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金冬雁;黎孟枫

关键词:干扰素, 诱生, 分子生物学, 前沿领域, 病毒
摘要:1概述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HBV慢性感染者免疫耐受相关临床与病理探讨

    目的 了解HBV慢性感染免疫耐受相关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诊断.方法 对135例既往未出现过肝功异常的HBV慢性感染患者进行分析,了解他们年龄、性别、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及肝脏病理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22.61±8.95)岁,大部分肝脏损害轻微(99/135),病理损害轻微组(G≤1和S≤1)与病理损害明显组(G≥2或S≥2)在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性别等无明显差异,但在ALT≥30及ALT<30两组患者中,高水平的ALT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20/41及16/94);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与血清HBVDNA<107拷贝/ml两组患者比较,低水平的HBVDNA组病理损害明显的患者更多见(7/13及29/108).结论 HBV慢性感染HBVDNA、HBeAg阳性、既往肝功一直正常的患者,一般病理损害轻微,但尚有部分患者肝脏损害较明显,说明这部分人群不是都处于免疫耐受期,监测肝功及HBV DNA水平有助于免疫耐受的判断,特别是肝组织活体穿刺是指导诊治的有效办法.

    作者:游绍莉;邢汉前;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 干扰素-α(interferon alpha,IFN-α)

    1概述干扰素-α历史上曾用名为:B-细胞干扰素(Bcell interferon);血浆沉淀淡黄色表层干扰素(Buffy coat interferon);外源性细胞干扰素(Foreign cellinduced interferon);白细胞干扰素(Leukocyte interferon,LeIFN);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 interferon,LyIFN-alpha);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Lymphoblastoid interferon,LyIFN-alpha);Namalwa细胞干扰素(Namalwa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RSV-诱导因子(RSV-induced factor).

    作者:张丽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双环醇片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2组接受治疗,试验组,68例,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同时使用胸腺肽20 mg,肌内注射,隔日一次,对照组,67例,仅给予每日口服双环醇片75 mg,2组均连续用药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及血清病毒学标志方面的改变.结果 2组血清氨基转移酶均得到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HBeAg阴转率(35.3%)显著高于对照组(19.4%)P<0.05,HBeAg血清转换率(22.0%)虽高于对照组(1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阴转率(36.7%)显著高于对照组(20.9%)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双环醇片和胸腺肽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抗病毒疗效且安全.

    作者:侯世荣;谢碧红;顾小军;严晓敏;邱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再谈感染病学相关新概念及新词汇的翻译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专业新词汇和新概念不断增加,感染病学亦不例外.由于感染病学学科广泛涉及到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肝病学等,新词汇/新概念涉及面广,对在其理解和翻译中很易产生各种问题,笔者在多种场合曾与不同学科学者进行过有关讨论,并发表过专文[1].现对近年出现的部分新词汇/新概念的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供各位同道参考和商讨.

    作者:王宇明;胡仕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两对半(HBV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以及HBV DNA,比较在不同乙肝两对半模式的患者中HBV-LP与HBV DNA的检出率,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HBV-LP和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3例小三阳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的检出一致率为82.52%[(65+53)/143];(3)HBV-LP吸光度(A值)与HBV DNA呈正相关关系(r=0.983).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 DNA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在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与HBV DNA有较高检出一致率,HBV-LP用于临床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特别是HBeAg阴性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龚玉华;胡云;张利莉;苏琴;刁仁联;缪家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披甲RNA的研制

    目的 研制内含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RNA的披甲RNA.方法 将MS2噬菌体基因组中编码成熟酶蛋白、包膜蛋白和pac位点的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质粒pET30b中,构建重组质粒pAR-1.将甲3型流感病毒M基因连接到pAR-1 pac位点的下游,诱导表达出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 AR-2,并进行纯化、定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 成功构建和表达了耐核糖核酸酶、内含M基因RNA的披甲RNA,每1 ml LB培养基可诱导表达出约8.9×1011个拷贝的AR-2.结论 制备的AR-2稳定,无生物传染危险性,可作为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核酸检测的标准品和质控品.

    作者:于新芬;潘劲草;黄志成;叶榕;寇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分类的进一步探讨

    目的 提高对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分类的进一步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51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因分为无肝病基础组(第1组)、肝炎组(第2组)、肝硬化组(第3组)共3组,并对每组中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查、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的差异: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肝衰竭中,无肝病基础组转氨酶、胆碱脂酶及白蛋白均明显高于有肝病基础患者,特别是高于肝硬化组患者(P<0.05);(2)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及各等级分布:在1、2、3组中,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00.00%,66.23%和51.02%;亚急性肝衰竭分别为71.42%,54.81%和49.99%;(3)在预后方面:在1、2、3组中急性肝衰竭的好转治愈率分别为15.38%、42.85%和26.09%;亚急性肝衰竭患者33.33%、51.39%和36.85%,3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是急性还是亚急性发病,3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依此进行分类,有其临床实用性及科学性,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作者:曾珍;楼敏;韩玉坤;耿华;常秀娟;陈菊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清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 (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 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者:冼永超;杨景毅;徐茹;黄成军;吴洛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用于献血者筛查价值的探讨

    目的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筛查献血员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筛查献血员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站2004年8-12月间的3972份献血者血清标本进行抗-HCV初、复检和HCV-cAg ELISA检测,将ELISA法阳性的25份血清标本,再做RT-PCR检测证实.结果 3972份血清标本检测中,有10份仅初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RNA检测阳性有1份,12份仅复检抗-HCV阳性样本,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1份,HCV-cAg检测阳性有3份,经HCV RNA检测阳性有2份.结论 HCV-cAg ELIS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与HCV RNA技术类似,但成本明显降低,可与HCV抗体联合检测应用献血员筛查.

    作者:王福成;施之雍;蔡隽;苏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5'非翻译区的干扰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多种siRNA对丙型肝炎病毒(HCV)5'非翻译区(5'-UTR)的干扰作用.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为报告基因,构建HCV 5'UTR与GFP核酸序列连接的表达载体:pcDNA-HCV-5'UTR-GFP.设计针对HCV 5'UTR区3段小干扰RNA(siRNA),siRNA与表达质pcDNA-HCV-5'UTR-GFP共转染Hep G2细胞中,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内荧光强度改变,并且用流式细胞术量化分析细胞荧光强度变化,评价多种siRNA对HCV基因表达的作用.结果 成功构建含HCV 5'UTR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siRNA A、siRNA B和siRNA C的抑制率分别为68.4%、72.6%、75.6%;siRN A+siRNA B、siRN B+siRNA C和siRN A+siRNAC的抑制率分别为91.8%、87.2%、92.4%;siRN A+siRNA B+siRNA C的抑制率高,为95.7%.结论 多种siRNA对HCV 5'UTR区具有干扰作用,组合使用效果更好.

    作者:陈兆军;张腊红;李伟;刘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一起病毒性脑炎病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 探讨2003年山东济南地区病毒性脑炎(VE)流行病因.方法 通过随机PCR及肠道病毒特异性的RT-PCR扩增获得病毒分离株特异性核酸片段,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确定病毒种类及分型.结果 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5株病毒,以随机PCR获得其中1株病毒的核酸片段,经BLAST分析发现其与肠道病毒同源性高,然后分别测得5株病毒5'端非编码区及部分VP1区核酸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确定5株病毒均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B5,并且均与2002-2004年间浙江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分离的柯萨奇B5分离株同源性高(95%以上).结论 柯萨奇B5是2003年济南地区VE流行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万言珍;岳盈盈;李鹏;李志会;李军;孟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二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1概述50年前Iss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干扰时发现了干扰素.半个世纪以来,干扰素研究始终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作者:金冬雁;黎孟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HLA等位基因与HBV相关性研究,相继有所报道[1],但因被研究人群种族、检测方法、实验设计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因而HLA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随机选取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了HLA-Ⅰ,Ⅱ类基因与HBV感染预后相关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建忠;李长缨;胡彬;刘晓华;侯青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

    目的 了解邯郸市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RFLP方法对邯郸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型分型,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结果,分析乙肝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结果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生化指标ALT、AST、TB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似乎比B型患者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邯郸市慢性乙肝人群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较重,HBV-DN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孔洪彬;李友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UL139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 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 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τ=-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 HCMV 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作者:毛志芹;黄英;阮强;孙梅;齐莹;高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病变在全球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逐渐年轻化.根据REACH(Reduction of Atherothrombosis for Continued Health)调查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世界头号杀手.

    作者:李丹;王佳伟;赵伟秦;王得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评价

    目的 研制HIV-1/2抗体和P24抗原联合检测酶免疫试剂盒并评价其实用性.方法 联合使用基因工程HIV1/2型抗原和抗HIV P24单克隆抗体包被酶联反应板,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HIV1/2型抗原和生物素化的兔抗HIV P24抗体作为标记物,研制了联合检测HIV1/2抗体和P24抗原的ELISA诊断试剂,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和临床考评.结果 检测P24抗原质控品的灵敏度可达0.2 ng/ml;与雅培公司试剂比较检测78份AIDS患者血清和85份正常人血清、对照检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制的HIV参比血清,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临床考核检测12 051份各种血清,灵敏度为100%(543/543),特异度为99.48%(11 448/11 508).试剂在37℃放置6 d后,试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本试剂盒具备特异度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一步检出HIV特异性抗体和HIV P24抗原,缩短了HIV感染的检测窗口期,适用于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胡燕;侯俊;冯燕青;冯长访;史素娟;沈宏辉;王志杰;王保君;貌盼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用双向凝胶电泳-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HBV感染肝组织蛋白质组

    目的 比较正常肝组织与HBV感染肝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筛查在HBV致病过程中相关蛋白质分子表达的不同.方法 应用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例正常肝组织(A组),3例HBV感染肝组织(B组,均为组织HBsAg阳性,外周血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的蛋白质组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了鉴定.结果 相同条件下对各组总蛋白样品分别进行3次双向电泳,各组检测到的蛋白点数如下:A组(1125±56)个,B组(1203±42)个.以各组中2-DE效果好、点数多的一块胶作为参考胶,分别进行2组间的匹配分析,筛选出两组之间差异大于或等于2倍的蛋白点40个.应用质谱鉴定出人线粒体醛脱氢酶H链、结合珠蛋白Hp2、抗过氧化物蛋白2等22种蛋白质.结论 HBV感染所致慢性炎症能使肝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蛋白表达谱.

    作者:秦雪;谢丽;陈晓燕;代智;崔杰峰;康晓楠;彭宽;舒宏;李山;刘银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正确使用医学名词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浩如烟海的新医学名词不断出现,使人们应接不暇;一些老医学名词也有待人们去重新审视.有的命名不正确、欠科学;有的一名多译、欠统一.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医学科学的交流和发展.

    作者:张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HBV基因型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基因型的研究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以下就基因型的概念、地理分布、临床意义及对治疗的反应性作一概述.

    作者:刘旭锦;王凯;范玉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