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基因型的研究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以下就基因型的概念、地理分布、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反应性作一概述.

    作者:刘旭锦;王凯;范玉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分析AIH患者1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及键康正常人20例外周血中的CD4+CD25+high Tr细胞,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IH和CHB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 AIH组外周血中CD4+CD25+high/CD4+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和CHB组(P<0.01),并且CHB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AIH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也显著高于CHB组(P<0.01));肝组织Foxp3+细胞主要分布于肝小叶内窦周隙、汇管区,AIH组肝组织Foxp3+表达显著低于CHB组(P<0.04).结论 CD4+CD25+high Tr细胞下降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明;诸葛洪祥;朱传武;胥萍;罗湘蓉;叶建中;朱伟;钱峰;王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HL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研究,相继有所报道[1],但因被研究人群种族、检测方法、实验设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因而HLA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随机选取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了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忠;李长缨;胡彬;刘晓华;侯青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2组接受治疗,试验组,68例,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同时使用胸腺肽20 mg,肌内注射,隔日一次,对照组,67例,仅给予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2组均连续用药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血清病毒学标志方面的改变.结果 2组血清氨基转移酶均得到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BeAg阴转率(35.3%)显著高于对照组(19.4%)P<0.05,HBeAg血清转换率(22.0%)虽高于对照组(1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阴转率(36.7%)显著高于对照组(20.9%)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环醇片和胸腺肽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抗病毒疗效且安全.

    作者:侯世荣;谢碧红;顾小军;严晓敏;邱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

    目的 了解邯郸市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邯郸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ALT、AST、TB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似乎比B型患者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较重,HBV-DN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孔洪彬;李友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披甲RNA的研制

    目的 研制内含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RNA的披甲RNA.方法 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编码成熟酶蛋白、包膜蛋白和pac位点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0b中,构建重组质粒pAR-1.将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连接到pAR-1 pac位点的下游,诱导表达出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 AR-2,并进行纯化、定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和表达了耐核糖核酸酶、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每1 ml LB培养基可诱导表达出约8.9×1011个拷贝的AR-2.结论 制备的AR-2稳定,无生物传染危险性,可作为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核酸检测的标准品和质控品.

    作者:于新芬;潘劲草;黄志成;叶榕;寇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验证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2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0例,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120例,口服和络舒肝胶囊,6个月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总疗效方面,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67%和81.67%,对照组分别为15.80%和6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在改善中医症状,血清学肝纤维化及肝组织病理指标等方面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作者:陈菊梅;杨永平;陈德永;韩晋;靳雪源;黄泽香;徐成彬;申砚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湖南3县(市)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的 研究湖南省狂犬病高发区和无病例区动物携带狂犬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犬唾液及犬、猫脑标本,以RT-PCR法复核阳性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武冈市和洞口县送检的82只和17只犬中,分别有12只和1只检测到狂犬病毒抗原与核苷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4.63%和5.88%.凤凰县67份犬脑标本未检测出病毒.28份猫脑组织标本也未检测出狂犬病毒.用RT-PCR法扩增阳性犬脑组织(编号为Wg13,Dk13)的狂犬病毒N基因,两株病毒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4%及99.1%;Wg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氨基酸)分别为89.4%(98.2%)、86.1%(95.1%);Dk13株与中国疫苗株CTN株和aG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98.0%)、86.1%(94.9%).与其他国家分离到的狂犬病毒相比,两株病毒与印度尼西亚的同源性大,分别为92.8%、93.2%,而与印度、日本及斯里兰卡等其他国家同源性相对较小.结论 两株狂犬病毒均为Ⅰ型狂犬病毒,其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当前使用的疫苗株相比,两株病毒与CTN疫苗株分在同一组,同源性较大.

    作者:肖奇友;吕伟;罗述斌;钟群;熊成龙;王祥迪;杨安宝;张永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