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培中;周凤桐;张鹏;李桂梅
郑泽霖教授,盖宝东、季德刚医师: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外伤、腹部手术,特别是胰腺手术后、胰腺肿瘤等病患损伤胰实质,胰管系统破裂,胰腺的外分泌液(胰液)从胰管漏出,Yeo认为漏出7 d以上即为胰瘘.胰瘘有胰内瘘和胰外瘘之分.
作者:郑泽霖;盖宝东;季德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十年来收治并施行显微手术的36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病例. 结果行镜下大部分肿瘤切除10例(包括6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和1例转移性肺癌),镜下全切肿块2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27例,症状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2例,加重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 结论应注意识别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对可疑病人尽早行MRI检查,避免漏诊、误诊.一旦影像学诊断成立,应尽早显微手术,即使有呼吸、大小便功能障碍也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应综合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茗初;熊光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效果及其必要性. 方法采用6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于伤后1~5 d内治疗不同类型的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34例,并进行术前术后临床比较. 结果34例固定效果均良好,按ASIA评分标准,术后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及时有效的减压、准确稳固的内固定能使颈椎、颈髓损伤病人主动、有效地恢复功能,内固定方式应根据骨折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佳方法.
作者:肖建德;李振宇;闫洪印;陆伟;余铮;龚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VATS)处理自发性气胸的疗效. 方法将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分为VATS组和剖胸组,按原发性和继发性进行术中术后各种参数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剖胸组相比,VATS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VATS组和剖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和20.9%(P<0.05),近期漏气率分别为5.6%和7%(P>0.05),远期复发率分别为2.8%和2.3%(P>0.05). 结论与剖胸术比较,VATS更易被病人接受,总的疗效较优,应作为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正;林少霖;李标;杨超;丘平;许力壮;乔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部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由于胃癌根治时将大小网膜组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结缔组织清扫干净,且患者常较消瘦,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时,常常发现术区无任何可利用组织用来包绕T管,致使部分患者长期带管,拔除T管后仍可能出现胆漏.笔者利用脐静脉包绕T管预防胆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海;李浩;冯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术中解剖定位法确认置入器械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并通过术后摄片判断解剖定位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的准确性.本组31例,共置钉124枚,位置优102枚,良14枚,优良率93.6%,无一例错置.术中解剖辨认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方法简便易行,定位准确.
作者:马梦昆;杨震龙;李伟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采用套叠外翻切除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其中Dukes A期9例,B期11例,C期4例.肿瘤距齿状线2.0~3.0 cm 10例,3.1~5.0 cm 14例.肠吻合过程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3~6个月排便控制良好.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52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该术式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院采用,能完成盆腔内手法缝合或双吻合器技术难以完成的低位直肠吻合.
作者:刘沅丰;刘宏方;谭达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新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方法随机选择直肠癌行Miles 手术患者132例, 分为两组: A组67例采用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 B组65例行常规夹闭结肠远端的腹壁造口, 比较两种方法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并发症如严重腹胀、 主切口及造口感染、造口狭窄, A组分别发生10、 7、 4例, 与B组的24、 15、 20例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外置肠管血运不良A、B组分别为5例和6例(P>0.05).结论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兼备腹膜外隧道法及结肠内插管端式造口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手术简单易行,是一种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培锡;王营;樊军伟;潘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实用性. 方法40例行腹腔镜疝内环扎术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20例)和非插管组(B组20例),连续监测HR、SBP、DBP、SPO2,分时段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结果两组气腹时HR均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放气后逐渐恢复至气腹前水平.B组气腹后10 min,PaCO2、HCO3-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A组气腹后10 min,PaO2明显高于麻醉前及B组(P<0.05). 结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手术中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但手术时间如大于1 h仍以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作者:唐顺山;唐小林;郑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三孔法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 方法对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采用三孔法腹腔镜脾切除术. 结果本组7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6例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血,再次行剖腹探查止血.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某些病例是可行的,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鲍世韵;余小舫;郑锦锋;刘嘉林;李明岳;张卓;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采用锁骨下管状皮瓣,食指近节背侧皮瓣联合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总结如下.
作者:扈应轩;杨建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2例.经6~48个月的随访,达到解剖复位30例,功能复位2例,脊柱畸形矫正满意,无矫正角丢失.不全瘫痪者1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性瘫痪者8例仅2例有部分感觉功能恢复.AF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恢复椎管容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光明;徐志刚;周连生;蒋济峰;袁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手术方法. 方法应用微型腹腔镜镜下缝合内环口治疗小儿斜疝30例,年龄2~11岁. 结果手术时间10~20 min,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无复发. 结论本法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斜疝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兵;卿伯华;周长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季德刚医师、郑泽霖教授:随着胰腺外科的迅速发展,胰腺手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胰外瘘也随之增多,因此胰腺手术后胰外瘘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胰腺外科医生的重视.胰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多能自愈,仅有8%~10%的胰瘘长期不愈,需手术治疗[1].
作者:季德刚;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12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行Ⅰ期吻合,手术方法按无瘤术原则切除病变后行端端吻合.本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良好营养状态,肠切除后吻合端无明显水肿,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行Ⅰ期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绍军;张升瑞;赵日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组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保留幽门5例、空肠造瘘4例);慢性胰腺炎左半胰切除、近侧胰端空肠Y形吻合1例,均行胰管空肠吻合并安置支撑管,胆肠吻合处胆管内置T形管引流.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用曾宪九方式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空肠半周横切口)吻合以防逆流.空肠造瘘供术后营养.围手术期处理注意胃肠及静脉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抑制酶分泌及通畅引流等,未用生长抑素.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未出现胰外瘘.胰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是预防胰外瘘的关键.胆管外引流、空肠营养造瘘以及保留幽门的抗反流等协同治疗有助于预防胰外瘘,生长抑素并非必需.
作者:杨一邨;杨森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应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跟溃疡创面10例,其中烧伤瘢痕溃疡7例,皮肤撕脱伤瘢痕溃疡2例,瘢痕癌1例.10例皮瓣全部存活,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证明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足跟溃疡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刘英;黄晓元;杨兴华;钟克勤;雷少溶;张丕红;谢庭鸿;肖目张;龙剑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蔡秀军教授、陈继达医师:胰瘘是指胰管和其他部位的不正常通道.胰液流向腹腔内其他器官及间隙叫内瘘,与体表相通叫外瘘.胰腺手术引起的大多为外瘘.多数文献报道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8%~25%,多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浙江大学彭淑牖教授发明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既方便又安全,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很好方法.胰腺术后胰外瘘形成可经三种途径:术中引流管的放置、从切口穿透和术后积液的经皮引流.胰外瘘可根据其流量分为高流量(>200 ml/d)和低流量(<200 ml/d)两种,高流量的胰瘘较难处理,因为往往伴有胰管异常,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胰瘘传统治疗包括有效的引流、抑制胰酶外分泌、营养支持和感染的控制.有效引流和药物治疗能使80%左右的胰瘘愈合,如果无效则必须手术治疗.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如螺旋CT和ERCP等能提供精确的胰腺形态和胰管解剖,从而能获得导致胰瘘不愈的解剖学原因,并且能通过内镜下放置胰管支架解除胰管梗阻.
作者:蔡秀军;陈继达;石景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16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术前6例误诊为直肠肿瘤,误诊率为37.5%.7例未孕患者中确诊为不孕者4例(占57.14%).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局部病灶切除,10例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4例不孕患者术后2例妊娠,妊娠率为50%.随访0.5~7年,全组病例肠道病变无复发.腹腔镜能有效提高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 行手术切除肠道病灶, 术后结合激素治疗能避免肠道病变复发, 并可提高妊娠率.
作者:麦庆云;周灿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蔡秀军教授、梁霄医师: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不多见却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全身和局部病理改变.病程长,病人痛苦大,经济负担重,治疗棘手,预后较差.导致肠瘘的因素较多,究其原因,80%以上都是医源性的,而且其中一些肠瘘的发生经过努力本是可以避免的.因而了解医源性肠瘘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秀军;梁霄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