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栋;段建中;辛佳音
目的:探讨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25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P27和claudin-10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癌中两者表达的关系以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中HS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20.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10阳性表达率72.0%、56.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中 HSP27与 claudin-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8, P=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HSP27的阳性表达率与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laudin-1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SP27和claudin-10阳性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HSP27、claudin-10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HSP27在结直肠癌中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能与claudin-10协同在结直肠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蒋锐;裴海平;葛华;曾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肠直肠肿瘤外科69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697例手术中有43例出现切口感染43/697(6.17%),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如病情允许,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应作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首选手术术式。
作者:张宏;崔明明;范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整合素受体拮抗剂西仑吉肽对大鼠肠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仑吉肽治疗组,后两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45%乙醇持续6周逐渐增量灌肠法诱导肠纤维化模型;西仑吉肽治疗组大鼠同时每日腹腔注射西仑吉肽,而其余两组则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记录体质量的变化,6周后收集结肠标本,检测结肠炎症与胶原沉积情况、结肠组织中TGF-β1水平、以及I型胶原α1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结果:除对照组外,另两组大鼠均出现一般情况不佳与体质量先减后增,但西仑吉肽治疗组大鼠一般情况好于模型组,且后期体质量增幅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且两组大鼠结肠均有明显的慢性炎性病变与胶原纤维沉淀,但西仑吉肽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评分与胶原纤维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另两组大鼠结肠组织总TGF-β1水平与活化型TGF-β1水平、以及I型胶原α1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西仑吉肽治疗组活化型TGF-β1水平、I型胶原α1mRNA与I型胶原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西仑吉肽能通过拮抗整合素受体抑制TGF-β1的活化,从而产生抗肠纤维化作用。
作者:陶庆松;陈尧;王宝偲;郑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miRNA在结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结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浆中的表达。分析3种miRNA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3种 miRNA 的表达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均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在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均 P<0.05);miRNA-2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 miRNA-135b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miRNA-14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miRNA-2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459,P=0.072),miRNA-135b、miRNA-141在结肠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686,P=0.042;r=0.742,P=0.026)。结论:miRNA-21、miRNA-135b和miRNA-141在结肠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均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均可能为潜在的肿瘤标记物以及治疗靶点。
作者:姜训圳;赵科;何向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组),每组20例,P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支持,PN+E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4、7d的营养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指标第7天有恢复趋势,PN组与PN+EN组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N+EN治疗后7d的各项免疫学指标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PN组(均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均P<0.05),治疗相关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HIPEC期间应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早日恢复,节约医疗成本。
作者:阮强;崔书中;吴印兵;唐鸿生;屠以诺;方志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近日收到PubMed Central(PMC)通知,我刊姊妹刊《Gland Surgery》杂志已正式被该数据库全文收录,收录工作将在一个月内完成,届时《Gland Surgery》全部文章(包括往刊)将可以在PubMed中获取。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外科手术仍然是GIST的唯一治愈方法,且对局限性可切除的复发转移的GIST患者,手术仍能使其获益。基因检测不仅对确诊GIST非常重要,且对靶向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就以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隋翔宇(综述);胡三元(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RNA-139-5p(miR-139-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39-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与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用Boyden小室分析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miR-139-5p转染及miR-139-5p抑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9-5p的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 Westernblot方法检测miR-139-5p转染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结直肠癌细胞系中miR-139-5p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转染miR-139-5p后,转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miR-139-5p抑制剂处理后,两种细胞的的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Notch1是miR-139-5p的靶基因,且得到荧光素报告实验结果证实。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miR-139-5p后,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miR-139-5p可能通过调节Notch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而下调的miR-139-5p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廖信芳;李正荣;杨清水;张乡城;李柱;揭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手术安全性和淋巴结清扫程度。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对比开腹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3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6篇文献,共1115例,其中腹腔镜手术547例,开腹手术568例。Meta分析显示,与开腹全胃切除术相比,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后并发症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较长(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与开腹全胃切除术相比有一定的微创优势,手术安全性好,且淋巴结清扫程度相似。
作者:曹宏泰;李连顺;杨洁;毛春梅;李玉民;焦作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胃三角吻合术与BillrothI吻合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短期疗效。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3年间37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14例行胃三角吻合术(三角吻合组),23例行BillrothI吻合术(BillrothI吻合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与BillrothI吻合组比较,三角吻合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降低,止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显示,三角吻合组近、远端切缘距肿瘤的平均距离均明显大于BillrothI吻合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吻合能一定程度减少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创伤、疼痛,降低腔镜下操作难度及感染的风险,加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作者:李钊;宁宁;李松岩;李浩;邹博远;杜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本刊编辑部发现仍有个别作者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为了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的认定:凡属原始研究的报告,同语种一式两份投寄不同的杂志,或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只是文字表达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的两篇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属一稿两投;一经为两杂志刊用,则为一稿两用。会议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以及在一种杂志发表过摘要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杂志,不属一稿两投。但作者若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杂志编辑部作出说明。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探讨LN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手术切除HD标本,分别行LN免疫组化研究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LN染色面积及染色强度从狭窄段到正常段依次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基因在狭窄段的表达是正常段的2.15倍,其表达水平狭窄段>移行段>正常段。结论:HD中LN的分布出现异常,是HD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小琴;牛丽文;陶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Survivin剪接变体△EX3mRNA的表达对该病的发生及发展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观察组,3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对其外周血Survivin-△EX3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外周血组织中 Survivin-△ EX3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0.51±0.289)vs.(0.003±0.003),P=0.000];低分化者Survivin-△EX3mRNA阳性率及Survivin-△EX3mRNA相对表达指数均高于中高分化者(χ2=12.5759,P=0.0004;U=13.0915,P=0.0000);I+II期与III+IV期比较,Survivin-△EX3mRNA阳性率及Survivin-△EX3mRNA相对表达指数后者明显比前者升高(χ2=7.0806,P=0.0078;U=13.2359,P=0.0000);淋巴结无转移者与有转移者Survivin-△EX3mRNA阳性率及Survivin-△EX3mRNA相对表达指数比较,后者明显高于前者(χ2=8.7970,P=0.0030;U=13.6479,P=0.0000)结论:Survivin-△EX3mRNA阳性表达与胃肠道肿瘤具有关;其表达的高低在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有意义。
作者:张恩;程冲;霍斌亮;王永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p53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8例胃癌及其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isfatin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分析visfatin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p53的关系,以及visfatin与p53的表达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分别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visfatin在不同人胃癌细胞株及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用visfatin特异性抑制剂FK866干预胃癌细胞后,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p53蛋白的变化。结果:胃癌组织中visfatin与p53的阳性表达率均较正常胃黏膜组织明显升高(均P<0.05),两者表达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visfatin与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04,P=0.001);visfatin与p53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各自阴性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5),联合visfatin与p53分析显示,两者均阴性患者、两者之一阳性患者、均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依次降低(χ2=15.83,P=0.000)。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结果均显示,visfatin在不同胃癌细胞株中表达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胃黏膜细胞,其中BGC823细胞表达量高(均P<0.05);用FK866处理后,BGC823细胞增殖与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visfat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且可能与p53协同发挥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作者:赵伟;陈锐;李亮;刘俊松;樊林;张正良;车向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胃癌是男性中第四常见的肿瘤,在2011年预期发病率达640000例,同时是女性中第五常见的肿瘤,2011年预期发病率达350000[1];在世界范围内,大约胃癌总例数的8%及每年癌症患者的10%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2]。自从1881年Billroth 式胃切除及肠道重建的方法出现以来,胃的外科技术开始逐渐的发展。在90年代早期,Azagre 等[3-4]对胃癌的患者实施了第1例腹腔镜下Billroth II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自此后,腹腔镜手术成为了一种对于胃癌患者可行的手术方式并显示出相对于开放手术的优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为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已被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文摘期刊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第2届、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
作者: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检测直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miRNA),并分析其与预后因子的关系。方法:选20例直肠癌患者手术所得癌组织标本与癌旁组织,用q-PCR方法筛选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以及相关的预后因子。结果:筛选得到26个在直肠癌组织中有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5个miRNA表达上调,11个表达下调。相关分析显示,下调的miR-4770、miR-4790-5p与CK20表达呈负相关;上调的miR-182、miR-125a-5p、miR-126与p53表达呈正相关、miR-143和k-ras呈负相关、miR-9与vilin基因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与预后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直肠癌诊断或预后判断的生物标记。
作者:赵本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PH3)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c-Myc、P27的表达,分析GOLPH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与c-Myc和P27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2%(74/123);GOLPH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c-Myc表达有关(均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CEA水平、P27表达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组中GOLPH3表达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263,P<0.05)。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6.9%,GOLPH3阳性表达者为48.6%,GOLPH3阴性表达者为69.4%;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OLPH3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GOLPH3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GOLPH3的表达可能与c-Myc有协同作用,其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杨晓峰;邱成志;王春晓;余外市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前普遍采用D2胃癌根治术治疗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肿瘤转移及胃胚胎学和解剖学上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提出胃全系膜切除术(EME)可能在改善胃癌手术预后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EME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胡林;李昌荣(综述);李红浪(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