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养生有方的苏东坡

许家和

关键词:
摘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1037-1101),即苏轼,乃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创作之诗,或自然流利,或气势雄浑;其题写之词,或豪放杰出,或气象恢宏.其实,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古代著名文人,且对医道、养生、烹饪和食疗等也颇有研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相关文献
  • 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之分.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80%,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而继发性高血压比较少见,大约占高血压的10 ~ 20%,系指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只要治愈了原发疾病,高血压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血压增高的病人首先要确定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那么,哪些情况易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呢?

    作者:陈文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寻找健康的松饼

    平时我们经常看到食品商店内买低脂松饼的人络绎不绝,那么是否真有这样一种有益于心脏健康的松饼吗?是的,确实有这种松饼的存在.首先,低脂松饼是由于脂肪含量低而命名的,通常对心脏健康的松饼都会含有液态植物油,如菜籽油和橄榄油.当好的脂肪含量降低时,通常由白面粉和糖代替.

    作者:周玉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要忽略年长时定期做全面的眼科检查

    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眼科学》的研究认为,年龄在40岁或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中视力障碍和失明的情况会在未来的35年内翻倍,大部分是因为老年化人口所致的.研究人员回顾了关于成年人视力障碍和失明的6个大型研究,然后使用户口普查资料数据以及人口计划以评估未来会有多少人出现视力问题.

    作者:于子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吃钙片要小心过量补钙也会损伤心脏

    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分析了2700多名病人十年来的检测结果,他们发现额外补钙会增加动脉斑块堆积和心脏损伤的风险,但高钙饮食却是安全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的工作只说明补钙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并非因果关系.

    作者:生物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喝水超量易致心跳骤停

    多喝水一直是养生保健提倡的,甚至有一些观点宣称,每日必须要喝够8大杯水.于是,有不少人坚持每天拿大杯(500毫升以上)喝8杯水,虽然已经出现了不想喝水的感觉,但仍旧逼迫自己继续喝.其实,多喝水是个好习惯,人体每日大约需要补充2000毫升水分,其中包括蔬果中的水分,以及喝汤、喝粥摄入的水分.但是,喝水过多也会对健康有害,甚至会致心跳骤停,这是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成果.

    作者:<大众卫生报>报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吃洋葱可预防“富贵病”

    研究发现,洋葱对预防“富贵病”颇有益处.洋葱含有黄尿丁酸,可使细胞更好地利用糖分,从而降低血糖.洋葱还含有前列腺素,可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促进钠的排泄,使血压下降.洋葱中的二烯丙基硫化物,有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血脂的功能.洋葱含有槲皮质类物质,在黄醇酮诱导下,所形成的配糖体有利尿消肿作用.这些对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症的预防有益,与洋葱的燥湿解毒功能是一致的.

    作者:陈文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团体健身课程的额外益处

    定期独自散步或骑自行车是否有点乏味?也许是时候尝试参加当地体育馆或社团中心的团体健身课程.在这类课程中,由经过训练的教练带领你与其他人一起锻炼,或能帮助你长期坚持日常运动,因为运动是保持心脏健康的关键.哈佛附属麻省总医院心血管功能项目心脏病专家说道:“我们知道,从广义来说,越健康,活得越久.”

    作者:吴宇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要害怕没有收获:吃更多的全谷类

    现在的人们吃习惯了精白米、精面等,需要更多的动力才能将白米换成糙米和吃全麦面包代替白面包?根据一项新的发现称,每天吃四份全谷类的人们比只吃少量或不吃全谷类的人们较少的可能死于心脏疾病.

    作者:白云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什么年龄段饮酒是不安全的?

    编辑部医生:请问有没有一个年龄段饮酒不再安全?读者:丁先生丁先生:不见得有明确的时间,但是会伴随其他情况,患者需要随着年龄更加小心的饮酒.对于大部分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而言,目前好的证据是男性平均每天不要超过两杯酒,女性每天不要超过一杯酒,这样就不会产生健康风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安全驾驶与衰老

    许多老年朋友都有这样的疑虑,即是我该什么时候应该停止驾驶呢?家人一直很担心我的驾驶技术会变差.我该如何处理?如果你还有良好的视觉、听觉、协调能力、力量和足够的反应时间,那么还是可以安全驾驶的.这些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而且年龄超过75岁的老司机较年轻司机每驾驶约1.5公里发生更多致命性的交通事故.

    作者:汪启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哈佛研究建议多吃全谷类以保持健康

    是否根据美国膳食指南推荐的剂量,每天摄入三份的全谷类食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奇博士称,大部分美国人每天只摄入一份全谷类食品.但是增加全谷类的摄入,如全麦粉或燕麦可能会降低早期死亡的风险,这是根据孙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发表于2016年6月13日《循环》杂志中.

    作者:李绍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什么是脂溢性角化病?

    有些人的背部和胸部会有糟糕的脂溢性角化病,这类皮肤病是怎么回事呢?脂溢性角化病是很常见的,并不是癌症.皮肤上增生的这些组织影响外观,惹人讨厌,还可引起出血.典型地,它们起初是黄色或黄褐色的小色斑,然后变成深褐色或黑色,生长成疣状表面.它们好发于面部、肩部、胸部和背部.

    作者:梁爱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家庭式监测

    根据新的研究显示,家庭睡眠监测是一种即使没有睡眠专家在旁监测,也是有效可靠的方法,用于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一种引起高血压和心脏疾病风险的常见睡眠障碍.

    作者:林雨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牙种植林的现实检查

    龋齿、牙龈问题和口腔损伤都会导致一只或更多牙齿的丢失.标准的解决方法通常包括可移除的假牙或修补好的龋齿.而现在一个更新的选择方式是牙种植体,也变得越来越流行了.哈佛大学牙科医学牙科康复部门主席杰曼·格鲁其博士称,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麦少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对皮肤癌的评估并不一定可靠

    如果使用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监测致死性皮肤癌黑素瘤可疑的痣,那么需要小心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这些应用程序的表现并不一定可靠.在线发表于2013年1月16日的《美国医学学会期刊—皮肤学》的研究发现,3/4的应用程序错误分类30%或更多的黑素瘤正如其不相关一样.

    作者:涂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高血压出现在医生诊室而非家里,该怎么办?

    编辑部医生:我经常测量血压已经有几年了,测量结果一直都没有升高.但是近几次在医生诊室所做的检查显示我的血压升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读者:翁女士翁女士:您好.在见医生或者护士的时候出现血压升高,通常称为白大衣综合征或白大衣高血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糖尿病患者不可滥补维生素

    传统观点:益补多种维生素一般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似乎与糖尿病治疗没有什么关系.但新研究证明,对于Ⅱ型糖尿病人来说,每天服用多种维生素以及补充微量元素可以降低受到感染的机会.美国医学专家通过对Ⅱ型糖尿病人分组治疗观察,结果显示,在服用多种维生素及补充矿物质的人中,43%的人患过感冒或其他感染,而对照组中发生上述情况的占73%.

    作者:常怡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你是否应参加试验研究?

    假如附近一家学术型医疗中心的医生给你寄来一封信函,告知你他的机构正在进行一项研究.信上说你可能适合参加试验高血压新药的临床研究.或者,他的机构在进行一项调查65岁及更大年纪者运动习惯的研究.你怀着一颗好奇之心,于是查看邮件,点击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按钮,并回了邮件.

    作者:西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天然良“药”有哪些?

    在众多果蔬中,有许多具有保健和祛病疗疾的功效,被誉为天然良“药”.冬瓜——天然减肥“药” 冬瓜能利尿、帮助消化、消水肿,不含脂肪,有“瘦身瓜”的美誉.尤其对水肿型肥胖减肥效果更明显.柠檬——天然感冒“药” 柠檬中富含维C.新鲜柠檬切薄片,放盐,冲一杯热咸的柠檬水,可以减轻各种感冒症状,尤其在感冒初期,可以不药而愈.

    作者:<大众卫生报>报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口服降糖药效果为何越来越差?——浅析口服降糖药失效的原因及对策

    临床病例刘老师双亲均因糖尿病并发症先后病逝,因此,他深知糖尿病的危害.自从两年前单位体检查出有2型糖尿病之后,刘老师思想高度重视,饮食、运动从不放松,严格按医嘱服药,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较满意.不过,近几个月,不知何故,血糖复查结果一次比一次高,加大药量效果还是不好.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