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林少霖;李标;杨超;丘平;许力壮;乔坤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十年来收治并施行显微手术的36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病例. 结果行镜下大部分肿瘤切除10例(包括6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和1例转移性肺癌),镜下全切肿块2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27例,症状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2例,加重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 结论应注意识别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对可疑病人尽早行MRI检查,避免漏诊、误诊.一旦影像学诊断成立,应尽早显微手术,即使有呼吸、大小便功能障碍也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应综合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茗初;熊光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术中解剖定位法确认置入器械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并通过术后摄片判断解剖定位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的准确性.本组31例,共置钉124枚,位置优102枚,良14枚,优良率93.6%,无一例错置.术中解剖辨认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方法简便易行,定位准确.
作者:马梦昆;杨震龙;李伟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组壶腹癌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保留幽门5例、空肠造瘘4例);慢性胰腺炎左半胰切除、近侧胰端空肠Y形吻合1例,均行胰管空肠吻合并安置支撑管,胆肠吻合处胆管内置T形管引流.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用曾宪九方式行十二指肠空肠端侧(空肠半周横切口)吻合以防逆流.空肠造瘘供术后营养.围手术期处理注意胃肠及静脉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抑制酶分泌及通畅引流等,未用生长抑素.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未出现胰外瘘.胰切除术中胰管空肠吻合是预防胰外瘘的关键.胆管外引流、空肠营养造瘘以及保留幽门的抗反流等协同治疗有助于预防胰外瘘,生长抑素并非必需.
作者:杨一邨;杨森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部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由于胃癌根治时将大小网膜组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结缔组织清扫干净,且患者常较消瘦,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时,常常发现术区无任何可利用组织用来包绕T管,致使部分患者长期带管,拔除T管后仍可能出现胆漏.笔者利用脐静脉包绕T管预防胆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海;李浩;冯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治疗肛瘘方法很多,仅手术方式就多达十几种.作者自1997年至2001年采用一期缝合法治疗68例低位肛瘘,愈合快、疗程短、痛苦少,疤痕小,总结如下.
作者:钱学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组8例浸润性膀胱癌采用逆行法行全膀胱切除后作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6例用改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2例用改良回肠原位新膀胱做下尿路重建.输尿管吻合用改良Le Duc和粘膜下隧道法.手术时间240~36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200 ml,输血5例,输血量200~400 ml.术后平均住院18(8~20)d.平均随访14(3~24)个月.全部病人自主排尿,6例昼夜完全控尿,2例白天完全控尿,夜间偶有失禁.肾功能正常8例,电解质正常7例.改良肠道原位膀胱功能良好,是膀胱全切后尿路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熊永红;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石景森教授:外伤性肝破裂手术后胆漏的发生与肝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与术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和判断损伤程度、清创方法、结扎破裂胆管和建立通畅胆汁引流的通道关系更大.如果术中未能在直视下结扎破裂胆管或肝中央粉碎性破裂未能清除全部失活肝组织,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要避免肝外伤手术中遗漏肝内胆管的损伤,除了提高对肝外伤并胆管损伤的认识和警惕性外,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作者:石景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VATS)处理自发性气胸的疗效. 方法将手术治疗的自发性气胸分为VATS组和剖胸组,按原发性和继发性进行术中术后各种参数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与剖胸组相比,VATS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VATS组和剖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和20.9%(P<0.05),近期漏气率分别为5.6%和7%(P>0.05),远期复发率分别为2.8%和2.3%(P>0.05). 结论与剖胸术比较,VATS更易被病人接受,总的疗效较优,应作为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正;林少霖;李标;杨超;丘平;许力壮;乔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采用锁骨下管状皮瓣,食指近节背侧皮瓣联合修复拇指脱套伤5例,总结如下.
作者:扈应轩;杨建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新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方法随机选择直肠癌行Miles 手术患者132例, 分为两组: A组67例采用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 B组65例行常规夹闭结肠远端的腹壁造口, 比较两种方法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并发症如严重腹胀、 主切口及造口感染、造口狭窄, A组分别发生10、 7、 4例, 与B组的24、 15、 20例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外置肠管血运不良A、B组分别为5例和6例(P>0.05).结论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兼备腹膜外隧道法及结肠内插管端式造口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手术简单易行,是一种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培锡;王营;樊军伟;潘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病历资料病例1,女,34岁,入院12 d前因行盆腔手术损伤小肠引起肠瘘,转来我院.查体见患者中度消瘦,轻度脱水,轻度贫血,腹部略呈舟状,左下腹可见一纵形切口,长约10 cm,大部裂开,伤口中部可见小肠瘘口,系膜侧少许相连.
作者:张一亥;张龙;张甦源;曹红;许曙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蔡秀军教授、陈继达医师:胰瘘是指胰管和其他部位的不正常通道.胰液流向腹腔内其他器官及间隙叫内瘘,与体表相通叫外瘘.胰腺手术引起的大多为外瘘.多数文献报道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8%~25%,多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浙江大学彭淑牖教授发明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既方便又安全,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很好方法.胰腺术后胰外瘘形成可经三种途径:术中引流管的放置、从切口穿透和术后积液的经皮引流.胰外瘘可根据其流量分为高流量(>200 ml/d)和低流量(<200 ml/d)两种,高流量的胰瘘较难处理,因为往往伴有胰管异常,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胰瘘传统治疗包括有效的引流、抑制胰酶外分泌、营养支持和感染的控制.有效引流和药物治疗能使80%左右的胰瘘愈合,如果无效则必须手术治疗.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如螺旋CT和ERCP等能提供精确的胰腺形态和胰管解剖,从而能获得导致胰瘘不愈的解剖学原因,并且能通过内镜下放置胰管支架解除胰管梗阻.
作者:蔡秀军;陈继达;石景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深度烧伤后肉芽创面的功能部位寻求良好的覆盖材料. 方法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移植于烧伤肉芽创面,在有效抗感染治疗下促使功能部位创面愈合,有效地挽救关节的功能. 结果治疗18例18个功能部位,随访6个月,17例17处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应用复合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的肉芽创面能有效地保护关节功能,减少疤痕形成.
作者:张立明;蒙诚跃;王润秀;梁自乾;刘达恩;林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中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原则已趋于明确,但对于胆源性SAP、某些非胆源性SAP(多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及SAP保守治疗后期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可能仍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现就有关手术治疗中手术指征及其术式选择综述如下.
作者:余枭;李永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2例.经6~48个月的随访,达到解剖复位30例,功能复位2例,脊柱畸形矫正满意,无矫正角丢失.不全瘫痪者1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性瘫痪者8例仅2例有部分感觉功能恢复.AF系统手术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恢复椎管容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朱光明;徐志刚;周连生;蒋济峰;袁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将具有相同易感因素的199例剖宫产病人随机分为冲洗组110例,对照组89例.冲洗组术中用灭滴灵冲洗宫腔、盆腔及腹壁切口.冲洗组的术后病率和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9.1%、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4%和16.9%.剖宫产术中应用灭滴灵冲洗可明显降低术后病率及宫腔内感染,有利于切口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长业;刘锦秋;索春;姜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炎病例的疗效及意义. 方法施行胆囊切除术的2 754例中,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43例,包括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8例,Mirizzi综合征Ⅰ型2例. 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3例胆漏自行愈合,无需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至14年,1例胆管残留结石,经EST治愈,1例有残余胆囊并发结石者再次手术治愈.其他患者无明显异常. 结论对难处理的胆囊病例,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是一种简易安全的方法,能够消除由于炎性水肿或广泛纤维化导致的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带来的手术危险.与传统的胆囊造口术相比,该法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张鹏;李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采用套叠外翻切除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其中Dukes A期9例,B期11例,C期4例.肿瘤距齿状线2.0~3.0 cm 10例,3.1~5.0 cm 14例.肠吻合过程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3~6个月排便控制良好.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52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该术式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院采用,能完成盆腔内手法缝合或双吻合器技术难以完成的低位直肠吻合.
作者:刘沅丰;刘宏方;谭达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1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床积液及脓肿形成情况,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8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4例,开腹手术引流2例,均痊愈出院.仔细操作、彻底止血、置管引流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联合应用抗生素,结合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对严重病例开腹手术引流是合理选择.
作者:张挺;施巍巍;施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手术方法. 方法应用微型腹腔镜镜下缝合内环口治疗小儿斜疝30例,年龄2~11岁. 结果手术时间10~20 min,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无复发. 结论本法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斜疝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兵;卿伯华;周长虹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