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挺;施巍巍;施超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十年来收治并施行显微手术的36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病例. 结果行镜下大部分肿瘤切除10例(包括6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和1例转移性肺癌),镜下全切肿块2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27例,症状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2例,加重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 结论应注意识别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对可疑病人尽早行MRI检查,避免漏诊、误诊.一旦影像学诊断成立,应尽早显微手术,即使有呼吸、大小便功能障碍也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应综合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操作,重视微创原则,保护重要组织,维持或重建脊柱稳定,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茗初;熊光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22例PHPT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 19例在确诊前均有病程不等的误诊误治过程.2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诊断甲状旁腺瘤16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甲状旁腺癌3例.除1例术后并发多发性肋骨骨折致呼吸衰竭死亡外,20例术后恢复良好,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状完全得到控制. 结论需普及对PHPT的诊断技术,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一旦确诊并伴有临床征象者,均需行手术治疗.
作者:王先明;郭良峰;倪勇;李允山;周恩湘;房献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采用套叠外翻切除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其中Dukes A期9例,B期11例,C期4例.肿瘤距齿状线2.0~3.0 cm 10例,3.1~5.0 cm 14例.肠吻合过程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3~6个月排便控制良好.所有病人均获随访,平均52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局部复发2例.该术式方法简单,适合基层医院采用,能完成盆腔内手法缝合或双吻合器技术难以完成的低位直肠吻合.
作者:刘沅丰;刘宏方;谭达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胸腰段不稳定骨折122例临床资料,3例复位不良,119例术后2周内X线片复查均复位.随访1~5年,矫正角度无丢失.R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作者:田长庆;肖建德;陈扬;王大平;张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本组8例浸润性膀胱癌采用逆行法行全膀胱切除后作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6例用改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2例用改良回肠原位新膀胱做下尿路重建.输尿管吻合用改良Le Duc和粘膜下隧道法.手术时间240~360 min.术中出血量300~1 200 ml,输血5例,输血量200~400 ml.术后平均住院18(8~20)d.平均随访14(3~24)个月.全部病人自主排尿,6例昼夜完全控尿,2例白天完全控尿,夜间偶有失禁.肾功能正常8例,电解质正常7例.改良肠道原位膀胱功能良好,是膀胱全切后尿路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周芳坚;秦自科;熊永红;李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31岁.于入院一周前无诱因出现右腘窝疼痛,可忍受,入院当天疼痛加重,并觉小腿及足部麻木、发凉,2 h后因疼痛加剧,急诊入院.体检:一般状况良好,右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冰冷,足部皮肤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末梢无血运.腘窝中部稍隆起,触及深部有一硬结,如拇指尖大小,触压痛明显,基底界限欠清,向左右侧方可稍许活动,但不能上下活动.考虑腘窝纤维瘤合并腘动脉栓塞,立即行手术探查.
作者:齐景会;冯学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新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方法随机选择直肠癌行Miles 手术患者132例, 分为两组: A组67例采用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 B组65例行常规夹闭结肠远端的腹壁造口, 比较两种方法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并发症如严重腹胀、 主切口及造口感染、造口狭窄, A组分别发生10、 7、 4例, 与B组的24、 15、 20例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外置肠管血运不良A、B组分别为5例和6例(P>0.05).结论经腹膜外结肠插管端式造口术兼备腹膜外隧道法及结肠内插管端式造口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手术简单易行,是一种永久性结肠造口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培锡;王营;樊军伟;潘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12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行Ⅰ期吻合,手术方法按无瘤术原则切除病变后行端端吻合.本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良好营养状态,肠切除后吻合端无明显水肿,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行Ⅰ期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绍军;张升瑞;赵日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季德刚医师、郑泽霖教授:随着胰腺外科的迅速发展,胰腺手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胰外瘘也随之增多,因此胰腺手术后胰外瘘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胰腺外科医生的重视.胰外瘘经非手术治疗多能自愈,仅有8%~10%的胰瘘长期不愈,需手术治疗[1].
作者:季德刚;郑泽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小切口开放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5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为8(4~20)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无钉折弯、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治疗股骨干骨折固定牢固、损伤小,骨折愈合快,感染率低.
作者:王建龙;徐恒旭;黄强民;张雄文;陆景华;莫炳宏;赵辉;杨聪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中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原则已趋于明确,但对于胆源性SAP、某些非胆源性SAP(多为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及SAP保守治疗后期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可能仍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现就有关手术治疗中手术指征及其术式选择综述如下.
作者:余枭;李永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1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床积液及脓肿形成情况,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8例,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4例,开腹手术引流2例,均痊愈出院.仔细操作、彻底止血、置管引流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联合应用抗生素,结合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对严重病例开腹手术引流是合理选择.
作者:张挺;施巍巍;施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总结踝关节镜检查与镜下手术治疗的结果及经验体会,对38例44个关节的踝关节疾病患者施行踝关节镜检查与镜下手术.术后关节功能:优,31个踝(70.4%);良,7个踝(15.9%);一般,5个踝(11.4%);差,1个踝(2.3%).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踝关节镜手术的适应证广, 经关节镜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滕学仁;丁利琼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炎病例的疗效及意义. 方法施行胆囊切除术的2 754例中,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43例,包括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2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18例,Mirizzi综合征Ⅰ型2例. 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3例胆漏自行愈合,无需特殊处理.随访3个月至14年,1例胆管残留结石,经EST治愈,1例有残余胆囊并发结石者再次手术治愈.其他患者无明显异常. 结论对难处理的胆囊病例,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术,是一种简易安全的方法,能够消除由于炎性水肿或广泛纤维化导致的胆囊三角解剖不清带来的手术危险.与传统的胆囊造口术相比,该法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尚培中;周凤桐;张鹏;李桂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治疗肛瘘方法很多,仅手术方式就多达十几种.作者自1997年至2001年采用一期缝合法治疗68例低位肛瘘,愈合快、疗程短、痛苦少,疤痕小,总结如下.
作者:钱学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采用术中解剖定位法确认置入器械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并通过术后摄片判断解剖定位的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的准确性.本组31例,共置钉124枚,位置优102枚,良14枚,优良率93.6%,无一例错置.术中解剖辨认椎体节段及其椎弓根进钉点方法简便易行,定位准确.
作者:马梦昆;杨震龙;李伟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部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胆总管结石,由于胃癌根治时将大小网膜组织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结缔组织清扫干净,且患者常较消瘦,在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时,常常发现术区无任何可利用组织用来包绕T管,致使部分患者长期带管,拔除T管后仍可能出现胆漏.笔者利用脐静脉包绕T管预防胆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海;李浩;冯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回顾性分析16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术前6例误诊为直肠肿瘤,误诊率为37.5%.7例未孕患者中确诊为不孕者4例(占57.14%).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局部病灶切除,10例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4例不孕患者术后2例妊娠,妊娠率为50%.随访0.5~7年,全组病例肠道病变无复发.腹腔镜能有效提高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 行手术切除肠道病灶, 术后结合激素治疗能避免肠道病变复发, 并可提高妊娠率.
作者:麦庆云;周灿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为深度烧伤后肉芽创面的功能部位寻求良好的覆盖材料. 方法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薄皮片移植于烧伤肉芽创面,在有效抗感染治疗下促使功能部位创面愈合,有效地挽救关节的功能. 结果治疗18例18个功能部位,随访6个月,17例17处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应用复合皮移植修复功能部位的肉芽创面能有效地保护关节功能,减少疤痕形成.
作者:张立明;蒙诚跃;王润秀;梁自乾;刘达恩;林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实用性. 方法40例行腹腔镜疝内环扎术患儿,随机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20例)和非插管组(B组20例),连续监测HR、SBP、DBP、SPO2,分时段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结果两组气腹时HR均增快,但无统计学意义,放气后逐渐恢复至气腹前水平.B组气腹后10 min,PaCO2、HCO3-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A组气腹后10 min,PaO2明显高于麻醉前及B组(P<0.05). 结论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内环扎手术中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但手术时间如大于1 h仍以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为宜.
作者:唐顺山;唐小林;郑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