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吴军;钱伟伟;杨婷
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肺结核的鉴别中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根据对患者的扫描结果,建立起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核瘤相比较,小肺癌、炎性结节中的血容量、血流量、表面渗透系数明显要高(P<0.05);在进行增强扫描后,结核瘤的CT值明显低于小肺癌、炎性结节(P<0.05),同时小肺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炎性结节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核瘤组则较为平缓.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在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中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朱学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开始MRI扫查,分3个阶段加强MRA扫查.将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分期中的MR序列的信号与肌肉信号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血栓34例,TirmT2WI上有9例低信号,16例等信号,9例稍高信号;SET2WI上有9例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结论: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孙长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段接收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我院提供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其余5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终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在脊髓功能相关指标的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肌力提升两级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以及排尿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表明疗效更好.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起效快,患者脊髓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淑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入院后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完成三维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终得到确诊,患者中26例发生在膀胱三角区,4例发生在右侧壁,2例发生在左侧壁.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多表现为突入膀胱内的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丘状或菜花状,螺旋CT平扫CT值为20~40HU,24例浸润性生长且伴有膀胱壁不过则增厚、僵硬,8例侵犯直肠前壁膀胱,肠壁僵硬.结合冠状位、矢状位清晰显示轮廓与膀胱壁关系,反应盆腔内流细胞转移部位.32例患者均在多层螺旋CT下取得手术成功.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膀胱癌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对胎儿宫内窘迫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检查的28周到40周的7868例有完整资料的参加常规检查的晚孕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8周至33周+6天和34周后同一胎儿间隔检查时间大于2周以上做纵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了解随孕周变化肾动脉的血流参数改变;以34周后是否有宫内缺氧分为研究组175例及对照组7693例,作横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28周至33周+6天胎儿肾动脉血流平均阻力指数0.746,34周至40周平均阻力指数0.825,宫内缺氧组平均阻力指数0.883.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胎儿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增大,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可以预测胎儿宫内缺氧.
作者:石恒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肺栓塞组,同时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心电图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的V1~V3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以及V1~V3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肺栓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的V4~V6导联T波倒置伴ST段压低发生率、V4~V6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电图检查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玉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使用64排螺旋C T脑血管成像(CTA)对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例烟雾病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以及CTA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出现双侧颈动脉终末段闭塞,2例患者出现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发生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有10例患者在扫描后可发现不同部位出现出血病灶,其中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基底节出血6例.结论:在对烟雾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使用CTA可取得更佳的诊断效果,值得借鉴使用.
作者:刘润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该类患者的生存期也相对较短;针对患者是否合并癌栓可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可以对患者的疾病分期情况和对应治疗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在临床治疗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方式较多,主要常见形式有: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就目前的临床治疗形式而言,以多学科治疗较为常见,也是主要的治疗趋势.
作者:苗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终得到确诊,手术前对患者先行腹部超声检查,然后对患者行经阴彩超检查,将腹部超声与经阴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54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囊性畸胎瘤、卵巢单纯囊肿及黏液性囊腺瘤,分别占:33.33%、24.07%及16.67%;经阴彩超检查确诊率为98.15%,高于腹部超声的92.59%(P<0.05).结论:将经阴彩超用于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胜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在我院经化验室相关检查证实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疾病患者54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7例.对照组在治疗前实施经腹部超声检查;研究组在治疗前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化验室相关检查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2.6%,对照组为63.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病情出现误诊和漏诊事件的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大幅度减少误诊和漏诊事件,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作者:耿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螺旋CT与DR平片在显示足部骨折细微结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D R平片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结构不同的诊断方式之后,在诊断结果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达到了94.9%,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6.9%,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图像清晰以及扫描快速的优势,准确的反映出足部的细微结构,实现患者确诊率的提升,从而为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志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颈椎病综合影像的诊断资料与研究方法,并在使用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以及预测未来诊断各项设备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综合影像方法对颈椎病进行临床治疗.并且选取本市某家医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之间接收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开展临床诊断结果研究,以及诊断资料的具体分析.同时,翻阅有关颈椎病的病情症状、综合影像诊断的临床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资料整合.针对近期有关的相关文件14篇开展统一对比.其中对于诊断方法的选用,慎重比较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基础资料,存在的弊端进行论述.结果:通过对上述资料的选用,以及选取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对于普通颈椎病的检查主要是采用X线平面的方法,但是也只能是适用于普通颈椎病,通常是用来检测患者的大概病发的部位.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多普勒超生效应等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确诊病情的发病情况.并且能够针对颈椎会走我的血液流通速度,以及其他部位的血液流速参数情况.结论:不同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去综合参考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共同作用,提升诊断水平.
作者:王生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AIP患者,设为实验组,均行CT与MRI检查;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病变形态,并比对两组胰外病变影像特点.结果:实验组组内与CT扫描比较,MRI扫描发现胰腺炎征象例数假包膜21例、胆管狭窄23例、主胰管狭窄14例均显著更多(P<0.05);比对对照组,实验组动脉期CT值(70.52±13.25)HU更低,且延迟期(93.25±10.41)H U、门脉期(88.63±9.24)HU更高(P<0.05).结论:CT与MRI均可辨别出胰腺肿大,但后者于胰胆管变化方面辨别能力更佳,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36例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诊断结果.结果:36例椎管肿瘤患者中,转移瘤6例,星行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5例.结论: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准确定位椎管瘤具体位置、性质,同时还可类别诊断肿瘤,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潘霞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实施手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188例,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9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无纺布纱布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结合半透膜敷料和相应的无纺布胶布进行固定治疗,对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以及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结果:观察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应用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观察组的导管滑脱率为4.3%,对照组的导管滑脱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对照组的镇痛满意度是87.2%,观察组的镇痛满意度是9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滑脱,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姗姗;王燕燕;隆新冉;高天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进行心功能检查的40例正常健康者,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结果.随后,为研究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各病变节段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壁厚度等指标均要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心肌存活者33例,心肌未存活者7例,心肌存活者的EF值比术前有了明显改善,而心肌未存活者术前、术后的E F值则改善不甚明显.结论: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吻合性,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可以用于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
作者:齐玲玲;孙义伟;李东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典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表现.方法:取材于近两年(2015—2017年)来我院治疗不典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数量为22例,查阅选取患者在我院的治疗资料,统计其中不典型颅脑损伤的类型、CT表现以及诊断结果.结果:CT表现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颅脑损伤的主要类型为少量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以及颅骨线样骨折等,CT检查结果显示其中3例患者为颅骨线样骨折,所占比例为13.64%,7例患者为少量硬膜下血肿,所占比例为31.82%,4例患者为硬膜外血肿,所占比例为18.18%,脑挫伤患者数量为2例,所占比例为9.09%,3例患者为脑水肿,所占比例为13.64%,3例患者为硬膜下积液,所占比例为13.64%,本次检测中7例患者经过多次检查后方确诊,1例患者在首次诊断中被漏诊,再次接受CT检查被确诊,存在2例患者使用MRI进行检查并被确诊.结论:CT检查应用到不典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诊断或者使用MRI进行检查方能确诊,在CT检查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医师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提高CT检查的准确性.
作者:李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彩超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7.78%;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血供获得恢复,睾丸被保留.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睾丸扭转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改善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有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效果,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对所有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进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CT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67.92%明显高于X线的4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MRI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92.45%明显高于CT和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的0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CT和MRI的Ⅱ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1.51%、39.62%和49.0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X线诊断极易出现漏诊,CT诊断比较客观,MRI诊断检出率高,有优势.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