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S1蛋白表达对传染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张铮

关键词:前S1蛋白, 传染性肝炎, 诊断结果
摘要:目的:对前S1蛋白表达在诊断传染性肝炎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0例传染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观察者和对照组两个小组进行研究.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乙肝五项及前S1蛋白,并对不同模式下的前S1蛋白的阳性率进行分析和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传染性肝炎的诊断过程中,诊断准确率高达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结论:在对传染性肝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由于前S1蛋白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出病毒在人体中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进而有效提高了传染性肝炎诊断的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与局部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研究分析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电凝止血与局部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7年难治性鼻出血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取内镜下电凝止血的作为观察组,采取局部填塞止血的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种止血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术后出血量30.7ml(s=6.0)、出血时间38.2min(s=8.4)、鼻腔通气恢复时间3.6d (s=0.6)、3个月内复发率(3.85%)、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2.2分(s=0.3)、术后不良反应率(17.3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能够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和鼻腔恢复通气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预防复发,并能提高患者的手术舒适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磊磊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对双歧杆菌活菌联合蒙脱石散用于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探究.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名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患儿家属要求,将其分为观察组(n=43,以双歧杆菌活菌+蒙脱石散治疗)与对照组(n=43,以蒙脱石散治疗),后对两组患儿取得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从总有效率来看,观察组(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81.40%),两组患儿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入双歧杆菌活菌,有助于疗效的提升,可推广.

    作者:宫晓丽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关于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中抽取4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含的指标有:年龄、血肿量、中线移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硬膜下血肿等指标,以进一步探讨关于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神经外科颅脑创伤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多因素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其中GCS是影响大的因素.结论:关于神经外科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很多,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时间就应给患者做科学治疗,给予其针对性措施,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作者:阚宏伟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的临床治疗中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接受分娩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进行剖宫产分娩,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及连续硬膜外麻醉,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进行观察,并且观察对比患者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麻醉效果对比,差异不显著,同时都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手术需要,患者的麻黄碱使用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患者均没有出现相关神经症状,在麻醉后试验组患者的呕吐、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高平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娩中应用连续的硬膜外麻醉效果更高,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产科辅助应用.

    作者:葛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临时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予以股静脉置管治疗的68例血液净化患者,记录患者形成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使用激素、卧床时间、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相关(P<0.05),与其性别、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无关(P>0.05).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使用激素、卧床、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并发股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抗感染、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等途径强化预防干预,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作者:陈小华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托肩抬颏吸痰法对意识障碍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采用托肩抬颏吸痰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ICU80例伴有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试验组采用托肩抬颏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效果:一次吸痰量、吸痰前1min与吸痰后5min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值、痰鸣音消退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一次吸痰量和吸痰前1min与吸痰后5min SPO2的变化幅度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吸痰后痰鸣音消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托肩抬颏吸痰法在一次吸痰量和吸痰前1min与吸痰后5min SPO2的变化幅度值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但在痰鸣音消退上无明显差异.

    作者:覃勇;麻国星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钉棒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疗效

    目的:评价钉棒系统后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骶髂关节分离骨盆骨折患者随机给予钉棒系统或钢板内固定,采用Majeed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有显著差异(P<0.05),神经损伤及X线片的Majeed影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钉棒系统手术后路可有效治疗骶髂关节分离,容易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张穹;吴琪;王昌超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康柏西普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康博西普在黄斑水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黄斑水肿患者20例,共为20只眼,均为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为所有患者应用康柏西普开展治疗,观察其开展治疗后眼压、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术后3个月开展复查,所有患者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患者的眼压恢复至正常值,并且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260μm的患者有18例.结论:在为各种眼底疾病所导致的黄斑水肿开展治疗时,应用康柏西普为患者开展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作者:徐心灵;凌家文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全程护理对难治性心力衰竭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床旁CRRT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65.96%,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程护理针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床旁CRRT治疗的护理效果更佳,临床中应予以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学成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验.方法:对10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原发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结果:软组织大片瘀伤、脏器或黏膜出血的构成比较高;恶性肿瘤、类风湿关节炎为为常见的原发疾病,还有30.00%的患者原因未明;所有患者APTT均延长,FⅧ C低下者占60.00%;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且均实施免疫调节治疗,其中有3例单独应用皮质激素,有5例应用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方案,有2例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死亡率为10.00%,存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4d(s=5.2).结论:获得性血友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软组织大片瘀伤、脏器或黏膜出血,多种疾病均可引发该病,应根据病情选择个性化的免疫调节治疗方案,促进疾病转归.

    作者:杨环;黄石珍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究在胆总管结石临床护理中延续性护理与常规护理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3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焦虑评分5.87分(s=0.58)、抑郁评分5.84分(s=0.59),高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5.01分(s=0.55)、抑郁评分5.02分(s=0.52);住院时间7.45d(s=0.60),多于观察组的6.25d(s=0.7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总管结石临床护理中延续性护理与常规护理联用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薛姣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自制简易瞳孔测量仪在临床中的应用

    测量记录瞳孔大小是危重患者的主要观察之一,特别是对脑出血患者而言,瞳孔的变化与疾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是临床医生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目前临床上测量瞳孔多使用直尺测量或单纯依靠医生目测及评估,这两种方法受个体差异、观察角度的影响较大,测量结果缺乏科学性.为此,本文探讨了简易瞳孔测量器的制作方式,为提高瞳孔测量的准确程度做出参考.

    作者:赵贵芹;帕提古·艾力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AF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年我院收治的37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予以AF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经X线测量Cobb角及椎体高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评价,其中1例A级无变化,B~D级的37例患者均提高1~3级,全组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8例患者术后的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得以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F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有利于脊柱序列的恢复及稳定性重建,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作者:农奔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AMI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对照组30例选择溶栓治疗,研究组30例选择PCI方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总体疗效为80.00%,而研究组则为9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0.00%,而研究组则为6.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取PCI方案治疗的效果显著,比常规溶栓更可靠.

    作者:李春海;尹咏红;路巍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PFNA内固定术治疗整体护理的效果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老年患者股骨近端骨折PFNA内固定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整体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整体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月、3月的Harris评分.结果:整体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的Harri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整体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术的股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恢复髋关节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朱江忠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的临床效果.方法:被选入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B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根据相关标准评定疗效.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较B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OSAHS效果较好,并发症少,且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患者伤害少,恢复快,值得推广.

    作者:程仁红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孕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孕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易发因素、临床表现、诊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例孕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例患者都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其中对5例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再给予溶栓治疗,4例患者选择终止妊娠,1例继续妊娠.1例患者在家属坚持下未放置腔静脉滤器给予溶栓治疗.其余10例患者只接受抗凝治疗,1例患者流产,8例患者抗凝至生产.结论:孕期下肢DVT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对部分患者可依据血栓位置及家属意愿给予溶栓治疗及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作者:王波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辅助生殖受孕女性先兆流产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辅助生殖受孕性先兆流产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因试管婴儿先兆流产而住院的60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做试管婴儿且无先兆流产的6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影响试管婴儿孕妇先兆流产的临床因素,针对试管婴儿孕妇先兆流产的特点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孕妇临床特点,发现不孕相关指标、母体健康状况、胚胎移植相关指标、孕妇心理状态均是影响试管婴儿先兆流产的临床要素,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试管婴儿孕妇先兆流产的特点,可总结其有效应对策略,为胎儿提供健康的生长发育环境.

    作者:罗期利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分析与观察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例68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68例患者均接受相应的围术期护理,观察68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8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5d(s=3.2),68例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有3例患者出现胸闷、2例患者出现头痛,共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35%;68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5.58%.结论:对接受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来说,围术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注重患者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更需要在术前进行访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能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陈伟煌 刊期: 2017年第22期

  •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唑来膦酸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治疗中,间歇性内分泌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前列腺骨转移疼痛患者48例,给予其间歇性内分泌与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治疗,观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生活质量、血清PSA以及骨骼疼痛变化.结果:治疗后12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12个月与6个月比较,体能状况Kamofsky评分显著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疼痛缓解评分标准(VAS)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间歇性内分泌联合唑来膦酸用药,可有效实现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控制,值得推广.

    作者:崔寿喜;沈亚勋;梁斌;王深 刊期: 2017年第22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