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华
目的:分析双侧开颅在手术时机不同以及方式不同时对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机和方式的不同将5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双侧开颅时机为双侧一期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为双侧分期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实施去骨瓣减压的患者比例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实施一期双侧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分期手术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应按照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武福南;邓继成;孟永康;刘进;陈伟平;彭宁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注射室护理中应用PDCA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在医院门诊注射室接受注射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注射护理,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患者对门诊注射室环境、护理态度、护理技术、信任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注射室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可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杨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睑松弛与睑袋整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进上睑松弛与睑袋整形术的老年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1年后进行术后随访,对患者的术后效果与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例(3.49%)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后重睑线不对称,外眦瘢痕,部分伤口裂开;患者的术后满意度达94.19%.结论:老年人上睑松弛与睑袋整形术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向艺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胸膜炎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4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胸膜炎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一组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和对照组住院费用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依从性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施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外痔剥离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抽取的22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1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外痔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创面愈合所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明显较少,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H加外痔剥离术治疗重度混合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创口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针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安全用药进行探究,促进规范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患者病例272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该把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为出发点,给予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合理的用药指导,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阿斯古丽·哈力;马春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妊娠高血压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60例妊娠高血压孕妇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妊娠高血压孕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梅忠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多阶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择选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多阶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在本次治疗中,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为保守治疗,22例为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中有19例为保守治疗,21例为手术治疗.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为:A级6例,B级15例,C级6例,D级13例;对照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为:A级7例,B级12例,C级5例,D级16例.结论:多阶段脊柱骨折在发生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状,这需要患者快速接受手术治疗来减轻痛苦,使疾病早日痊愈.
作者:胡济南;贾宏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PHC)实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者之间要间隔2~14d.比较和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于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PHC患者中,巨块型有14例,弥漫型和混合型有40例,结节型有6例;其中有10例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存在差异,其余的50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DSA和MSCT检查内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癌栓12例,同时MSCT检查中得知,2例的外周分支存在癌栓.DSA检查得知PHC的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4例,MSCT检查中发展的APS形成20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响诊断中各自具有特点,且两者相结合针对PHC的诊断及综合治疗存在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2-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36周并随访36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分型、前C区突变情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并在开始治疗后的前3月每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载量,之后改为每3个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数量,以病毒学应答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基因分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低载量组持续应答(SVR)获得率明显高于高载量组,差异显著(P<0.05);62例患者B基因无突变组、C基因无突变组的SVR获得率均分别高于B基因突变组和C基因突变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获得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理想的疗效,HBV DNA载量水平、HBV基因突变情况可作为疗效的有效观察指标.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入院的9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仅在颅内压监测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监测方法,观察组采用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分析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和死亡率分为13.32%和2.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和8.88%,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脱水药用量,观察组用药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可更加确切、适时地反映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情况,对早期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指导治疗、指导用药意义重大.
作者:蒋勇;薛军;牟科杰;邓雷;邹福建;崔荣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组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滴丸治疗,观察时间为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血塞通滴丸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冠心痛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汪元元;周晓妍;黄德莲;吕海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4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7例).研究组予以骨六方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部骨密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髋部骨密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实施骨六方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髋部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谢为民;李文贵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为以后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抽取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24日至我院消化科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20~80岁)33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造成急性腹痛的病因较多且比较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包括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综合患者的发病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准确找到病因,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刘春;陈日龙;严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尿液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水平对诊断肾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肾病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肌酐水平分为A、B两组,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结果:B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与尿液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数据明显高于A组和对照组,A组患者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同时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清胱抑素c与尿液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查,可有效地提高其阳性检出率.在早期肾早期肾损害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姜维;毕纹玫;王俊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超短波合并药物综合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48病例患者中,观察组80例采用药物治疗和超短波物理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的痊愈率为7.4%,总有效率为85.3%.结论:超短波合并药物综合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耿杰;苏冰;张金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良好的护理对呼吸科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在住院患者中又以老年人居多,而对老年人的护理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分析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特征,在对老年人做常规护理时,注重护理过程的安全,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护理,并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其合理的心理护理,助其早日康复.
作者:祁爱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以1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及高压氧辅助治疗;试验组(60例)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患者(5.00%),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给予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薛军;牟科杰;蒋勇;崔荣周;邓雷;邹福建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宫腔镜下电切术(TCRM)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1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试验组52例行TCRM,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手术、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并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具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杨华;聂娜;林彩云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3个月CC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3个月CCS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CCS评分.
作者:李煜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