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观察

孙培春;韩斌;庞志刚;王广田

关键词:
摘要:目的分析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方法本组采用亚肝段切除的方法治疗36例原发性小肝癌,经过10年的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小肝癌36例术后均达到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标准.1、3、5、10年的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0,27.8%,38.9%,66.7%及100%,72.2%,55.6%,25%.术后1~3年是复发的高峰,占总复发病例的50%.肝内复发22例,其中:单发复发灶12例;多发复发灶10例.多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内(6例);单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后(10例),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原肝段及临近肝段内复发11例,远离原肝段复发11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满意,但仍需术后合理的综合治疗.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分析

    上消化道大出血(24h失血量>1000ml)是消化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如抢救不及时可迅速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我院2000年2月以来应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60例,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任义纲;安秋香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12例病人结肠镜检查发现患肉后,常规染色,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隆起,黏膜与肌层分离,再以高频电切除,创面过大者用钛夹封闭.结果7例病人均一次切除,5例病人因息肉过大分次切除,1个月后复查未见息肉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首选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作者:刘变英;原丽莉;汪嵘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胃术后胃瘫的护理

    目的探讨胃术后胃瘫的护理.方法对8例胃术后胃瘫病人的治疗护理观察分析.结果胃术后胃瘫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和护理也是综合性的,目前尚无肯定的有效方法.我们给予了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留置胃管、温盐水洗胃及针灸等.发现温盐水洗胃和针灸有利于病人的恢复.结论胃术后胃瘫的恢复较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护理时应细心、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密切观察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温盐水洗胃和针灸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夏平英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方法本组采用亚肝段切除的方法治疗36例原发性小肝癌,经过10年的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小肝癌36例术后均达到肝癌根治性切除的标准.1、3、5、10年的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0,27.8%,38.9%,66.7%及100%,72.2%,55.6%,25%.术后1~3年是复发的高峰,占总复发病例的50%.肝内复发22例,其中:单发复发灶12例;多发复发灶10例.多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内(6例);单发灶复发多发生在术后3年后(10例),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原肝段及临近肝段内复发11例,远离原肝段复发11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亚肝段切除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疗效满意,但仍需术后合理的综合治疗.

    作者:孙培春;韩斌;庞志刚;王广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elerosing hemangiome,PSH)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良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1].本病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贺丕瑞;吕巧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MUC5AC粘蛋白在正常胆囊、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样息肉粘膜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MUC5AC基因在人正常胆囊、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息肉黏膜组织中粘蛋白的表达规律的研究,探讨其在上述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BC1单抗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MUC5AC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5AC粘蛋白在正常胆囊阳性表达率为54.2%,粘蛋白弥漫均匀分布于胞浆的两极区域;在结石性胆囊炎:胆红素结石和胆固醇结石中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4%、61.1%,在胆固醇结石黏膜表面的分布与正常组织相同,在胆红素结石黏膜的分布主要位于腺腔表面;胆囊腺瘤性息肉的MUC5AC粘蛋白的表达高,达79.2%,有50%的标本呈过表达,主要在柱状细胞表达,呈颗粒状分布.结论MUC5AC粘蛋白可在正常胆囊黏膜组织中存在;和炎症性病变关系不大;但在正常黏膜向癌前病变(如胆囊腺瘤性息肉)转化过程中呈上调表达,提示黏膜的异常转化可能和粘蛋白基因(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有关.

    作者:郑伟;王文正;马红军;李拥军;陈东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病人中的实施体会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疾病,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应用降压药物控制高血压以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因索对高血压的影响.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已贯穿到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避免诱发高血压危险因素,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0年1月以来对246例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病人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广安;唐淑云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胰腺炎,既是疗效不佳,又是治疗方案不定的一个棘手的疾病.第七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提出了急性胰腺炎诊治规范[1].诊规范提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①对胆源性胰腺炎,凡伴有胆道梗阻者应急诊手术或早期手术.无胆道梗阻者,先行非手术治疗,出院前做胆石症手术.②对非胆源性重症胰腺炎,首先判断是否感染,尚未感染者行非手术治疗,已伴感染者,加强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③对不同病程中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原则是:急性反应期不做手术,全身感染期对感染灶积极外科治疗,残余感染期及时扩创引流.局部并发症的治疗原则是:急性液体积聚不必做手术;胰腺坏死感染才做手术;急性假性囊肿<6cm、可不处理,发生感染或>6cm有症状,可行外引流;胰腺脓肿首选外引流.

    作者:孟庆生;田玉芝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现状

    重组人生长激素低蛋白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生长激素(GH)是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由人垂体前叶嗜酸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1957年Roben首次从人尸体中分离出人生长激素(hGH)并用于治疗垂体性侏儒症.1985年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大肠杆菌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开始替代治疗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有关疾病(如手术、创伤、烧伤后高代谢状态).1989年用哺乳动物细胞源性重组人生长激素(商品名saizen)由瑞士Serono公司研制成功并上市.1998年长春金赛药业有限公司利用金磊分泌型表达技术生产的分泌型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srhGH)用于临床,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对r-hGH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功能以及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成武;刘吉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20%甘露醇简便加压方法

    在临床用药中,经常要使用甘露醇,而其应用速度要求要快,往往需要静脉推注或加压静脉滴注,但传统的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曾多次试图改变用药方式,以弥补其不足,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简便加压方法,和传统的用药方法比较如下.

    作者:高艳华;邢士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超声微探头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

    胃癌的可切除性主要取决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及周围脏器的转移情况,术前较准确地判断分期,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而超声内镜是目前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准确的检查,本文就超声微探头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作一讨论.

    作者:葛振明;钱俊波;李玉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巨大鼓槌状长蒂胃息肉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5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反复黑便2年来院治疗.近1月来腹痛时伴有呕吐,常有嗳气、纳差,渐瘦.1周前黑便伴有乏力、气短.查体:体形消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淋巴结不肿大、腹平软,上腹正中有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胃镜检查:胃窦部充血水肿,胃体上部可见一鼓槌状有蒂息肉,向胃腔内生长,蒂长约4cm,呈手指状外观,顶端息肉呈椭圆形,其直径约3cm,呈深红色,表面光滑,可见点状出血.未见溃疡、糜烂.胃内可见较多粘液样及咖啡样液体潴留.胃底、贲门及食管均未见异常.于息肉顶端及蒂基底部粘膜活检,病理报告分别为炎症性息肉及粘膜慢性炎症改变.Hp(++).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术后切除息肉标本,病理切片报告为腺瘤性息肉改变伴中度异常增生.

    作者:汤德旺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是胃病的高发地区,仅次于日本.发病率的不同不单单是地域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还与其相关的分子学特点有关[1].现已发现的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癌基因主要有ras、TPRmet、cerbB-2、β-catenin和Bcl-2基因等.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主要有APC/MC2、DCC、p53和p16等基因.其发生、发展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目前普遍认为是多基因多步骤的协同蓄积作用.但近年来研究发现,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 MMR)的改变可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这可能是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本文就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樊林;车向明;郭成;张夕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人大肠癌121例内镜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内镜下的表现、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04/2003-05,总计1991例结肠镜结果,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人有225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组)121例,平均年龄69.3岁,对其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并与非老年组(<60岁)作比较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发病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占同期受检人数6.08%,60岁以下大肠癌的发病率占5.22%,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人.临床以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肠梗阻为主要表现,老年组大便隐血、贫血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其中直、乙状结肠癌占80.2%.内镜下以肿块型多见,64例(52.9%),溃疡型42例(34.7%),浸润型15例(12.4%).结论老年人大肠癌发生率在增高,可能与饮食质量提高,寿命延长,老年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有关.本组资料以低位大肠癌多见占80.2%,病理特点为腺癌分化良好者多,高恶性度者少,因此,老年人大肠癌的预后较好.对便血的老年人应常规先行直肠指诊,同时进行大肠镜检查及活检是很必要的,可大大提高大肠癌的早期检出率,改善大肠癌的预后,降低病死率.老年人应列为大肠癌筛选的高危人群.

    作者:吴以龙;陈平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DRX线摄影的优势

    DR是采用一维或二维X线探测器直接把X线转换为模拟电信号进行数字化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二维的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有将X线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的非晶态硒FPD,也有先将闪炼发光晶体转换成可见光再转换成数字信号的非晶态硅FPD.我院2001年下半年购进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DR系统,14×17时非晶硒FPD、CPI高频X线发生装置,东健DJ-PAcs数字图象处理工作站,柯达160湿式激光像机,柯达2000自动洗片机.经过一年多的应用显现出了DR系统诸多优势.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薛壮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应用

    医学科技档案是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宣传、科研、医疗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医疗单位的宝贵财富之一.开发利用医学科技档案信息,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为医疗工作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高广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HBV-M定量结果,探讨与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免疫(TRF)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基因扩增技术检测HBV-DNA.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在HBsAg≤300时,HBV-DNA与HBsAg呈低度正相关(r=0.36),与HBeAg呈中度正相关(r=0.67),抗-HBe呈中度负相关(r=-0.62).其中HBsAg与HBeAg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5,t=3.30,P<0.01).在HBV-DNA≥或<1.0×103-copies/ml时,两组比较HBeAg及抗-HBe的值变化较大,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而HBsAg、抗-HBs及抗-HBc则没有较大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BV-DNA定量与HBV-M定量中的HBeAg值一样可以作为乙肝病毒复制、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作者:张雷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我们于1998年提出了慢性胃炎的三种分型,即将胃炎分为:类溃疡性胃炎、消化不良性胃炎、低动力性胃炎[1].近5年来,按这三种胃炎分别探索不同方法进行治疗,逐步完善了三种治疗方案,收到了一定疗效.对于消化不良性胃炎、动力不足性胃炎,有时症状反复,单用西药或中成药效果不佳者,即行中医中药治疗,亦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根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消化道疾病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2例

    目的观察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慢性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2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无明确消化道疾病的均给予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结果本组12例病例,有明确诱因及消化道疾病者4例,其余8例无明显消化道疾病的均行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球部息肉伴食管憩室1例,出血性胃窦炎2例,残胃炎1例.结论老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慢性消化道疾病引起的.

    作者:金群星;施玉湘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9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慌2年,加重10天入院,其胸痛为心前区钝痛,持续1min左右自行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BP135/80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切题,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颜面浮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无紫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作者:冯培青;王彦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主办: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