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58例临床分析

艾小燕;程玉芬

关键词:腹腔镜, 子宫阔韧带肌瘤, 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行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术中无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及术中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5±35.2)min(45~125min),术中出血(42.3±37.6)mL(5~15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3±5.6)h(14 ~30 h),术后高体温( 37.8±0.5 )℃(37.5~38.6℃),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1±1.4)d(3~5 d).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供临床选用.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Ⅱ、Ⅲ、Ⅳ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Ⅱ、Ⅲ、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5年9月~2011年9月,运用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Ⅱ、Ⅲ、Ⅳ型胫骨平台骨折29例.29例均获得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均愈合,按改良HSS( Evanich)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6例,中1例.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Ⅱ、Ⅲ、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复位效果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吴文特;陈志伟;廖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宫腹腔镜联合治疗未破裂宫角妊娠及残留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在宫角妊娠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院2006年9月~2010年3月共收治宫角妊娠患者17例,应用宫腹腔镜技术时其进行诊断及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均由宫腔镜检确诊.11例成功在腹腔镜监视下完成胚胎组织取出术,6例行腹腔镜下宫角切开取胚+子宫修补术.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宫腹腔镜技术是诊断及保守治疗宫角妊娠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同时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作者:李武;杜炜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12月该院采用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47~73岁,平均64.8岁;病变部位: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食管癌14例,胸下段食管癌7例.术前病理确诊均为鳞癌.手术采用胸腔镜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淋巴结,开腹游离胃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结果 1例因胸腔严重粘连、1例因肿瘤明显外侵而中转辅助小切口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0~330min,平均280 min.其中胸部手术时间平均为85 min (45~120min),术中出血150~350mL,平均220mL.术后住院10~15d,平均12d.共清扫淋巴结246枚,平均每例清除12.3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20):颈部吻合口瘘2例(术后第7天和第8天),心律失常1例,声音嘶哑1例.结论 电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但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

    作者:林建生;许建新;关军;吴荔辉;郑新阳;施海展;陈信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的临床特点,提高IPB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12例IP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IPB属良性肿瘤;膀胱镜检查加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方法,B超检查可作为筛查手段;TUR Bt是IPB的标准治疗方法;术后不必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和有创检查,但定期B超检查、随访是有必要的.

    作者:王积安;谭波;成波;朱波;郭志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改良腹壁吊线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目的 总结改良腹壁吊线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验,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9年7月~2010年12月20例改良腹壁吊线常规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4例,胆囊息肉6例,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除1例因局部致密粘连,胆囊三角解剖困难,于剑突下增加1个操作通道改为吊线二孔法外,其余19例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2~9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2~8mL,平均5mL;术后无近期并发症,腹壁几乎见不到疤痕.结论 改良腹壁吊线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并有较好的美容效果,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戴小明;黄秋林;贺更生;罗加兴;韩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两种途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28例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途径(E-NOTES)与经后腹腔手术途径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该科在2009年6月~2011年10月施行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脐单孔腹腔镜途径35例,,经后腹腔镜途径193例,全部手术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术后5个月死于原发病外,其余患者血压控制平稳,血浆激素水平等指标恢复正常,复查CT等未发现明显肿瘤复发征象.与经后腹腔手术途径相比,E-NOTES除手术时间稍长外,在住院天数、术后发热及并发症等方面可达到同样的效果.结论 E-NOTES安全、有效,长期临床效果可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作者:王共先;傅斌;李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作用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在不明原因严重的消化道出血(OGIB)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胶囊内镜检查的12例不明原因严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平均通过小肠时间为261 min,其中2例(13.3%)未通过回盲瓣.共检出小肠病变10例,胶囊内镜的阳性率为83%.病因包括:毛细血管扩张2例(13.3%),毛细血管瘤1例(6 7%),动静脉畸形1例(6.7%),小肠多发溃疡2例(13.3%),小肠淋巴管扩张并出血1例(6.7%),小肠肿瘤3例(25%).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耐受性好,安全、有效,诊断不明原因的严重消化道出血价值高.OGIB以小肠血管损伤常见,其次为小肠肿瘤.

    作者:郑丰平;陶力;梁艳聘;林显艺;缪惠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硬质多通道电子支气管镜系统的设计

    目前对于儿童或气道狭窄者而言,纤维支气管镜因在操作时占据一定的气道,减少通气面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硬质支气管镜则可维持一定的气体通道,保证治疗过程的通气和安全.此项设计包括硬质电子支气管镜及与其连接的摄像主机、冷光源主机及监视器,该系统能将供氧、吸痰、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大大缩短所需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准确率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此项设计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01020537694.X.

    作者:张阳德;杨柳青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内镜下微创保胆手术和胆囊切除术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下微创保胆手术和胆囊切除术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30例胆囊结石/息肉患者,依照患者意愿,分成EMIC组和CHC(胆囊切除术,cholecystectomy)组,术前和术后第2天口服乳果糖(lactulose)/甘露醇(mannitol)试剂,收集尿液,应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法测定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评价肠道通透性.结果 EMIC组术前和术后L/M比值分别为:(0.020±0.011)、(0.058±0.048);CHC组术前和术后L/M比值分别为:(0.038±0.048)、(0.146±0.087);两组术后尿L/M比值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2和0.000;CHC组L/M比值增高幅度明显高于EMIC组[(O.108±0.076)vs(0.037±0.013),P=0.006].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可导致患者术后肠通透性增加,EMIC手术对患者肠通透性的影响小.

    作者:雷福明;崔士华;周振兴;黄文生;葛国祥;刘京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的126例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年,对可能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年龄、盆腔病变位置、既往有无EMs手术史、既往腹腔镜手术史、R-AFS分期、术前CA125水平、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及术后GnRH-a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盆腔病变位置、有无EMs手术史、R-AFS分期、术前CA125水平、有无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及术后GnRH-a治疗等6个因素与术后复发有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有盆腔病变位置、无EMs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及术后GnRH-a治疗是影响腹腔镜保守性治疗后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既往有无EMs手术史、盆腔病变位置、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及术后GnRH-a治疗是影响EMs患者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作者:李铭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阔韧带肌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行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的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阔韧带肌瘤剔除术,术中无1例发生输尿管损伤及术中大量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5±35.2)min(45~125min),术中出血(42.3±37.6)mL(5~15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3±5.6)h(14 ~30 h),术后高体温( 37.8±0.5 )℃(37.5~38.6℃),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1±1.4)d(3~5 d).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艾小燕;程玉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防治

    目的 总结和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中心2008~2011年143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59例,胆管癌25例,肝内胆管结石34例,肝血管瘤2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5例.肿瘤直径大小2.0~8.0Cm.143例患者中肝硬化48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46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51例,Ⅴ段切除21例,Ⅴ/Ⅵ段切除14例,右半肝切除3例,肝局部切除8例.结果 中转开腹1例,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并发症包括出血2例,胆漏3例,腹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液2例,肝功能不全并腹腔积液1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切范围、肿瘤大小、疾病性质无关(P>0.05),与患者术前肝硬化、术中出血量有关(P<0.05).结论 重视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巧,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作者:何剪太;罗凤球;彭健;陈虎;张阳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内镜保胆中560枚胆囊息肉的特点及与病理性质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内镜微创保胆术中胆囊息肉的直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息肉的大小将息肉分为<5 mm、5~6mm、6~7mm、7~8mm、8~9mm、9~1Omm及>1Omm息肉组,对各组的病理类型、单发还是多发进行分析,并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分析各组中各种息肉所占的比率.结果 560枚胆囊息肉中,胆固醇息肉、炎性息内和腺瘤样息肉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8.6%(384/560)、17.5%(98/560)和13.9%(78/560).在息内直径<5 mm、5~6mm、6~7mm、7~8mm、8~9mm、9~10 mm及>10mm组,腺瘤样息肉分别为5枚(5/49)、10枚(1O/82)、8枚(8/74)、18枚(18/106)、13枚(13/92)、11枚(11/72)、13枚(13/85).各组胆囊息肉相比,7~8mm的息肉中腺瘤样息肉所占的比率相对较大,但差异无显著性(X2=0.54,P>0.05).胆囊腺瘤样息肉的比率与胆囊息肉的直径无明显相关(r=0.24).在腺瘤样胆囊息肉中,单发58枚(58/78),>1Omm的息肉以单发息肉居多;在胆固醇息肉中,单发39枚(39/384);在炎性息内中,单发64枚(64/98).结论 胆囊腺瘤样息肉的比率与胆囊息肉的直径无明显相关,所以发现胆囊息肉后应引起足够重视,>5mm的胆囊息肉应尽早内镜下治疗.

    作者:葛长青;李全福;刘建辉;邵青龙;郭超;钟永刚;许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体外二氧化碳气腹对膀胱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膀胱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膀胱癌T24细胞,以15mmHgCO2压力,作用于癌细胞2、4和6h,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T24细胞株E-钙调素,整合素α6β4、α2β1,ICAM-1及CD44v6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外模拟CO2气腹对T24细胞体外黏附细胞分子表达有影响:ICAM-1、CD44v6表达升高(均为P<0.01);并与作用时间呈相关(均为P<0.05);E-钙调素的表达减少(P<0.01),随CO2气腹作用时间呈负相关(P<0.05).整合素α6β4、α2β1的表达明显改变(均为P>0.05).结论 CO2气腹环境可引起体外培养的膀胱癌细胞黏附细胞分子表达改变,这可能促进癌细胞扩散转移的能力.

    作者:孙方浒;洪涛;王仙友;朱汝健;蔡仙国;张文刚;俞洪元;柯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3120例危重症患者床旁胃镜放置鼻空肠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危重症患者床旁胃镜辅助下放置鼻空肠管的具体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1月共3120例危重症患者在入ICU后24h内接受床旁胃镜辅助下放置鼻空肠管,观察置管的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时间为(15.5±5.61 )min,成功率为99.07%(3091/3120),未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5/3 120),导管留置时间为(15.2±4.50)d.结论 危重症患者床旁胃镜辅助放置鼻空肠管具有简单、快速、安全,易于护理、患者痛苦小和易耐受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桂培根;吴正茂;曾均发;李方;张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两种内镜下胃造瘘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目前两种常用的内镜下胃造瘘方法,探寻并发症更少、操作更方便的胃造瘘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10年6月在该院进行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90例,采用Pull法46例,采用Introducer法44例.进行胃造瘘患者中,神志清醒者40例,神志不清者50例,所有进行胃造瘘患者术前均禁食8h,操作时患者取卧位,头偏向左侧,通过比较两种胃造瘘方法时的操作时间、患者耐受性(仅对于神志清醒患者)及并发症,随访90 d,观察两种操作方法的造瘘管更换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胃造瘘术,采用Pull法造瘘的平均时间为(20±2.2)min,采用Introducer法平均时间为(18±1.3)min,72%患者术后认为难以忍受Pull法,14%的患者认为采用Introducer法难以忍受.Pull法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气腹4例,造瘘口感染4例.Introducer法未发生并发症,随访90d,Introducer法有5例更换了造瘘管,造瘘管更换率高于Pull法.结论 采用Introducer法进行胃造瘘操作时间短,患者耐受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特别适用于食管、贲门存在狭窄的患者,采用Pull法造瘘管更换率低,更为经济.

    作者:杨晓强;赵亚刚;孙大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2010年12月~2011年6月确诊为AC并接受POEM治疗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21~46岁,平均37岁,病程4~19年.POEM主要步骤:食管黏膜层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胃镜直视下切开环形肌;金属夹关闭黏膜层切口.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手术,手术时间60~128 min,平均76.5 min,黏膜下隧道长度9~12 cm,平均10.3 cm,环形肌切开长度7~10 cm,平均8.2 cm,3例出现纵隔和皮下气肿.术后随访1~5个月,平均3.5个月,6例吞咽困难均明显得到解除.结论 POEM治疗AC短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缓解患者吞咽困难,但其长期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仍有待随访观察.

    作者:缪林;范志宁;季国忠;张发明;张秀华;王翔;文卫;蒋国斌;熊观瀛;吴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外科和妇科腹腔镜联合手术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妇科和普外科联合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因妇科疾病合并普外科疾病行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及卵巢囊肿多脏器联合手术6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妇科行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6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平均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妇科和普外科联合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宇;欧华;林华;李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无痛胃镜下经软性异物防护套取锐性异物体会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下经软性异物防护套取上消化道锐性异物的安全性.方法 全身麻醉下操作,将异物防护套固定于内镜前端,其喇叭形裙边向镜身方向反折后将胃镜插入胃内,用异物钳或圈套器等夹住锋利异物后,退镜,异物防护套在通过贲门时其喇叭形裙边翻转过来正好包住异物,避免异物损伤食管,到达咽部时将患者头稍后仰,顺利取出异物.结果 成功应用异物防护套取出上消化道锐性异物12例.结论 无痛胃镜下经异物防护套取上消化道锐性异物能避免损伤食管,有效扩张食管及有效包裹住异物减少其滑脱,因此应用异物防护套取锐利异物更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于冰;唐星火;韦荣芬;吕小平;姜海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腹腔镜T型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汁漏的诊断与处理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汁漏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 对该院1996年6月5日~2010年5月31日385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拔管后发生胆汁漏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 拔T管后胆汁漏患者共3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再次手术重新置管成功1例,治愈率100%.结论 拔T管时间应合理选择,拔T管后胆汁漏可选择性经非手术或手术方法治愈.

    作者:喻海波;王存川;李进义;胡友主;杨景哥;黄璟;沈莹莹;俞春亮;刘贤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