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4例临床分析

唐珍香;蒋德安;刘翠莲;欧阳取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发病率占所有中风的5%~1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院内科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SAH 104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伴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布-加综合征一例

    1 病历资料患者,女,46岁,因乏力,纳差,消瘦,发现肝脏肿大一年余而入院. 患者曾在湖南省血吸虫疫区工作,无长期服药史,无创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发热、皮肤黄染、出血等.入院体查:血压120/70 mmHg,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腹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5 cm;剑突下6 cm,质地中等,有压痛,表面光滑,边缘钝;脾脏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后,查乙肝全套、丙肝抗体、戊肝抗体均阴性,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肾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均升高,达正常值的5~8倍.多次查血吸虫血清学反应(ELISA)阳性,但多次大便检查未发现血吸虫虫卵;血常规三系均略低于正常,嗜酸粒细胞记数正常.骨髓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嗜酸粒细胞偏高.胃镜示:多发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道静脉曲张(轻~中度).腹部B超示:肝大,左叶16.5 cm×8.0 cm,实质回声稍强,光点粗,分布尚均匀;脾厚5.4 cm,三支肝静脉宽度正常,汇入下腔静脉处管壁光滑,内清晰;门静脉主干内径1.4 cm,下腔静脉肝后段横断面内径1.28 cm×1.07 cm.肝穿刺活检示:肝细胞广泛胞浆疏松化,有点状及碎屑状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较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间质性肝炎及早期肝纤维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下腔静脉正位呈向心性狭窄,可见侧支静脉代偿性增粗,侧位像无局限性压迹,肝静脉各支显影清晰,无阻塞征象.经教授查房会诊,诊断考虑为:①慢性血吸虫性肝硬化;②布-加综合征.因暂无手术指征, 先予以吡喹酮治疗:第一次总量为3.6 g,1 d内服完,三月后改为6.0 g,2 d内服完.服药半年后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示:肝脾略缩小,左肝13.3 cm×6.8 cm,脾厚5.0 cm.但患者

    作者:陈碧莲;舒;畅;谢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尿道膀胱颈后唇电切术治疗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

    随着尿动力学和腔内泌尿外科学的发展,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本院自1994年9月至1999年5月采用经尿道膀胱颈后唇电切术治疗老年女性膀胱颈梗阻29例,疗效满意。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钟朝晖;谢续标;杨罗艳;杨金瑞;刘任;赵小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类型的急慢性肝病,包括从轻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到严重的重型肝炎,终可形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1].HBV复制启动乙型肝炎病变活动.HBV DNA是HBV感染和复制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作者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HBV DNA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及诊断意义.

    作者:朱映华;杨旭;王文龙;黄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发性小脑出血18例临床和CT、MRI分析

    随着CT及MRI相继问世,小脑出血的临床病例日见增多。本院近5年来经CT或MRI确诊为小脑出血患者共18例,其中1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出院。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宇飞;冯孝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来,拉米夫定(LAM)作为新一类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取得了一定疗效;治疗1年后,ALT的复常率为41%~72%,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同时HBV DNA阴转者为16%~17%[1].但有关LAM治疗HBeAg阴性/HBV DNA阳性(前C区变异)CHB患者鲜见报道,作者等对LAM治疗该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映华;龚国忠;梁俊;姚茂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的麻醉处理

    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OCT)已成为治疗终末肝病,肝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本院于2000年11~12月进行了3例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王平;刘际童;刘景诗;徐际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CG-PSN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作者对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行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的复发,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紫庭;黄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门控技术在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共振(MRI)作为一种无创影像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在心脏检查过程中正确使用心电门控技术,对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帮助.作者使用该方法共检查68例患者,其结果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孙剑宁;谭利华;彭述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阴囊岛状皮瓣与中缝皮管联合治疗重度尿道下裂27例

    重度尿道下裂尿道缺损较长,采用Duckett包皮瓣或阴囊中隔岛状皮瓣很难修复.张淮平等[1]用Duckett+Duplay联合皮瓣取得一定疗效.作者等对此术式进行改良,用阴囊带蒂皮瓣取代包皮岛状皮瓣,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哲;樊皓明;骆德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在梗阻性肾病中的应用

    自1989年4月至2000年2月本院在部分梗阻性肾病患者中应用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配合手术及对症支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柳宏林;尤剑鹏;王华强;徐贻良;覃宝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囊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的疗效观察

    随着人工流产率的不断上升,宫颈宫腔粘连者也不断增加.目前治疗宫颈宫腔粘连的方法较多,但仍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作者采用自制气囊扩张分离宫颈宫腔粘连3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中苏;康焕初;贺梅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肌胞球结膜下注射辅以无环鸟苷点眼治疗单疱性浅层型角膜炎

    1995年8月至1999年8月作者在门诊用聚肌胞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单疱性浅层型角膜炎9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玉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透药治疗婴幼儿腹泻30例临床分析

    于1999年9月至2000年12月住院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其中30例使用经皮透药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萍;钟礼立;李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树脂绷带在小儿骨科的应用体会

    树脂绷带是一种新型骨科外固定材料.本院自2000年3月开始将树脂绷带用于小儿各种先天畸形术后外固定,以及小儿四肢长骨骨折尤其是青枝骨折、软组织损伤共69例.作者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操作简单方便,固定牢靠,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延安;梅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的选择

    1 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的机制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有两点,其一是低的骨峰值;其二是绝经后骨质丢失速度快.而许多病人同时具有这两个因素[1].维持骨结构内平衡之关键在于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产生之速度及其凋亡,骨质疏松是由于这些细胞的产生与凋亡的扰乱所致[2].

    作者:伍汉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羊膜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因其位置深,定位困难,如合并周边部裂孔则增加手术的难度.黄斑部过量或多次冷凝,不仅会破坏裂孔以外正常的视细胞,使中心视力下降,且过度冷凝易引起玻璃体萎缩及广泛性视网膜前膜增生,而导致手术失败.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既要考虑手术后网膜复位率,亦应尽可能保留或提高残余的中心视力.本文采用羊膜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昂;贺贵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疗效观察

    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导致中、老年人发生头晕、头痛的常见原因,使用一般扩血管药治疗有时并不理想。为探讨其新的治疗方法,作者自1998年6月以来采用降纤酶治疗该病共52例,并与同期50例对照比较,结果如下。

    作者:向绪林;高云春;郭桂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长沙地区孕妇TORCH感染及妊娠结局分析

    TORCH是弓形虫(Toxoplasma,TO)、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U)、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单纯泡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等病原体的总称.它们是孕期中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当孕妇感染时,病原体可经过胎盘引起母婴垂直传播,从而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等,甚至可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临床上统称为TORCH综合征.本院自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对长沙地区的4 148例孕妇进行了TORCH感染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青;王新;林力;梅其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及体会

    皮颈椎间盘切吸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Discectomy,PCD)是目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的一种较新颖的微创手术方式[1].本院自1999年6月起实施该手术23例共32个椎间盘.现将其术后护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危娓;邓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阑尾包块Ⅰ期手术93例临床分析

    本院于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施行各类阑尾手术643例,其中阑尾包块Ⅰ期手术9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正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