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

孙丽丽;唐文雄;刘蕾;刘尊敬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 脑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情况的认识,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方法 报道我院2014年收治的2例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病例,均完善头颅MRI、HR-MRI、DSA、颈动脉超声、TCD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该2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突聋合并头晕,DSA均发现基底动脉近段狭窄.病例1头颅MRI示双侧桥脑及左侧小脑新发梗死灶,予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后续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听力好转.病例2头颅MRI示右侧桥脑新发梗死灶,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遗留听力下降.结论 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并不罕见,突聋患者应尽快完善脑血管检查,突聋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时需要高度警惕脑梗死:伴随头晕症状、合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抗栓药物的颅内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策略研究进展

    长期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合并颅内出血时,面临着更高的血肿扩大、手术止血困难和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及时正确的纠正抗栓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是治疗的关键环节.抗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不同的抗栓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改变不同,相应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策略也不同.本文针对不同种类的抗栓药物,对其引起的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应的纠正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李朝晖;黄哲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语言学的量表诊断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是一种早期以语言功能损害为突出特点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综合征,新共识对其语言学检测任务及评估内容做了阐述,但没有规定统一的语言学评定量表,本文就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语言学量表检测进行综述.

    作者:赵伟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抗失巢凋亡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生存的影响

    目的 抗失巢凋亡与肿瘤侵袭扩散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揭示抗失巢凋亡对U87胶质瘤细胞增殖、生存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对了解脑胶质瘤转移有一定意义.方法 本研究构建了稳定表达EGFP(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并利用EGPF表达监控悬浮培养条件下细胞聚集情况.通过CCK-8细胞增殖检测、平板克隆形成检测、流式细胞周期检验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抗失巢凋亡对U87细胞的增殖、生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 抗失巢凋亡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加,单克隆形成能力增强,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减少,而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并且抗失巢凋亡U87细胞中OCT4、SOX1、CCND等基因表达上调(P<0.05).结论 失巢凋亡的胶质瘤细胞对生存环境依赖性较弱,具有更强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

    作者:高力扬;杨帆;李锦宏;龙霄翱;陈兵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医疗大数据时代的脑胶质瘤研究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对脑胶质瘤的产生和发展机制进行分子水平观测成为可能.运用大规模数据分析技术对胶质瘤及其亚型进行预测和诊断,构建基因关系调控网络,意义深远.大数据时代下的胶质瘤研究有其不同于传统科研模式的鲜明特点,本文将介绍高通量组学大数据技术为胶质瘤研究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阐述现阶段的大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如何引领胶质瘤科研观念转变、推动胶质瘤分子靶点挖掘、指导胶质瘤精准医疗.

    作者:王非一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病情与心理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评估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探讨病情与心理状态相关性.方法 对2013年至2015年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肌张力障碍专科治疗门诊的12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性.结果 女性患者中平均SAS标准分、平均SDS标准分均大于男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4%的女性患者存在焦虑症状,15.4%的女性患者存在抑郁症状,两者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及以上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病程10年以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强度为重度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痉挛强度为轻中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程度为重度的患者平均SAS/SDS标准分高于痉挛程度为轻中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面肌痉挛患者的病程长短、痉挛强度以及痉挛程度为面肌痉挛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性别无关,与病程长短、痉挛强度、痉挛程度呈现一定正相关性.

    作者:朱浩然;张宁;李馨歆;陆玉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10例临床分析

    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手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关于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报道少见.现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例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7 ~59岁(平均37.9岁).患者因头痛或头晕入院4例,因面部麻木或面瘫入院6例.其中右小脑脚病变6例,左小脑脚病变4例.

    作者:张文君;南俊祥;段鹏飞;刘志强;吴红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与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及VIP数据库,检索时限自1990年5月至2016年5月,收集关于LPS与VPS比较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3篇文献,共计13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手术疗效方面,LPS组与VPS组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手术有效率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LPS手术一次成功率高于VPS;在并发症方面,LPS的术后出血并发症、感染性并发症、分流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癫痫的发生率更低,两种术式术后出现分流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LPS与V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相当,但LPS一次手术成功率更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整体而言,LPS优于VPS.

    作者:解虎涛;程宏伟;李长元;洪文明;单明;包明月;吴炳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评价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炎性反应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新的炎性标记物,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多项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文就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王钦鹏;苏丹丹;张燕菊;王国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软通道微创术对HICH总有效率及QOL评分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邯郸解放军第285医院进行诊治的98例HIC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为软通道组、硬通道组各49例,两组的其余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预后及生存质量(QOL).结果 软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硬膜下血肿发生率2.04%显著地低于硬通道组的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软通道组患者的愈显率(痊愈+显效)73.47%显著的高于硬通道组的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总有效率97.96%高于硬通道组的95.9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软通道组患者的BI指数、QOL评分均显著地高于同期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较硬通道手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赵国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灵活选择手术入路:一期全切多发性脑膜瘤1例的手术体会

    多发性脑膜瘤(Multiple meningiomas)早于1889年首次被描述,1938年Cushing等人对其作了明确定义:颅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相互不连接的脑膜瘤称为多发性脑膜瘤,排除合并神经纤维瘤病、手术后或放疗后复发以及弥漫性的脑膜瘤病者[1].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生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3%~8.9%[2].多发性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通常此类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多需分期手术,对患者影响较大.

    作者:李福斌;刘凯;李文森;杜建洋;韩飞;李毅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1年时血清VILIP-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分析MoCA分值与血清VIL1P-1水平、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1年时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1);BI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1).认知障碍组入院时及发病1年时血清VILIP-1水平高于认知正常组(P<0.01);NIH-SS评分高于认知正常组(P<0.01);BI评分低于认知正常组(P<0.01).入院时及发病1年时所有患者MoCA分值与血清VILIP-1水平呈负相关(r=-0.736,P=0.000;r=-0.450,P=0.000);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75,P=0.000;r=-0.377,P=0.001);与BI评分呈正相关(r=0.431,P=0.000;r =0.483,P=0.000).结论 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清VILIP-1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康复有重要相关性.

    作者:郭文娟;王宏;王茂松;嵇继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Rho激酶抑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作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的一个成员,是小GTP酶Rho的下游第一个效应器.ROCK接受来自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参与调控诸多重要的细胞活动.本文就ROCK的结构、分布、调控及生物学效应作简要介绍,并着重阐述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进展.

    作者:于芳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应用DTI评估钻孔引流和小骨窗两种术式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情况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钻孔引流和小骨窗两种术式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6月~ 2015年9月,共收治中等量(30~60ml)基底节区脑出血58例,其中28例采用钻孔引流手术(A组),30例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组(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DTI扫描,获取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别观察对比两者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再出血、颅内感染、术后2周患侧FA值、术后3个月GOS评分.结果 在血肿清除率方面,B组优于A组(P<0.05),在再出血及颅内感染方面,二者并无明显区别(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周患侧FA值,术后3个月GOS评分,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DTI是可以早期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一项有效技术,钻孔引流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出血血肿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

    作者:吴国鑫;何明颖;陈汉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静脉早显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在进行血管再通或评估时,若动脉期提前显示静脉结构,则可认为有静脉早显.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缺血后自身调节受损,血管显著扩张,造影剂快速通过扩张的血管,从而导致静脉早显.静脉早显的出现,常提示梗死后出血转化、脑血管调节受损、不可逆性脑梗死等病理生理改变.静脉早显对决定是否进一步取栓或溶栓治疗,评估脑组织生存能力和出血风险,避免血管再通后再灌注损伤和无效血管再通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旗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促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促动脉硬化指数(AI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选取AC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ox-LDL水平及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后者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并计算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对ACI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11例)、IMT增厚组(25例)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CAS)组(84例),比较各组ox-LDL和AI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I组斑块检出率、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ACI组血清ox-LDL与AIP明显升高(P<0.01).在ACI患者中,CAS组血清ox-LDL及AIP较IMT增厚组明显增高(P<0.01);IMT增厚组血清ox-LDL及AIP高于IMT正常组(P<0.01,P<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ox-LDL水平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20,P<0.01);AIP值与IMT水平呈正相关(r=0.717,P<0.01);血清AIP与ox-LDL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 =0.655,P<0.01).结论 ox-LDL和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及急性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两者联合测定能够更全面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作者:王龙;赵学敏;袁肖征;胡中文;邓奇;牛振;王复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左右侧大面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继发心电图改变的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左右侧大面积大脑中动脉(MCA)急性梗死继发心电图改变的预后.为临床早期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自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4例急性MCA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左侧脑梗死组(n=20)和右侧脑梗死组(n=34),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时、1月、3月及6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及改良Rankin(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左侧脑梗死组和右侧脑梗死组在1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975,P>0.05).两组患者发病6月时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1,P<0.05).两组患者在1月、3月及6月时的NIHSS评分比较,无论是否继发心电图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侧大面积MCA梗死继发心电图改变的预后可能不同.

    作者:王国娟;苏丹丹;张燕菊;王钦鹏;梁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渐进性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渐进性减压与常规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80例采用渐进性减压,68例采用常规减压,术后治疗方案相同.比较2组手术前、术后GCS评分、并发症、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术前,术后1天、2天、3天GCS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7天、14天、1月GCS评分2组有显著性差异.渐进性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5例,中残27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4例.常规减压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良好10例,中残13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 3例,死亡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渐进性减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术后恢复好,且并发症较少.

    作者:吕然博;赵涛;连成章;刘振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大径小于3 mm的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微小动脉瘤.微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因为较高的术中破裂率及绝大多数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随着介入材料的更新及各种辅助技术的应用,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术中破裂、血栓形成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秦飞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干预癫痫大鼠自噬活性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及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观察干预癫痫大鼠自噬活性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元以及癫痫状态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与癫痫组(24只);癫痫组大鼠采用戊四氮制作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致痫对照组、3-甲基嘌呤(3-MA)组及雷帕霉素(RAPA)组,每组各6只.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变化,采用HE及Nissl染色观察CA1区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LC3、CD68及TNF-α的表达.结果 致痫对照组显示癫痫可导致神经元损伤,LC3、CD68、TNF-α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MA组与致痫对照组相比癫痫发作等级降低;神经元损伤数目减少;LC3、CD68、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RAPA组大鼠癫痫发作等级、CD68和TNF-α的表达较致痫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但神经元损伤数目及LC3的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 癫痫过程中存在自噬现象,其可激活小胶质细胞,促进TNF-α分泌,导致神经元损伤;而抑制自噬活性可调控小胶质细胞,减少TNF-α的分泌,保护神经元,从而减轻癫痫发作状态.

    作者:胡忠波;吴淑华;张卫国;郭科;李建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情况的认识,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方法 报道我院2014年收治的2例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病例,均完善头颅MRI、HR-MRI、DSA、颈动脉超声、TCD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该2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突聋合并头晕,DSA均发现基底动脉近段狭窄.病例1头颅MRI示双侧桥脑及左侧小脑新发梗死灶,予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后续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听力好转.病例2头颅MRI示右侧桥脑新发梗死灶,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治疗,遗留听力下降.结论 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并不罕见,突聋患者应尽快完善脑血管检查,突聋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时需要高度警惕脑梗死:伴随头晕症状、合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

    作者:孙丽丽;唐文雄;刘蕾;刘尊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