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森尤
目的:以1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及高压氧辅助治疗;试验组(60例)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患者(5.00%),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给予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薛军;牟科杰;蒋勇;崔荣周;邓雷;邹福建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践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检验科接受临床实习的66名检验科实习生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实习学生33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33例则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实习学生实习成绩及对带教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习生带教中采用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带教效果,提升实习生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黄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为了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改善当前医疗市场的需求,拓展护理管理的新理念,更好地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落实,作为一家三级规模的民营医院,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探索出护理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进行综述,对提升护理质量、改善医疗环境、稳定护理队伍起到推动,为同行及业界的护理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作者:马瑾;刘玉兰;张海冰;李华敏;韩晓乐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疼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70例我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所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进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57%)显著地高于对照组(65.71%),且在VAS疼痛评分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骨关节疼痛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贾宏才;胡济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针灸调补任督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中心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任督组.常规组行常规针刺治疗,任督组行针灸调补任督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夜间护理次数、日均排尿次数的差异.结果:任督组相对于常规组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效果更好(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治疗前两组夜间护理次数、日均排尿次数相似(P>0.05),治疗后任督组相较于常规组夜间护理次数、日均排尿次数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调补任督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尿失禁症状,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治疗方法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孔秋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及经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对比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及漏诊率,并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查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检查结果.结果: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7.78%;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5.56%;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89%.经统计学分析,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单纯检查方法与联合检查方法相比,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在孕囊、异位妊娠包块及盆腔积液等阳性检出率方面,经阴道超声检查显著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的方式诊断异位妊娠,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文倩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分析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70例纳入研究中,其收治时间均在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通过单双号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麻醉中分别给予患者七氟醚吸入(观察组)及异氟醚吸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苏醒与拔管时间、认知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为6.93min(s=1.72),拔管时间为8.92min(s=2.7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为26.08分(s=0.96),术后3d认知功能评分为28.35分(s=0.4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全身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临床中广泛推广实施.
作者:卜叶波;杨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多个科室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输注悬浮红细胞2000 ~ 4000ml(10~ 20U)和血浆400~ 800ml,观察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6h的血小板数量以及凝血功能.结果: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四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之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会下降,所以在临床中需要针对大量输血患者给予实时血小板、凝血功能监测护理,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补充血小板,从而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熊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CC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3个月CCS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CCS评分.
作者:李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154例,分成休克组及非休克组,分别监测有创及无创动脉压,每5min记录一次数值,持续24h,分析监测结果.结果:休克组患者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9.80kPa (s=1.95)、6.28kPa(s=1.87),持续监测无创动脉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33kPa (s=2.74)和7.62kPa(s=2.45);其中,有创动脉压测量指标相对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数值偏低(P<0.05).结论:监测ICU危重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水平,能够及时准确显示血压实际波动情况,结合优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罗建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对知识掌握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2例DPN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知识掌握度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知识掌握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N患者应用CNP干预可促进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知识掌握度提高,从而促进疗效及预后改善.
作者:唐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付费模式下,医院为了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过快增长,减轻垫付压力,采取内部控制费用的方法,促进医疗、收费等方面的合理性,在维护医、患、保三方关系的基础上,配合做好临床及患者的服务管理.医院通过内部控制费用,促进了医疗质量的规范提升,还提高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使医院在医疗竞争中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王淑月;胡银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观察全程护理干预对小儿急性腹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泻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玲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探讨我院住院药房药物调剂差错的原因及相应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药房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近两年来药物调剂的差错记录231份,差错记录占总记录的0.05%(药物调剂共计462 000份).对差错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出现的常见差错,导致差错发生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差错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发放药剂的调剂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错发药品的风险,思想认识不深刻.②调剂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或业务能力低.③药房调剂人员在发药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④药品间名称过于相近有些仅存一字之差.⑤医院药房没有制定严格的差错报告和登记制度及科学有效的赏罚规则.结论:导致差错发生主要原因有主观与客观两种,但药房调剂人员的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为此增加药剂人员的业务及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深刻了解调剂差错的重要性,坚定其一心一意对患者负责的思想,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操作规程及赏罚规则并严格遵守.
作者:兰玉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33例患者在入院前采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院前急救,对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过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急救后,24h运转时间为22.5min(s=3.5);有30例被成功运转至我院接受治疗,死亡3例,有效救治率高达90.9%.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桂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血塞通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痛患者中选出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塞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塞通治疗冠心病效果确切,减轻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鹿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相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双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治疗特殊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接收的80例特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样本,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6.8个月(s-1.2).Neer优秀者51例,良好者24例,尚可者3例,差者2例.患者优良率为93.75%.结论:对于特殊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在治疗前应当做好评估工作,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同林;王中兴;任国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讨论颅底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进行颅底肿瘤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进行分组试验,其中试验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及患者吞咽功能变化.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患者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是护理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在颅底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护理方式.
作者:唐芙蓉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