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比MRI(3.0T)、螺旋CT(16层)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的诊断价值

王兴林;陈华平;张福洲;李兵;杨汉丰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T分期, MRI(3.0T), 螺旋CT(16层),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中,应用MRI(3.0T)、螺旋C T(16层)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10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手术实施前均对患者实施MRI(3.0T)、螺旋CT(16层)检查;完成检查后对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对全部患者进行实验室病理学分析,统计MRI和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螺旋CT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者的病灶情况,终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72.0%,M R I诊断准确率为79.0%,M R I的准确率略高,但组间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结论:M R I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略高于螺旋CT,因此临床可酌情选择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妇女健康体检中乳腺超声的应用与意义评析

    目的:评析乳腺超声应用于妇女健康体检中的意义,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30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乳腺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对乳腺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3000名女性乳腺超声检出乳腺疾病950例,检出率为33.33%,病理学证实乳腺疾病1070例,检出率为35.67%,统计学分析后,两种检查方法乳腺疾病总检出率和疾病类型检出情况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超声应用于妇女健康体检中,可为临床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任维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MRI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诊断中采用M R 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孕妇,所有孕妇进临床正式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采用随机选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为超声诊断方案产妇,观察组产妇为MRI诊断方案产妇,比较两组产妇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诊断准确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产妇诊断准确率为90.0%,对照组产妇诊断准确率为50.0%,观察组产妇较为优异(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诊断中采用M R I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果,相对于超声诊断而言优势显著.

    作者:高克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一时期接受身体检查的妇女4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确诊准确率.结果:研究组中有38例患者确证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确诊率是95.00%;研究组的P S V、E D V指标较参照组的高,P<0.05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检者的血流信号弱、血流信号间质粗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多普勒超声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正确率高,具有较高水平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焦莹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后应用的现状

    该文综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对拟手术血管的评价、选择及定位,术后对内瘘流量、流速的测量及各种并发症的检查,综合评价内瘘功能,对不利内瘘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对策,以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作者:桂冬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全面分析与探究腹部创伤患者的C T诊断情况及临床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腹部创伤患者160例,运用掷骰子方式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实践组,各80例.参照组实施腹部B超扫描来进行诊断,而实践组则采取CT扫描方式来予以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疗效佳,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实践组80例患者中,78例和C T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97.5%;而参照组80例患者中,58例和腹部B超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72.5%.两组患者在诊断结果上,数据差异明显,由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 T诊断应用到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之中,其创伤诊断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能改善腹部创伤患者的基本病情,便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向洪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1.5T磁共振DWI和SWI序列检查在脑梗死伴急性脑微出血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研究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于脑出血以及脑梗死诊断中临床上的价值.借助鑫高益1.5T磁共振成像体系,首先病患展开轴位T1W I、T2W I常规序列扫描实施颅脑部检测,而后进行DWI(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以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检查.检测病患病灶周边以及中心SWI以及DWI不同的特征,且检测病灶中心区和周边,展开A D C以及P V检测.急性脑梗死以及脑出血病患的T2W I以及T1W I信号没有显著差别,而SWI序列以及DWI序列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陈祖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诊断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CT诊断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方法:采用医学研究对比法,对我市2016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肺结核高危人群筛查共369例,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随机应用D R组和C T组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两组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人数和比例.结果:临床病理学结果显示,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人数156例,C T三维重建组筛查出患者151例,占96.79%,其中结节人数137例,占90.72%,包块型人数14例,占9.27%;传统DR胸片筛查出患者124例,占79.49%,其中结节人数114例,占91.94%,包块型数10例,占8.06%.C T表现为粟粒性病变缺乏临床症状、肺炎实变型、磨玻璃密度阴影、气管支气管结核、结节或肿块、纵隔淋巴结结核等表现为主.结论:CT诊断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确切,能较为完善的鉴别出结节或包块型不典型肺结核的具体人数,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并对病灶内部供血状况、病灶周围组织供血状况的检查结果明确,其影像表现的典型特征,对临床诊疗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作者:谢翠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胰腺癌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螺旋CT诊断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和超声诊断,将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设为CT组,超声诊断诊断结果设为超声组,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通过手术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检查肿瘤分期准确率、手术可切除性情况评估情况.结果:CT组检查结果肿瘤分期准确率要远高于超声组(P<0.05);CT组检查结果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要高于超声组(P<0.05).结论:胰腺癌的螺旋C T诊断价值较高,肿瘤分期准确率较高,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能有效判断手术可切除性,为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何刚;朱洪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心脏彩超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54例在我院就诊检查的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患者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观察其检查诊断效果.结果: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房内径、左室末径、主动脉内径、右房内径以及左室内径等各项检出率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较,无差异(P>0.05).但心脏彩超其整体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较冠状动脉造影低,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给予心脏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图像可以清晰的反映疾病进展变化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等临床优点,易被临床患者接受.

    作者:徐家慧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健康孕妇左心功能的评价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aionsl echocardiography,RT-3DE)研究健康孕妇左心功能.方法:将82例孕妇按孕周不同分为早孕、中孕、晚孕三组,以正常未孕孕龄妇女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房大容积(maximal left atrial volume,LAVmax)、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心率(heart rate,HR),结果中晚孕组LAVmax、LVED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差异显著(P<0.01),而LVESV、HR仅晚孕组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于孕中、晚期略有升高,但较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3DE可准确评估健康孕妇左心功能.

    作者:雷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和心电图对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在我院随机抽取9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彩超和心电图检查,计算两种方法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结果:心脏彩超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为78.89%,心电图的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出率为56.67%,心脏彩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运用彩超技术对高血压心脏病诊断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并且可以尽早确诊,临床价值更高.

    作者:张琛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ECT全身骨显像对早期诊断骨转移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肿瘤在发展成恶性后,转移到全身的各处,是很容易的,与其他的相比,骨骼提供血液很丰富,因此易发生转移的是骨骼,且是在早期转移.有一些癌症很容易血行转移到骨骼(继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中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与肺癌,是在众多患者中常见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据统计几乎是原发骨肿瘤的35~4O倍.骨转移瘤不仅仅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疼痛,甚至还会减低病人的生存质量,以一定的手段治疗骨转移,就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具有很大临床意义.而没有痛苦,灵敏度高是ECT全身骨显像的一种显见的优点,它属于功能性显像,低费用,对骨肿瘤及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较之其它影像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前3~6个月[1].

    作者:董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分析X线检查桡骨茎突疲劳骨折的具体征象

    目的:总结分析桡骨茎突疲劳骨折采用X线检查的具体征象.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22例桡骨茎突疲劳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影像资料表现.结果:X线检查桡骨茎突疲劳骨折后征象主要有:骨折多为不完全骨折,局部软组织肿胀,存在不明显的骨膜增生,骨折部位以桡骨下端关节面上部2~3c m区域为主.结论:在桡骨茎突疲劳骨折诊断过程中,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相关疾病史以及X线征象可作出诊断,便于尽早对患者进行规范治疗.

    作者:张礼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分析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析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将本院2017年7—2017年10月在院治疗的20例乙型脑炎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C T、M R I)、血常规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结果:20例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升高9例(45%),单核细胞升高11例(55%),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60%),嗜酸粒细胞降低15例(75%);12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出现混合细胞反应8例(66.7%),出现淋巴细胞反应3例(25%);20例患者中行颅脑C T检查(7例),行颅脑M R I检查(13例),影像学改变除常见的累及丘脑8例(61.5%)外,常合并有基底节、中脑、海马和其它脑叶的损害3例(23.1%),2例(15.4%)患者未见异常.结论: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特点能够通过血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准确鉴别,值得推广.

    作者:付亚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应用于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C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C T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C 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相关特点,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C T在诊断恶性淋巴瘤上其特异性为45.45%,敏感性为62.50%;51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 T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者41例,占80.39%;肿大的淋巴结的特点为,呈普遍均匀强化的有31例、占60.78%,普遍均匀强化伴小灶性坏死有17例、占37.25%,淋巴结肿大呈融合状9例、占17.65%;淋巴结肿大但不融合者43例、占84.31%.结论:C T在常规的恶性淋巴瘤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价格合适,应用较为普遍,适合临床更好的推广.

    作者:郭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 T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f G G O者临床资料,现按照患者终疾病性质,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以及对照组25例,开展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中,以斑片样为主要轮廓类型、病灶边缘全部模糊,对照组直径多集中在1.0~2.9cm之间,胸膜无明显改变者较多,其次为胸膜增厚,无胸膜凹陷者.而观察组为源性和分叶型,病灶边缘以光整为多,其次为毛刺样和毛糙样,观察组病灶直径多集中在3.0c m以上,以胸膜凹陷为主要改变,其次为胸膜增厚,对照组一般为I型密度,观察组为II型密度,III型其次.观察组存在支气管充气征,经比较分析证实,P<0.05.经相关性分析证实,fGGO多层螺旋CT征象和病灶性质为正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中,准确度较高,有助于判定结节性质,提升诊断精准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秀平;耿园园;冯长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癌的应用及临床病例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经以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6年1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观察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发现,32例患者探及到患者宫颈内部呈现出不均匀质的低回声肿块,部分患者伴有宫腔积液现象,宫体回声不均匀.14例患者呈现出宫颈肥大与内部回声不均匀现象、黏膜偏移与中断、消失等.宫颈可见强回声光斑的患者有6例,超声检查出现异常的患者有8例.结论:宫颈癌疾病患者采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能够有效提高宫颈癌疾病的诊断准确度,有利于临床医生对宫颈癌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万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超声影像特征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判别分析

    目的:探究超声影像特征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141例乳腺肿块患者展开本次研究;对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的特征、形态回声等情况,并分析超声检查的结果和患者肿块的良恶性.结果:本次入选的141例患者共计检出40例恶性肿块、100例良性肿块,1例漏诊,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9.29%.超声可见患者钙化、血流、肿块回声、形态等情况.结论:超声影像特征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9.29%,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心脏B超技术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形态变化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心脏B超技术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形态变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抽选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心电图组)和观察组(B超组).对比分析两种技术分别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形态变化的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中检出10例左房增大、8例左室增大、5例左房增大、2例主动脉扩大,其符合率分别为76.92%、53.33%、62.50%、50.00%;对照组中检出5例左房增大、4例左室增大、1例左房增大、0例主动脉扩大,其符合率分别为45.45%、23.53%、16.67%、0.00%;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左室对称性肥厚、非对称性肥厚的检出率分别为20.00%、37.50%;对照组中左室对称性肥厚、非对称性肥厚的检出率分别为7.50%、10.00%;观察组的左室肥厚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采用心脏B超技术的诊断效果明显比心电图检查更佳,该技术更为清楚地检查出患者的心脏形态变化,诊断率较高,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陆芳;冼素娟;熊春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细化管理跟踪到位有效提升基层医院处方质量

    医师处方是门诊医疗活动中重要的医疗文书,是医师与药师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唯一纽带,是医生开给病人用药的凭据,具有重要的法律依据.同时处方在一定程度上映像出基层医院用药水平、医疗质量兼具有法律效力.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探析门诊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性,将我们基层医院一月来门诊西药处方进行分析研究,细化管理跟踪到位,的确能有效提升基层医院处方质量.

    作者:余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