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小脑出血18例临床和CT、MRI分析

吴宇飞;冯孝甫

关键词:脑出血/放射摄影术, 脑出血/治疗, 小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随着CT及MRI相继问世,小脑出血的临床病例日见增多。本院近5年来经CT或MRI确诊为小脑出血患者共18例,其中1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重症四二四中毒108例抢救体会

    自1994年5月至2000年5月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抢救治疗重症四二四中毒患者108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姜远正;周文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舒筋活血洗剂促进骨伤愈合临床观察

    骨病的患者中,患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和关节僵直,影响其功能恢复及痊愈时间.因此作者运用舒筋活血洗剂对晚期为主的骨伤病人的患处先气薰、再浸泡、后局部热敷,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晓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类型的急慢性肝病,包括从轻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到严重的重型肝炎,终可形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HBV复制启动乙型肝炎病变活动.HBV DNA是HBV感染和复制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作者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HBV DNA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及诊断意义.

    作者:朱映华;杨旭;王文龙;黄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伴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布-加综合征一例

    1 病历资料患者,女,46岁,因乏力,纳差,消瘦,发现肝脏肿大一年余而入院. 患者曾在湖南省血吸虫疫区工作,无长期服药史,无创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发热、皮肤黄染、出血等.入院体查:血压120/70 mmHg,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5 cm;剑突下6 cm,质地中等,有压痛,表面光滑,边缘钝;脾脏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查乙肝全套、丙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肾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均升高,达正常值的5~8倍.多次查血吸虫血清学反应(ELISA)阳性,但多次大便检查未发现血吸虫虫卵;血常规三系均略低于正常,嗜酸粒细胞记数正常.骨髓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嗜酸粒细胞偏高.胃镜示:多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道静脉曲张(轻~中度).腹部B超示:肝大,左叶16.5 cm×8.0 cm,实质回声稍强,光点粗,分布尚均匀;脾厚5.4 cm,三支肝静脉宽度正常,汇入下腔静脉处管壁光滑,内清晰;门静脉主干内径1.4 cm,下腔静脉肝后段横断面内径1.28 cm×1.07 cm.肝穿刺活检示:肝细胞广泛胞浆疏松化,有点状及碎屑状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较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间质性肝炎及早期肝纤维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下腔静脉正位呈向心性狭窄,可见侧支静脉代偿性增粗,侧位像无局限性压迹,肝静脉各支显影清晰,无阻塞征象.经教授查房会诊,诊断考虑为:①慢性血吸虫性肝硬化;②布-加综合征.因暂无手术指征, 先予以吡喹酮治疗:第一次总量为3.6 g,1 d内服完,三月后改为6.0 g,2 d内服完.服药半年后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示:肝脾略缩小,左肝13.3 cm×6.8 cm,脾厚5.0 cm.但患者

    作者:陈碧莲;舒;畅;谢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门控技术在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共振(MRI)作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在心脏检查过程中正确使用心电门控技术,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帮助.作者使用该方法共检查68例患者,其结果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孙剑宁;谭利华;彭述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来,拉米夫定(LAM)作为新一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取得了一定疗效;治疗1年后,ALT的复常率为41%~72%,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同时HBV DNA阴转者为16%~17%[1].但有关LAM治疗HBeAg阴性/HBV DNA阳性(前C区变异)CHB患者鲜见报道,作者等对LAM治疗该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映华;龚国忠;梁俊;姚茂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大量研究显示,重症胰腺炎(SAP)易于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衰竭(MOF),这可能与病程早期促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有关.对此,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作者在SAP发病早期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伟;舒国顺;胡继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1996年4月至2000年4月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24例,并与同期未行CRRT的患者进行比较,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廖湘平;李志湘;高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尿道膀胱颈后唇电切术治疗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

    随着尿动力学和腔内泌尿外科学的发展,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本院自1994年9月至1999年5月采用经尿道膀胱颈后唇电切术治疗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29例,疗效满意。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钟朝晖;谢续标;杨罗艳;杨金瑞;刘任;赵小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对老年隐匿性气胸的诊断价值

    老年自发性气胸大多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基础上发生,易被基础病表现所掩盖,有时因摄片未发现明X线征摄片、透视所发现,仅能在胸部CT扫描上显示的气胸称为“隐匿性气胸”。现将两医院1992~2000年收治的16例老年隐匿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CT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武亚妮;杨金云;刘继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96例临床治疗体会

    近几年来由于现代影像诊断和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胆管残余结石发生明显下降,但肝内残余结石仍是胆道外科有待解决问题之一.本文就1998~2000年收治的96例胆管残余结石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申联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CG-PSN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作者对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行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的复发,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紫庭;黄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的麻醉处理

    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OCT)已成为治疗终末肝病,肝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本院于2000年11~12月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王平;刘际童;刘景诗;徐际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型副伤寒l96例临床分析及抗菌治疗体会

    1996年5~8月本市郊区某自然村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1],此后甲型副伤寒在本市一直有散发病例.现将本院1996年6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经细菌学证实的甲型副伤寒196例的临床特点、药敏试验结果及抗菌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黄移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托百士滴眼液治疗眼表细菌性炎症的临床观察

    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采用托百士滴眼液治疗57例中度至重度眼表感染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陶润平;甄兆忠;赵坤明;邓杏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发性小脑出血18例临床和CT、MRI分析

    随着CT及MRI相继问世,小脑出血的临床病例日见增多。本院近5年来经CT或MRI确诊为小脑出血患者共18例,其中1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宇飞;冯孝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继续出血的诊断及处理

    过去人们一致认为脑出血病人入院后病情加重是由于脑水肿、并发症等未能得到控制所致。随着头颅CT的广泛应用,动态观察证实脑出血患者入院后一段时间内存在着继续出血、血肿扩大的现象。本组报道经CT证实继续出血的病人42例,以探讨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作者:包正军;熊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的选择

    1 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有两点,其一是低的骨峰值;其二是绝经后骨质丢失速度快.而许多病人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1].维持骨结构内平衡之关键在于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产生之速度及其凋亡,骨质疏松是由于这些细胞的产生与凋亡的扰乱所致[2].

    作者:伍汉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临床试验设计策略

    早期的临床医学研究多是病案分析性质的临床经验总结,这类研究结论的科学价值是有限的,甚至是可疑的.其原因在于:①研究的病例缺乏代表性,因此所得结论不能外推到总体病人.②没有设置平行的对照组,无法进行合理的比较鉴别,获得的结论并不完全是处理因素所产生的效应,也许是机体的自愈或非处理因素作用的结果.③效应指标(如疗效)往往是在研究终结时所收集到的资料,而那些研究期间因各种原因退出的病例则被排除,失出了部分信息.退出研究计划的病例可能是疗效不明显,耐受不了副作用的影响,依从性较差的研究对象.

    作者:熊国强;邓瑞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4例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发病率占所有中风的5%~1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院内科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SAH 104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唐珍香;蒋德安;刘翠莲;欧阳取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