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赵翔;郭峻峰;隗合江;成艳辉;李鑫婉;徐翠玲;郭元吉;舒跃龙
目的 研究多种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HCV)5'非翻译区(5'-UTR)的干扰作用.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报告基因,构建HCV 5'UTR与GFP核酸序列连接的表达载体:pcDNA-HCV-5'UTR-GFP.设计针对HCV 5'UTR区3段小干扰RNA(siRNA),siRNA与表达质pcDNA-HCV-5'UTR-GFP共转染Hep G2细胞中,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内荧光强度改变,并且用流式细胞术量化分析细胞荧光强度变化,评价多种siRNA对HCV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含HCV 5'UTR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siRNA A、siRNA B和siRNA C的抑制率分别为68.4%、72.6%、75.6%;siRN A+siRNA B、siRN B+siRNA C和siRN A+siRNAC的抑制率分别为91.8%、87.2%、92.4%;siRN A+siRNA B+siRNA C的抑制率高,为95.7%.结论 多种siRNA对HCV 5'UTR区具有干扰作用,组合使用效果更好.
作者:陈兆军;张腊红;李伟;刘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负链RNA片段组成,共编码10种蛋白质,每一节段RNA都是以不同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s)形式存在.本综述的目的是根据RNPs中各蛋白的结构特点阐述RNPs在病毒核质转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王乃福;张晓光;周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 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 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 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的ELISA诊断试剂,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和临床考评.结果 检测P24抗原质控品的灵敏度可达0.2 ng/ml;与雅培公司试剂比较检测78份AIDS患者血清和85份正常人血清、对照检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的HIV参比血清,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临床考核检测12 051份各种血清,灵敏度为100%(543/543),特异度为99.48%(11 448/11 508).试剂在37℃放置6 d后,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试剂盒具备特异度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一步检出HIV特异性抗体和HIV P24抗原,缩短了HI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适用于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胡燕;侯俊;冯燕青;冯长访;史素娟;沈宏辉;王志杰;王保君;貌盼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和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Ot)能否同时共生于同一媒介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体内.方法 采集HFRS和恙虫病混合感染疫区鼠体恙螨和游离恙螨饲养的幼虫、若虫、成虫,蛋白酶消化后作螨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片,用原位RT-PCR分子杂交和PCR法分别检测HV和Ot在培养螨细胞内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HV和Ot在感染的螨细胞中多分布于消化系统的上皮细胞、卵巢组织细胞内,且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阳性率增高.结论 小盾纤恙螨可同时自然感染HV和Ot.
作者:邓小昭;许可;蒋春梅;王忠灿;孔晶;刁振宇;钱俊英;张云;曹广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概述干扰素-α历史上曾用名为:B-细胞干扰素(Bcell interferon);血浆沉淀淡黄色表层干扰素(Buffy coat interferon);外源性细胞干扰素(Foreign cellinduced interferon);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LeIFN);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 interferon,LyIFN-alpha);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oid interferon,LyIFN-alpha);Namalwa细胞干扰素(Namalwa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RSV-诱导因子(RSV-induced factor).
作者:张丽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磷酸脂酶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HBcAg表达和定位的影响,了解HBV生活的周期.方法 以30 μg/ml的CSA处理HepG2.2.15细胞2 d或4 d;共聚集显微镜观察细胞内HBcAg和HBsAg亚细胞定位;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HepG2.2.15细胞中HBcAg主要定位于胞质.CSA处理2 d后可使胞质中HBcAg和HBsAg水平下降,细胞核内HBcAg水平升高,可见约5%细胞发生凋亡.CSA处理4 d后细胞核内HBcAg水平进一步提高,约25%细胞核内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胞质,并约有30%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SA可促使HepG2.2.15细胞内HBcAg进入细胞核.HBcAg的核内表达定位增强可能与蛋白磷酸化水平增高,及细胞衰老或者凋亡有关.
作者:潘孝本;韩进超;高燕;魏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6年中国季节性流感的流行状况,以及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来自流感监测网络的毒株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时间、地点分离的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的序列测定,然后分析其基因特性.结果 2006年我国同时流行A型(H1N1亚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毒株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对H1N1亚型毒株的HA1区序列比较发现,2006年分离的毒株与A/湖北洪山/53/2005(H1N1)比较,在192、193、196、198位发生氨基酸替换的毒株,这些位点位于抗原决定簇的B区.H3N2亚型毒株与A/云南/1145/2005(H3N2)比较,在142、144位发生氨基酸替换.我国流行的B型流感毒株无论是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毒株的抗原性均没有发生变异,与2005-2006年我国的流行株B/shenzhen/155/2005、B/tianjin/144/2005类似.结论 2006年中国流行的H1N1亚型和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及基因特性已经发生改变;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没有改变.
作者:张烨;赵翔;郭峻峰;隗合江;成艳辉;李鑫婉;徐翠玲;郭元吉;舒跃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 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 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τ=-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 HCMV 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毛志芹;黄英;阮强;孙梅;齐莹;高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含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D(gD)全长基因和人白细胞介素2(IL-2)共表达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IRES-gD-IL-2,并诱导其在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方法 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HSV-1 gD和IL-2基因,经PCR、双酶切及测序证实正确后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IRES的上、下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DCs,并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IRES-gD-IL-2经PCR和酶切均出现相应长度的片段.经Western Blot证实,HSV-1 gD抗体可特异识别DCs内表达的gD蛋白.结论 构建了gD与IL-2共表达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IRES-gD-IL-2,免疫印迹鉴定证实该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学活性.
作者:李伟荣;王得新;王健伟;牛勃;胥显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构建携带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探讨其对干扰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cat)作为报告基因,从痘苗病毒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原核增强子样活性的序列,构建携带增强子样序列VV1的表达载体,表达干扰素基因和检测干扰素活性.结果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出18个在大肠埃希菌中具有增强活性的序列,从中筛选到两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VV1和VV16,VV1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10.9倍和3.8倍,VV16正反向分别可使lacZ基因活性提高9.0倍和4.1倍;证实它们的增强活性体现在转录水平;用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VV1构建的表达载体,其表达的IFN-α2b型干扰素比原表达载体活性高2.6倍.结论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DNA基因组中筛选到2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携带有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表达载体可提高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韩峰;秘晓林;曹茹;王艳;吴淑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概述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作者:金冬雁;黎孟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甲胎蛋白(alpha fatoprotein,AFP)是早期肝细胞癌(HCC)诊断的良好指标,但是部分良性肝病也有AFP升高,30%~40%的肝细胞癌AFP正常,这样导致部分肝病无法判断良恶性.
作者:陈松劲;邵平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正常肝组织与HBV感染肝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HBV致病过程中相关蛋白质分子表达的不同.方法 应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例正常肝组织(A组),3例HBV感染肝组织(B组,均为组织HBsAg阳性,外周血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的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鉴定.结果 相同条件下对各组总蛋白样品分别进行3次双向电泳,各组检测到的蛋白点数如下:A组(1125±56)个,B组(1203±42)个.以各组中2-DE效果好、点数多的一块胶作为参考胶,分别进行2组间的匹配分析,筛选出两组之间差异大于或等于2倍的蛋白点40个.应用质谱鉴定出人线粒体醛脱氢酶H链、结合珠蛋白Hp2、抗过氧化物蛋白2等22种蛋白质.结论 HBV感染所致慢性炎症能使肝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
作者:秦雪;谢丽;陈晓燕;代智;崔杰峰;康晓楠;彭宽;舒宏;李山;刘银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抗肝纤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将5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12例仅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及肝内Ⅳ型胶原恢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肝纤冲剂配合常规护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肖和杰;石次国;张爱萍;李平;范中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HL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研究,相继有所报道[1],但因被研究人群种族、检测方法、实验设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因而HLA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随机选取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了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忠;李长缨;胡彬;刘晓华;侯青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HCV基因分型与血清学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14家医院的104例已知HCV基因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经ELISA方法,用Murex HCV Serotyping 1-6 Assay血清分型试剂进行HCV的血清学分型.结果 104例血清中的86(82.69%)例可分出血清型,检出血清型病毒株91株,病毒株检出率为78.4%.血清型与基因型的总符合率为62.1%,血清型1型、2型和3型的符合率分别为69.4%、51.2%和70.0%,以2b基因型的符合率和漏检率低(54.5%).结论 HCV血清型特异性受病毒基因型的影响,与基因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赵辉;李明慧;谢尧;杜邵才;徐道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是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再障危象的病因.为了解恶性肿瘤与B19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作者:焦丽;李林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两对半(HBV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以及HBV DNA,比较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中HBV-LP与HBV DNA的检出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V-LP和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3例小三阳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检出一致率为82.52%[(65+53)/143];(3)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关系(r=0.983).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 DNA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与HBV DNA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用于临床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特别是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龚玉华;胡云;张利莉;苏琴;刁仁联;缪家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邯郸市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邯郸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ALT、AST、TB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似乎比B型患者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较重,HBV-DN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孔洪彬;李友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