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嘉伟
干燥综合征是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2位常见结缔组织病.它初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逐渐可侵犯全身各个内脏系统,严重者危及生命.本病多发于女性,男女比为1∶9,发病年龄30~60岁的患者占90%,因此,应加强对本病的识别,发现异常及时诊断与治疗.一、干燥综合征的症状表现本病以结缔组织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外分泌腺体的损伤和功能减退;全身症状主要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内脏系统损伤所致.
作者:章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谈论过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然而气质究竟是什么呢?在心理学中,气质是指一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他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特征.大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其活动有三大主要特征,即神经过程的强弱、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反应在人的行为中,相应地表现为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变化的幅度以及言语、动作的灵敏和迟缓等方面,从而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气质特点.
作者:杨放如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常发生于多次脑卒中、脑干梗死或者脑干出血后.吞咽功能障碍常常会造成食物或液体进入患者气道而引起剧烈呛咳,并因为误吸而导致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因食物误吸而引起窒息甚至死亡.同时,吞咽困难还可能引起患者脱水、进食不足、营养不良等,使其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液黏滞度增高,更容易出现再次中风的情况.脑卒中遗留吞咽困难时,常需给病人留置鼻饲管.
作者:徐俊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在以往的观念中,当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时,才应用胰岛素治疗.但是新的研究发现,高血糖不仅是代谢异常,而且是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减退的重要原因,是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治疗模式已发生了如下转变.
作者:王咏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有人说,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死的癌症”,就其顽固性和经久不愈来说,应该是描述得恰如其分.但凡事不能这么悲观,只要进行正规、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还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笔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观点.希望能够对有此病的患者有所帮助,争取早诊、早治,以缓解类风湿的折磨.
作者:刘湘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具体的服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特异性来个性化选择,即使同类药品,服药时间也可能有差异.1.降压药:早晨服药清晨4点~8点,是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时间段,这个时候服药效果好.另外,利尿剂一般早晨给药,以减少副作用和病人夜里上厕所的不便.但是,也有的药宜晚上服用,如缬沙坦、雷米普利.依那普利晚上服用,可降低干咳副作用的发生.
作者:周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67岁的劳丝和哥哥、表哥都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他们白天会觉得非常疲倦,因为晚上根本没睡好,夜里由于身体一直努力想保住性命,所以早上醒来时简直精疲力竭.一、什么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西班牙拉里维拉大学医院的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普尔塔斯说,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人,由于睡眠时上呼吸道软组织塌下,导致呼吸道变得狭窄,使得身体所需的氧气遭中断或阻塞.空气不足让人先是打鼾,接着大口吸气并醒来,为的是恢复正常呼吸.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能发生数百次,但因通常只持续三、五秒,患者对自己曾醒来浑然不知.
作者:理查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让人上吐下泻的肠胃炎是一种特别普通的疾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尤以夏季和冬季为常见.不过,看似一样的肠胃炎,在冬夏两个季节中,却往往是由截然不同的原因引起.夏天发生的肠胃炎,大都是细菌感染所致,多与食物的腐败、不洁相关;而冬天,由于是病毒性感冒高发的季节,因此肠胃炎也以病毒性的居多.现在正值我国的隆冬季节,也是一年中病毒性肠胃炎为高发的阶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些有关病毒性肠胃炎的知识.
作者:叶惠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的病变.此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患者平时不妨做一些健身锻炼,对改善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颇为有益.一、按摩小腿1.患者坐于床边或椅子上,将双腿架在另一张矮凳上,先按摩左腿,将左右手掌贴于小腿内外侧,从膝盖开始,双掌夹住小腿往下推,推至踝下再回拉,如此推拉反复按摩100次,然后换右腿按摩,按上法进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人群中常见的疾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1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得一次尿路结石.结石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如果没有做好预防工作,有一半以上会在6~7年后复发,是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因此,做好尿路结石的预防,以及对手术后复发的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各种防治结石的措施中,调整饮食是关键的一环.
作者:伍嘉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之一,掌握一些中医简要的望诊方法,经常对着镜子照一照,对了解自己的体质、发现疾病的苗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特向大家介绍三项实用的中医目测查病法.一、望舌知病望舌以早晨好,此时舌色舌苔未因进食而发生改变,能确切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舌诊主要观察舌体舌苔,要按先查舌体、再查舌苔的顺序进行.望舌苔时,从观察舌尖苔开始,再观察舌中、舌侧,然后观察舌根苔.注意检查时要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体放松,使舌体充分暴露.
作者:周幸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西方心理学家哈维格斯(Robert J.Havighurst)曾于1961年提出了著名的“健康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理念.哈维格斯主张,老年医学的目的不是“延长存活年限(adding years to life)”,而是“延长有意义的生命(adding life to years)”.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在于让老年人身体健康、没有残疾、认知程度和躯体功能完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满意足地度过幸福的晚年.
作者:密忠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动力推动下,为了实现我的健康梦,我每天坚持做好“十忙”.一忙晨练.常言道:“早睡早起身体好”.我每天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起身后准备一下就开始晨练.运动方式以轻缓为宜,不做剧烈运动.晨练内容多样化:1.慢跑步;2.做自创的自由操;3.打拳.天天如此,周而复始,获益不少.
作者:陈亚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与心血管系统的大循环(又叫体循环)、小循环(又叫肺循环)紧密相连,与休克、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疾病,以及手脚冰冷、冻疮、白癜风、酒糟鼻、脱发等现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保持健全的微循环,人才能健康长寿.一、微循环的构造微循环被誉为生命之河一点都不夸张.大循环保持身体内血液的流动不息,小循环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氧气,但是,不论大循环还是小循环,要让细胞真正受益,它们都要借助微循环的帮助.
作者:简志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已成为老年人房颤常见的原因,有时还可发生在小于65岁、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个体中,称为“特发性房颤”.所以,房颤应引起中老年人高度警惕.一、房颤的症状主要有哪些?根据房颤发作的时间和特点,可将房颤分为初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5类.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5年12月14日凌晨,我国首批命名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98岁的朱良春教授,因急性肺栓塞与世长辞.急性肺栓塞,是高龄老人的又一生命杀手.据美国有关资料表明,每年有15万人发生急性肺栓塞.随着血管医学的进展,医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急性肺栓塞的防治.一、什么是急性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威胁高龄老人的肺循环疾病.
作者:常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人到更年期后,普遍会出现气虚乏力、面色萎黄、精力不支、失眠健忘的气血双虚现象,但逐渐会被自己认可为常态,经常被忽视和淡忘.其实气血虚是众多中老年人常见慢病的根源,需要加强饮食调养,争取逆转或延缓气血双虚状态.一、补气食品1.牛肉牛尾.牛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良好作用,功效同黄芪.牛髓具有填精补髓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寿,泽肌悦面.二者适于脾胃气虚所致的神疲气短、少气懒言、食欲缺乏、腹胀气滞、头晕眼花、自汗、虚喘、精力不支、慢性虚肿等.
作者:马汴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人上了岁数,皮肤就会因为衰老而逐渐变得松弛、缺乏弹性,我们眼睑的皮肤也是一样.不同的是,当眼睑皮肤松弛严重的时候,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外在形象,同时也会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不便.这种因年龄因素造成眼睑皮肤松弛而导致的眼部疾患,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老年性眼睑松弛症”眼睑松弛麻烦多眼睑皮肤松弛,多见于老年人,也可见于部分中年人,发病率很高,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作者:王新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接上期)5.香菇香菇中含有一种高分子多糖类物质,它可以增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素有“植物皇后”的美誉.关键营养素香菇多糖:能刺激各种抗体的形成,并活化巨噬细胞,降低致癌物诱发肿瘤的能力,对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口腔中的细菌,减少牙茵斑的形成,防治口腔炎症.
作者:中国保健协会专家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肿瘤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每人一生患癌症的概率为22%.更为可怕的是,每年全国因癌症死亡的病例约270万人,平均每天近7300人死于癌症.面对癌症的挑战,不论是医生、病人还是家属,都可以说是全力以赴.但是,在我们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靠谱”的误区.
作者:欧阳学农;吴志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