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的效果分析

彭延刚

关键词:非布司他, 痛风,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浅析并评价非布司他用于痛风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痛风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并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试验组口服非布司他治疗,对照组使用别嘌醇治疗,经8周的连续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变化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含量虽均出现显著降低,但试验组的降幅明显大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仅有12.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可显著降低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含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良好,可进行推广使用.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四肢血管瘤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再进行对比剂的注入,同时利用磁共振Tricks技术对患者的动态血管进行造影,后再采取增强扫描,对患者病变显示的具体情况和病例图像的质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磁共振Tricks动态图像真实清楚的显示了血管瘤瘤体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通过常规扫描的结合,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5% (19/20).结论: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成像中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楚地动态观察血管瘤异常血管的组成,提高诊断率.

    作者:余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各种原因导致的制动/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黏度升高.36例均有呼吸困难,其中34例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仅有2例休息时亦感气促,胸痛2例,咯血1例.所有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合并深静脉血栓20例,早期漏诊30例,误诊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作者:彭庆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早期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急性脊髓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作用

    目的:分析予以急性脊髓炎患者行早期的肌力训练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意义.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50例选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其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增加肌力训练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70.28分(s=15.13)]显著高于对照组[50.56分(s=15.45)],其观察指标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早期的肌力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急性脊髓炎患者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康复的状态.

    作者:张建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在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的可行性.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26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为1.58%,对照组为11.1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95.24%,对照组为7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防治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具有良好作用,有效降低了患者手术室体位性压疮发生率,提升了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使用与推广.

    作者:朱爱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汉族与哈萨克族儿童缺铁性贫血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汉族和哈萨克族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的差异.方法:收集儿科门诊收治的哈萨克族及汉族儿童600例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两族儿童中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并分析两族儿童间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哈萨克族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高于汉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儿童容易患缺铁性贫血,发生与否与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母亲贫血史、母亲生育史、母乳喂养史等有关.结论:哈萨克族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应该加强对哈萨克族儿童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改善,给儿童添加相应的辅食、均衡营养,母亲在孕期应该注意保健,重视对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作者:张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长途转运的急救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在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长途(≥90km)院前转运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总结我院胸痛中心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长途转运的急救与护理方法.结果:45例患者安全转送回医院,3例患者绕行急诊直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8例患者绕行急诊直送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住院,其余24例患者分别收到相关科室住院治疗.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患者的院前转运更安全高效,缩短患者院内诊疗时间.

    作者:韦小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超导可视下无痛人工流产与常规盲视下无痛人工流产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在临床中超导可视下无痛人工流产与常规盲视下无痛人工流产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到本院接收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14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0例,试验组患者行超导可视下无痛人工流产,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盲视下无痛人工流产,比较两组患者进出宫次数、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阴道出血时间与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并发症、进出宫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行超导可视下无痛人工流产可有效降低对患者子宫的伤害,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罗孟春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脊柱结核病患106例,依据患者治疗手术指征及自我治疗意愿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53例,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53例,实施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时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椎体骨性融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患者创伤,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椎体骨性快速融合.

    作者:蔡军;吴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

    有关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骨折患者中老年人占大多数.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骨质偏脆,所以老人一旦受到碰撞就很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骨质疏松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瘫痪,所以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避开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老年人如何预防骨折和如何护理做出一定讨论.

    作者:王艳红;刘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疼痛管理对慢性伤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分析疼痛管理对慢性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某医院接受伤口治疗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及试验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伤口愈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伤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伤口疼痛,加快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海艳;黄素碧;蒋纯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

    目的:分析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诊治的80例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美多芭、尼莫地平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10d为一个疗程,共6个疗程)对两组分别进行Webster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Webster评分为14.17分(s=1.95),低于对照组的15.69分(s=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甜甜;宁知凤;崔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5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到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显示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玉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75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组,以同期6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良性组,60例健康自愿者为健康组,均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卵巢癌抗原(CA125)检测,对比三组相关指标的阳性率及特异性.结果:研究组的CEA、CYFRA21-1及CA125水平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腺癌的CEA、CA125水平高(P<0.05),鳞癌CYFRA21-1水平高(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双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时使用胺碘酮作为治疗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后输入电脑,电脑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后,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时使用胺碘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率情况,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塔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为以后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抽取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24日至我院消化科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20~80岁)33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造成急性腹痛的病因较多且比较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包括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综合患者的发病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准确找到病因,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刘春;陈日龙;严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时普外科手术患者行心理护理对其焦虑情绪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中,采取随机法抽选出60例进行分析,予以分组:常规组:30例行常规护理项目,护理组:30例加行心理护理措施,对两组的焦虑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接受护理前,常规组30例患者Zung焦虑表评分57.12分(s=4.23),护理组56.77分(s=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常规组51.76分(s=9.22),护理组43.02分(s=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康复治疗相关知识,终使患者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

    作者:范斌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分析

    目的;探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154例,分成休克组及非休克组,分别监测有创及无创动脉压,每5min记录一次数值,持续24h,分析监测结果.结果:休克组患者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9.80kPa (s=1.95)、6.28kPa(s=1.87),持续监测无创动脉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33kPa (s=2.74)和7.62kPa(s=2.45);其中,有创动脉压测量指标相对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数值偏低(P<0.05).结论:监测ICU危重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水平,能够及时准确显示血压实际波动情况,结合优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罗建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但研究组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9%,研究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刘春彦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氨茶碱联合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6min步行距离的影响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氨茶碱配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氨茶碱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氨茶碱与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距离为435.6m(s=22.3),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为382.6m(s=19.5),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结论:氨茶碱与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疗效.

    作者:潘耀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2-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36周并随访36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分型、前C区突变情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并在开始治疗后的前3月每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载量,之后改为每3个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数量,以病毒学应答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基因分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低载量组持续应答(SVR)获得率明显高于高载量组,差异显著(P<0.05);62例患者B基因无突变组、C基因无突变组的SVR获得率均分别高于B基因突变组和C基因突变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获得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理想的疗效,HBV DNA载量水平、HBV基因突变情况可作为疗效的有效观察指标.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