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朱宇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重症, 心力衰竭, 心功能改善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概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疼痛管理对慢性伤口愈合的影响

    目的:分析疼痛管理对慢性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某医院接受伤口治疗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及试验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伤口愈合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伤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伤口愈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伤口疼痛,加快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海艳;黄素碧;蒋纯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因急性腹痛就诊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为以后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抽取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24日至我院消化科就诊的急性腹痛患者(20~80岁)33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造成急性腹痛的病因较多且比较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包括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全面综合患者的发病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才能准确找到病因,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从而提高疗效.

    作者:刘春;陈日龙;严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优质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目的:研究在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采取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方法.方法: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4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n=27)与试验组(n=27),参照组患者护理中实行我院手术室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中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经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感染症状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症状评分7.25分(s=2.11)、护理满意度100%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感染症状评分19.65分(s=3.25)、护理满意度7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预防手术室感染扩散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依从性,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予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抽取出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观察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45%比对照组的77.27%高(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82% (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消化性溃疡中应用效果确切,促进患者溃疡的愈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罗金燕;张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体虹膜后粘连体会

    目的:观察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体虹膜后粘连的疗效.方法:应用Nd:YAG激光解除虹膜后粘连.报道12例(13眼)白内障术后人工晶体虹膜后粘连YA G激光松解的治疗方法与结果.YAG激光单脉冲从粘连张力大位置开始,逐步击射直至解除粘连.结果:一次全部松解粘连无复发者12只眼(92.3%).除3只眼瞳孔缘有微量渗血、2只眼人工晶体表面有激光伤斑、1只眼术后一时性轻度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YAG激光治疗人工晶体虹膜后粘连后,视觉质量提高,减少瞳孔阻滞.结论:Nd:YAG激光解除人工晶体虹膜粘连,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为患者接受的疗法,具有并发症少,能够解除瞳孔阻滞,防治继发性青光眼,增加视觉质量等优点.

    作者:李宾毅;禤中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评定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4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7例).研究组予以骨六方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部骨密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髋部骨密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实施骨六方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髋部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谢为民;李文贵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分级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分级护理对初级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初级产妇,共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分级护理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和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95.56%,对照组的总满意率6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级护理在初级产妇产后的护理过程中,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许媛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无主机血透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无主机血透临床的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急慢性肾衰并发症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并总结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基本信息.结果:通过对资料信息整合,本次研究所纳入的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接受无主机血透治疗之后,心悸、呕吐、恶心、胸痛等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各项有关指标均得到一定的缓解.结论: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应用无主机血透方案进行治疗,有效、安全、操作简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佳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作者:阿丽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社区糖尿病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价

    目的:评价社区糖尿病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我社区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将78例患者分成两组,取39例糖尿病患者仅定期随访设作对照组,另取39例糖尿病患者分析影响糖尿病生活质量因素后实施社区糖尿病管理设作观察组,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水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因素包括对疾病知识认识、患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糖尿病管理可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绮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2-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36周并随访36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分型、前C区突变情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并在开始治疗后的前3月每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载量,之后改为每3个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数量,以病毒学应答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基因分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低载量组持续应答(SVR)获得率明显高于高载量组,差异显著(P<0.05);62例患者B基因无突变组、C基因无突变组的SVR获得率均分别高于B基因突变组和C基因突变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获得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理想的疗效,HBV DNA载量水平、HBV基因突变情况可作为疗效的有效观察指标.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腹部超声对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的价值及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并丙肝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单纯慢性丙肝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超声检查,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腹部超声表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腹部超声表现肝大、回声增粗,脾大,胆囊壁增厚,腹腔淋巴结大;腹水检出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艾滋病合并丙肝患者的超声表现与单纯慢性丙肝存在显著差异,能够直观反应患者腹部脏器损害情况,在疾病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指导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英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大汗腺在临床上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大汗腺在临床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彩超多发性囊肿住院的患者287例,同时检查患者有无腋臭存在,并均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8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症或乳腺囊肿者259例,剩余28例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腺病及慢性炎症等.259例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症或乳腺囊肿的患者同时伴有腋臭者有211例(占81.5%),而诊断为其他乳腺疾病的患者同时伴有腋臭者3例(占10.7%).结论: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患者有腋臭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乳腺疾病,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高度密切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王颖;陈飞;孙鹤庆;路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时使用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共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观察组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将两组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复发率更低(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全切除术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且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超宇;宋璇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品管圈在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医疗单位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落实情况更加重视,2008年卫生部提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提出,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查对制度下工作落实中的弊端,而在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中积极成立品管圈(QCC)小组,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规范与责任意识,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保证医疗、护理活动的安全,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作者:唐森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研究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部位:小腿下段7例,踝部4例,足跟2例,足背4例.致伤原因:外伤后骨及肌腱外露15例,足背、足跟后慢性溃疡2例;皮瓣大为12cm×6cm,小为5cm×4cm.结果:17例中15例完全成活,1例修复足背创面皮瓣远端浅表皮缘坏死,1例修复足背近1/3创面皮瓣远端1/5坏死;随访10个月至3年,术后足外缘皮肤麻木、感觉迟钝,随术后时间延长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耐磨,但感觉较差.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易掌握,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刚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治疗的72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分为一般组和综合组,各36例,一般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护理,综合组在常规的基础上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在相同的护理周期内,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通过治疗,一般组患者的血糖为5.7mmol/L (s=3.0),综合组患者的血糖为7.1mmol/L (s=2.0),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一般组相比,综合组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护理的满意程度有明显的提高,综合组高达94%,而一般组仅有55%,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稳定糖尿病患者病情,提高病人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薛静;段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

    目的:通过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验,分析肠炎沙门菌特点及病原学检测的方法.方法:按照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对疑似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进行采样,通过增菌—培养—细菌生化—细菌血清学流程对食物中毒暴发的流行因素及病原学因素加以判定.结果:凉拌牛肉为本次食物中毒的流行因素,肠炎沙门菌为本次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因素.结论:食品若被肠炎沙门菌污染,在环境适宜条件下,肠炎沙门菌可迅速生长繁殖,食用此类食物,极易造成食物中毒暴发,因此需相关监管部门加以重视并做好监管及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卢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舒适护理在痔疮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痔疮围术期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痔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55例)与对照组(n=55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围术期患者疼痛感程度、焦虑度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满意率分别为98.18%、83.64%,且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疼痛感、焦虑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疮围术期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优的服务,也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和焦虑度,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案.

    作者:戴永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目的: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75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组,以同期6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良性组,60例健康自愿者为健康组,均采取化学发光免疫法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卵巢癌抗原(CA125)检测,对比三组相关指标的阳性率及特异性.结果:研究组的CEA、CYFRA21-1及CA125水平高于良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腺癌的CEA、CA125水平高(P<0.05),鳞癌CYFRA21-1水平高(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双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7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治疗组采用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炎宁胶囊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具备用药安全性,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曹新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