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佳;张梅娟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水平的变化.方法:108例偏头痛患者纳入此研究(男性50例,女性58例),其中男性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15例,无先兆的35例;女性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15例,无先兆的43例.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量表(MoCA)评定,包括视空间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语言流畅、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等8个方面的认知评估.结果:女性偏头痛组有先兆患者与无先兆患者相比在视空间、延迟回忆及抽象分值明显降低.两性组问比较,女性偏头痛患者的认知总分值明显较男性偏头痛患者的总分值低.女性先兆偏头痛患者与男性先兆偏头痛患者比较,在抽象分值和认知功能总分上女性先兆偏头痛患者下降明显,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中年女性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女性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抽象能力方面受到明显影响.
作者:方力群;樊自豪;刘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帕金森病是以运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但其非运动症状却非常常见,这些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它们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机制复杂,诊断和临床评估困难,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照料者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并没有被临床医生充分认识,临床上应该加强对其的认识和重视,使其评估常规化,争取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从而提高病人的牛活质量.
作者:王新;于谭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先是从孕妇血清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与妊娠相关联的大分子糖蛋白,后来发现它是一种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相关的锌结合金属蛋白酶.新近发现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一种新型炎症标记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关系密切,在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中大量表达,对识别不稳定斑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本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荧光金(FG)逆行示踪观察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大鼠慢性自发发作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系变化.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后60d左右,利用立体定位仪在活体内注射逆行性示踪剂FG至海马CA1区,术后常规喂养5-7d后灌注取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G的分布.结果:7只实验组大鼠中有5只可见有FG标记的锥体细胞,对照组未见.实验组中有2只大鼠在海马下托亦可见有FG标记的锥体细胞,而对照组未见.结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之间和下托至CA1区有异常兴奋性突触联系,其可能是构成异常兴奋性回路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宋延民;龙莉莉;肖波;易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热性惊厥危险因素中多强调年龄、遗传易感性、脑损害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尤其病毒感染则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相对受忽略的领域.本文综述了病毒感染对热性惊厥发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提示某些病毒感染是热性惊厥相对危险因素,该类病毒易致高热或快速引起高热的临床特点可以使惊厥易感者发生热性惊厥;一些嗜神经性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致炎细胞因子作用也可能导致热性惊厥.对病毒的干预可能有利于防止热性惊厥发生.
作者:汤继宏;胡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行头颅MRI检查时,发现颞叶内侧硬化、皮层发育不全、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疾病,其往往提示癫痫手术治疗后具有较好的疗效,一般可以达到65%-90%以上的癫痫发作缓解率;故头颅MRI对发现难治性癫痫的病灶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尤其足颞叶癫痫.但仍有20%-30%的癫痫患者,在高分辨率的MRI检查下不能发现任何异常;本文主要就头颅MRI正常表现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影像学认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曹毅;高魏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还原体肌病(RBM)是一种少见肌病,目前其病因尚未清楚,发病机制多倾向于FHL1基因突变.人们对其缺少深刻认识,国内文献对其介绍的报道也较少.本文参考国外新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林鹿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恶性脑膜瘤仅占全部脑膜瘤的1.0%-2.8%,但治疗上比较棘手.为此,我们在复习近年来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恶性脑膜瘤定义的演变、与脑膜瘤恶性转化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等分子机制、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核分裂像)和影像学特征、恶性脑膜瘤的治疗(手术、放疗、质子治疗和化疗)策略进行总结,以指导恶性脑膜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范存刚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NC的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肿瘤与透明隔关系密切,钙化、囊变常见,MRI表现为蜂窝样混杂信号,斑片状、条状增强.组织学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免疫组化10例Syn(+),8例NSE(+),7例GFAP(+).结论:CNC主要发生在脑室前部或靠近室间孔区附近,其影像学有一定的特点,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可能,需行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具有双向分化特征,免疫组化标记Syn、NSE阳性对诊断CNC起重要作用.
作者:雷厉;袁贤瑞;彭泽峰;李学军;刘庆;袁健;邓征浩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检测A型钾通道Kv4.1在戊四唑(PTZ)致痫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的表达变化,探讨A型钾通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致痫后1h、24h、72h组.腹腔注射PTZ制备大鼠癫痫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m Blot技术检测Kv4.1在各时间段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致痫组大鼠海马区Kv4.1蛋白表达水平在致痫后1h、24h、72h三个时间段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致痫组之间Kv4.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鼠癫痫模型海马区A型钾通道Kv4.1蛋白表达增多,Kv4.1的表达上调可能在癫痫的发生中起作用.
作者:曾常茜;李亚伟;邹飒枫;胡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近来发现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CD40及其配体CD40L相互作用可以影响Aβ的产生及Tau蛋白磷酸化,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且参与外周血管炎症反应,与AD病理机制关系密切.围绕CD40-CD40L为中心的潜在的诊断及治疗手段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王宝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缺血性脑卒中后通常伴有肢体功能的障碍,康复锻炼能够影响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大脑的可塑性,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miRNA在蛋白质的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意向运动是一种主动运动方式,它能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佳的康复效果.本文主要就脑可塑性机制、意向运动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缺血性卒中后miRNA表达变化以及意向运动促进脑可塑性的可能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建锋;胡中扬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替莫唑胺(TMZ)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二代烷化剂,足目前国际上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一线化疗药物.近有报道其被用于治疗经常规手术、放疗、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功能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其缓解率分别为75%、55%及72%.06-甲基鸟嘌呤-DNA转移酶(MGMT)作为TMZ对胶质瘤疗效的预测指标,在与垂体瘤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中,目前仍存在争议.
作者:宋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岛叶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都非常复杂,与岛叶相连的多个皮质区域参与到岛叶起始或扩散到岛叶的局灶性癫痫发作中,所以岛叶癫痫发作症状常与其他脑叶癫痫相混淆.研究发现岛叶癫痫的主要症状学特点为咽喉不适伴抓颈姿势、口周区感觉异常、发音困难或构音障碍、以局灶躯体运动表现结束.颅内电极埋藏是临床诊断隐源性岛叶癫痫的重要手段.对病灶性岛叶癫痫,手术切除岛叶病灶可获得满意的癫痫控制效果,而隐源性岛叶癫痫患者行岛叶皮层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本文拟对岛叶解剖,岛叶癫痫症状学、检查评估及手术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逢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主要分为硬膜下水瘤和硬膜下积液两种类型.诊断明确后对于无明显症状者应首选保守治疗,动态CT复查,避免不必要手术带来的不可预知的后果.如有脑受压明显及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者首选手术治疗.但迄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术式选择较混乱,现就发病机制与诊断和治疗措施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有望进一步规范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表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学问题,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可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孙佳佳;张梅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脑膜瘤足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研究发现脑膜瘤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脑膜瘤的研究应从多基因水平考虑,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肿瘤基因改变的方法:,在脑膜瘤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一些基冈的遗传多态与脑膜瘤发生有一定联系.本文就有关DNA损伤修复基因、叶酸代谢基因、药物代谢基因、细胞凋亡基因等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易感性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冠又;冯洁;郝淑煜;万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如今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成像技术、病理诊断、肿瘤早期诊断、纳米药物、纳米生物材料等.本文从纳米颗粒的角度,主要对目前国内外各种纳米颗粒的一般特性、基本构成、颗粒种类,以及各种颗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病变成像、定位诊断、靶向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林静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lnjury,TBI)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超过一半的TBI患者存在失眠,大约46%的TBI患者存在睡眠中呼吸暂停、睡眠过度、嗜睡和周期性肢体运动等.下丘脑损伤导致的神经递质减少可能参与了过度睡眠的病理生理.依据睡眠障碍治疗指南可以有效治疗部分患者.促醒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疗法对嗜睡、睡眠时间延长和白天过度睡眠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对睡眠时问延长和昼夜节律紊乱病理生理的多中心研究,对有效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爱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朊蛋白疾病是一组致死性的神经变性病,但目前在早期诊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发现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朊蛋白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与之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14-3-3蛋白、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S100蛋白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型肌酸激酶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等生物学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阎海娟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