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目的:探讨Beclin-1与BCL-2、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黏膜、38例大肠黏膜异型增生和9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Beclin-1与BCL-2、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Beclin-1蛋白在病变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但其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P>0.05);BCL-2和p53蛋白在病变大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但在正常大肠黏膜中几乎不表达(P<0.05);BCL-2和p53的表达还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eclin-1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2,P<0.05),且p53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较阳性表达者高(P<0.05)。结论:在大肠组织中,Beclin-1与BCL-2、p53基因相互协作,对其异常及癌变起到重要作用,三者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大肠癌病程进展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海洋;厉冰;杨玉兵;宋展;王耿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治疗克罗恩病(C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长期疗效。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Reviewers手册5.0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23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共2101例患者,其中1006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09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低围手术期总并发症明显低于开腹组(RR=0.74,95%CI=0.6~0.91,P=0.004);长期随访中,腹腔镜组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明显降低(RR=0.21,95%CI=0.07~0.68,P=0.009),但术后疾病的复发率及肠梗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CD病在降低围手术期总并发症与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吴泽生;高华;刘兵;张文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RNA-139-5p(miR-139-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39-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与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用Boyden小室分析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miR-139-5p转染及miR-139-5p抑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9-5p的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 Westernblot方法检测miR-139-5p转染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结直肠癌细胞系中miR-139-5p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转染miR-139-5p后,转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miR-139-5p抑制剂处理后,两种细胞的的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Notch1是miR-139-5p的靶基因,且得到荧光素报告实验结果证实。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miR-139-5p后,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miR-139-5p可能通过调节Notch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而下调的miR-139-5p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廖信芳;李正荣;杨清水;张乡城;李柱;揭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miRNA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结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浆中的表达。分析3种miRNA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种 miRNA 的表达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均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均 P<0.05);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 miRNA-135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iRNA-14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iRNA-2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459,P=0.072),miRNA-135b、miRNA-14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686,P=0.042;r=0.742,P=0.026)。结论: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均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均可能为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以及治疗靶点。
作者:姜训圳;赵科;何向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本刊编辑部发现仍有个别作者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为了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的认定:凡属原始研究的报告,同语种一式两份投寄不同的杂志,或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只是文字表达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的两篇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属一稿两投;一经为两杂志刊用,则为一稿两用。会议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以及在一种杂志发表过摘要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杂志,不属一稿两投。但作者若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杂志编辑部作出说明。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197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和同期275例接受常规胃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腹腔镜胃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传统的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6%vs.10.55%, P>0.05)。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淋巴结转移程度、手术时间、术者经验等腹腔镜胃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结合相关因素、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作者:胡军红;杨德生;王晨宇;姚坤厚;张军杰;任学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裸鼠胃癌肿瘤生长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反义核苷酸技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人胃癌细胞SGC-7901建立裸鼠胃癌模型后,将胃癌裸鼠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腹腔内注射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周。10周后处死裸鼠,比较两组肿瘤生长、转移情况以及肿瘤毛细血管密度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肿瘤的体积、质量明显减小、肿瘤周围的毛细血管密度、腹腔转移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核苷酸对胃癌的生长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王殿栋;段建中;辛佳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因子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2年4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95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等各项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ivin在95例结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vin在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46.32%(44/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5/39);L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检测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结肠癌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可提供重要指导。
作者:蒋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手术术后胃饥饿素的动态变化,探讨胃饥饿素在术后应激反应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腹手术组(开腹组)和腹腔镜手术组(腔镜组)各25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术前及术后6、12、24、36、48、72h7个时间节点的血清胃饥饿素、TNF-α、IL-6、IL-8及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胃饥饿素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胃饥饿素和TNF-α、IL-6、IL-8、CRP水平升高,并于术后24h达到峰值,开腹组明显高于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7、2.904、2.671、2.802,均 P<0.05);术后36h两组患者的血清胃饥饿素水平开始下降,术后72h恢复至术前水平。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后24h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CRP、TNF-α、IL-6、IL-8均存在线性关系,呈正相关性(r=0.65、0.55、0.63、0.70,均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应激反应期的炎性反应会导致患者外周血中胃饥饿素的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手术损伤程度有关,与炎性反应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与胃饥饿素剂量依赖性抑制炎性反应保护机体的机制有关。
作者:杜成雄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为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已被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文摘期刊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第2届、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
作者: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据《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主要学术水平衡量指标均居本学科期刊前茅。报告显示,在与普通外科学相关的外科学类17种期刊中,《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年核心总被引用频次第1,综合评价总分第5,核心影响因子第8,这三大指标为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评估的主要指标。此外,杂志的即年指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等指标也达本学科前列。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前普遍采用D2胃癌根治术治疗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肿瘤转移及胃胚胎学和解剖学上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提出胃全系膜切除术(EME)可能在改善胃癌手术预后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EME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胡林;李昌荣(综述);李红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0例胃癌和36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THBS2、VEGF、MMP-2、MMP-9的表达以及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MVD)。同法检测总生存期≥10年的4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长生存期组)和总生存期≤3年的30例胃癌患者癌组织(短生存期组)的THBS2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的THBS2表达差异。结果:THBS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而VEGF、MMP-2、MMP-9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均P<0.05);THBS2阳性胃癌组织中MVD值明显低于THBS2阴性胃癌组织,而VEGF阳性胃癌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胃癌组织(均P<0.05);胃癌组织中THBS2的表达与VEGF、MMP-2、MMP-9呈明显负相关(r=-0.574、-0.447、-0.599,均P<0.01)。长生存期组患者胃癌组织THBS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短生存期组(P<0.05)。结论:THBS2在胃癌中低表达,从而可能通过促进VEGF、MMP-2、MMP-9的表达影响胃癌的血管生成和预后。
作者:赵志杰;李永翔;孙若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癌是男性中第四常见的肿瘤,在2011年预期发病率达640000例,同时是女性中第五常见的肿瘤,2011年预期发病率达350000[1];在世界范围内,大约胃癌总例数的8%及每年癌症患者的10%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2]。自从1881年Billroth 式胃切除及肠道重建的方法出现以来,胃的外科技术开始逐渐的发展。在90年代早期,Azagre 等[3-4]对胃癌的患者实施了第1例腹腔镜下Billroth II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自此后,腹腔镜手术成为了一种对于胃癌患者可行的手术方式并显示出相对于开放手术的优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探讨LN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手术切除HD标本,分别行LN免疫组化研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N染色面积及染色强度从狭窄段到正常段依次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基因在狭窄段的表达是正常段的2.15倍,其表达水平狭窄段>移行段>正常段。结论:HD中LN的分布出现异常,是HD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小琴;牛丽文;陶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仍然是GIST的唯一治愈方法,且对局限性可切除的复发转移的GIST患者,手术仍能使其获益。基因检测不仅对确诊GIST非常重要,且对靶向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以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隋翔宇(综述);胡三元(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胃癌手术中两种处理血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4年间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187例患者的手术视频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处理血管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方法1组(89例)和方法2组(98例),方法1主要在主刀的独立操作下完成,方法2通过主刀和助手的默契配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术中病理检获淋巴结数、术后相关总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法2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优于方法1组(均P<0.05)。结论:通过主刀和助手的默契配合能较快完成血管的处理,缩短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并未降低淋巴结清扫质量,故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邓治洲;郭仪;刘晓飞;卢衡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变化与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老年(≥65岁)胃癌患者116例,计算患者入院前1年内BMI变化量,根据血清白蛋白值和淋巴细胞总数计算预后营养指数(PN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MI变化量与PNI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生存分析和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价BMI变化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老年胃癌患者的BMI变化值(降低)为(2.67±2.11)kg/m2,PNI为44.18±9.31,两者呈负相关(r=-0.87,P=0.003);BMI 变化量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72.73%,特异性为73.34%,分界值为3.36kg/m2(P<0.001);按该值将患者分为高BMI变化量组(BMI降低值≥3.36kg/m2)和低BMI变化量组(BMI降低值<3.36kg/m2)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PNI、分化程度、肿瘤大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和手术根治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BMI变化量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BMI变化量组(P<0.05);BMI变化量是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2,95%CI=1.31~2.26,P=0.002)。结论:BMI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老年胃癌患者的炎症营养状态,BMI显著降低者预后不良。
作者:张杨;陈佛来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