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刘娜
目的:总结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为以后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抽取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24日至我院消化科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20~80岁)33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造成急性腹痛的病因较多且比较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包括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综合患者的发病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准确找到病因,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刘春;陈日龙;严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在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针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子以安慰疗法,观察组予以针灸疗法,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整体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中,针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进行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显著的优点.
作者:张荣锡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阿莫西林的药性作用及在临床的应用合理性分析.方法:在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阿莫西林治疗患者中选取600例,对阿莫西林使用情况、药性作用及临床应用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选取的600例患者中,用药后5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胃肠道反应、嗜睡及乏力等.结论:阿莫西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如果出现不合理用药则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为有效发挥阿莫西林药性作用,需要提高阿莫西林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
作者:张洛川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实施同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6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所选患者均实施同期手术.观察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症状、术后1年症状以及分析同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患者前列腺症状国际评分为24.9分(s=2.2),生活质量评分为5.1分(s=1.2);治疗后分别为5.2分(s=1.3)、2.4分(s=1.1);患者术后的前列腺症状国际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比手术前低,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实施同期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前列腺增生的症状,且引起的并发症少,对患者来说安全性高,远期治疗效果好,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辉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罹患牙周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河北大学医院口腔科门诊的老年患者528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牙周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528例调查对象中共322例(60.98%)罹患牙周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每日刷牙次数、吸烟、每年口腔检查次数、是否知晓口腔保健知识是老年人罹患牙周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高,应重视老年人口腔保健,普及牙周病的防治知识,降低牙周病的发病率.
作者:林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出现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手术切口未感染患者120例为参照组.通过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结果:影响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合并疾病、住院时间及营养状况等.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对外科手术患者选择佳时机实施手术,并充分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能够进一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作者:钟桂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护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强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李生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确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0例患者资料,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指数、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指数、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患者出现1例(0.91%)皮疹,2例(1.82%)头晕和1例(0.91%)乏力,总不良反应率为3.64% (4/110).结论:糖尿病并高血压者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能改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吕翠叶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式学习(PBL)教学法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践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检验科接受临床实习的66名检验科实习生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实习学生33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33例则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实习学生实习成绩及对带教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验科血液学检验操作实习生带教中采用PBL教学法可有效提升带教效果,提升实习生理论与技能掌握程度,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黄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析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已确诊的四肢血管瘤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平扫,再进行对比剂的注入,同时利用磁共振Tricks技术对患者的动态血管进行造影,后再采取增强扫描,对患者病变显示的具体情况和病例图像的质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磁共振Tricks动态图像真实清楚的显示了血管瘤瘤体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通过常规扫描的结合,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5% (19/20).结论:磁共振Tricks技术在四肢血管成像中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楚地动态观察血管瘤异常血管的组成,提高诊断率.
作者:余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与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卒中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印例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按照确诊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观察A组患者根据理化指标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对观察B组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理化指标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对比并分析观察A组和观察B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结果:观察B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96.67%)与观察A组患者(5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颈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健康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邱跃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纳入的时间段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单双号来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单号为观察组(n=40),采用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双号为对照组(n=40),仅使用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的差异较大(P<0.05);同时,在观察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3例,占7.5%,两组间进行比较的差异明显(x2 =5.5411;P<0.05).结论: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黄南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l2月呼吸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的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呼吸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结果: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均显示观察组所得效果更为满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服务中增加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避免各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作者:蔡红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本次试验将观察口服降糖药与两种预混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影响.方法:本次试验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C组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并对比三组患者的空腹血糖、C-肽(C-P)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治疗后,A组、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1c均明显降低,且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与C组的空腹血糖情况对比则差异显著.此外,C组对空腹血糖和HbA1c控制较差,且C-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口服降糖药物在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空腹血糖和HbA1c达标程度低,且胰岛B细胞功能衰减较快,多数患者在两年后转为胰岛素治疗.而门冬胰岛素治疗和预混胰岛素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菲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超短波合并药物综合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48病例患者中,观察组80例采用药物治疗和超短波物理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为62.5%,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的痊愈率为7.4%,总有效率为85.3%.结论:超短波合并药物综合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耿杰;苏冰;张金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的给药剂量为每天12.5mg,试验组患者的给药剂量为每天25mg,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反跳生长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5mg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未显著增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曹慧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大汗腺在临床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彩超多发性囊肿住院的患者287例,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腋臭存在,并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8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症或乳腺囊肿者259例,剩余28例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腺病及慢性炎症等.259例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症或乳腺囊肿的患者同时伴有腋臭者有211例(占81.5%),而诊断为其他乳腺疾病的患者同时伴有腋臭者3例(占10.7%).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患者有腋臭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疾病,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高度密切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颖;陈飞;孙鹤庆;路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高港区2010-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手足口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6年高港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2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15/100000,全年每个月均有发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每年4-7月和10-12月,部分年份为单高峰.1~5岁人群发病多,占总病例的88.59%,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78∶1,托幼机构共聚焦性发病12起.实验室诊断280例,病原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他肠道病毒为辅.共有11例重症病例,死亡1例,均为EV71感染.结论:手足口病的疫情处于高发态势,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作者:陈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胸膜炎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4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胸膜炎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一组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和对照组住院费用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县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依从性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施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血常规化验,记录相关检查结果;使用23G的细针进行穿刺抽吸活检,取标本涂片进行病理学诊断,分析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理诊断情况.结果: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穿刺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例,占比13.46%;甲状腺髓样癌患者4例,占比3.85%;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50例,占比48.08%;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20例,占比19.23%;甲状腺腺瘤患者16例,占比15.38%.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够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从而根据诊断结果制订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作者:张琳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