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

韦霞俊;苏文兵

关键词:CT, MRI, 副神经节瘤,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CT和MRI对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分析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副神经节瘤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和MRI诊断,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CT和MRI均能够对副神经节瘤患者起到一定的临床诊断效果,CT的诊断检出率为75%,MRI诊断检出率为7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T诊断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和周围组织关系,MRI可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结论:对副神经节瘤患者使用CT以及MRI诊断均可取得一定效果,但CT诊断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和周围组织关系,MRI可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在实际的诊断中可将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以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超声对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诊断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73例来我院接受检查的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其展开检查.对比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结果.结果:相比于病理学检查结果,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0% (166/173),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在产前展开超声检查,可对其胎儿肾脏发育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做出诊断,且诊断正确率高,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李晚晴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乡镇基层卫生院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乡镇基层卫生院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1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5年10月前,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期间的护理人员1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不实施安全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观察两组护理人员护理风险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8.33%,护理纠纷未发生,基础护理24.26分(s-1.02)、护理安全23.10分(s=1.01)、应急处理24.13分(s=0.41)、感染控制24.85分(s=0.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与护理纠纷发生率,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新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四逆加味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经四逆加味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西医(同对照组)与中医(四逆加味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连续治疗2周后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6.67%)较对照组70.00%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给予西医、中医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给药.

    作者:杨永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诊治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36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对所选的患儿中的24例进行了随访观察,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23例患儿良性畸胎瘤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例成熟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个疗程后复发,实施二次手术.结论: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主要为良性,通过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术后将尾骨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肿瘤恶变和复发的关键措施,彻底手术切除恶性畸胎瘤同时辅助化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生存率.

    作者:张莹;段昀盈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产前超声检查与胎儿21三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早中期妊娠胎儿超声筛查异常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为21三体临床综合征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已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的21三体综合征胎儿超声检查异常表现,了解异常核型出现的类型及与超声异常的相关性,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超声检测手段应用于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前景.结果:60例超声异常孕妇中20例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独立微小结构异常患者总计20例,21三体综合征患者共4例,在多发微小结构异常的10例患者中共有3例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18例为胎儿单发结构异常其中5例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12例为多发胎儿畸形其中8例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结论:旱中期产前超声检查对产前诊断意义重大,对特异超声异常孕妇应行羊膜腔穿刺术或脐静脉穿刺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李锦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清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在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究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确诊为CNSI感染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类型进行分组,病毒感染组36例,细菌感染组44例,同期选择40例无发生感染的儿童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LDH、CRP、PCT水平,分析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CRP、PCT、LDH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病毒组患者的LD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DH、CRP、PCT可作为小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重要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启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目的:研究在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方法.方法: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4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n=27)与试验组(n=27),参照组患者护理中实行我院手术室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中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经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感染症状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症状评分7.25分(s=2.11)、护理满意度100%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感染症状评分19.65分(s=3.25)、护理满意度7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依从性,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予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在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的可行性.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26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为1.58%,对照组为11.1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5.24%,对照组为7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具有良好作用,有效降低了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提升了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使用与推广.

    作者:朱爱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联合降压方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临床疗效和预后,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魏秀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50例本院收治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行心脏B超与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脏B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红蕾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术式入路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经颞叶皮质入路行小骨窗术,观察组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行小骨窗术,对比组间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昏迷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可较彻底清除血肿,减小术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近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李生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中选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25例患者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中25例患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可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其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富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四肢血管瘤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再进行对比剂的注入,同时利用磁共振Tricks技术对患者的动态血管进行造影,后再采取增强扫描,对患者病变显示的具体情况和病例图像的质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磁共振Tricks动态图像真实清楚的显示了血管瘤瘤体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通过常规扫描的结合,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5% (19/20).结论: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成像中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楚地动态观察血管瘤异常血管的组成,提高诊断率.

    作者:余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预防性护理在减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在减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我病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痊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预防性护理可以明显降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痊愈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许华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探讨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诊断小儿肺炎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肺炎患儿8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A和研究组B,而后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健康儿童40例将其设为参照组,所有受检儿童均接受PCT、hs-CRP、WBC联合检测,后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受检儿童经联合检测后,研究组A患儿的PCT、hs-CRP、WBC与研究组B和参照组进行比对明显较高,研究组A中PCT、hs-CRP、WBC联合检测所占比例同研究组B比对也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小儿肺炎诊断中应用PCT、hs-CRP、WBC联合检测,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鉴别度和灵敏性.

    作者:孙种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复方丹参滴丸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冠心痛心绞痛患者200例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方法的治疗以及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同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所有差异经比较后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冠心痛心绞痛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可取得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杨宗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泰州市高港区2010-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高港区2010-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手足口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6年高港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2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15/100000,全年每个月均有发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每年4-7月和10-12月,部分年份为单高峰.1~5岁人群发病多,占总病例的88.59%,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78∶1,托幼机构共聚焦性发病12起.实验室诊断280例,病原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他肠道病毒为辅.共有11例重症病例,死亡1例,均为EV71感染.结论:手足口病的疫情处于高发态势,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作者:陈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共收治764例结肠癌患者,从中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患者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应用和椎广.

    作者:张建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