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方;黄晓松;刘尊敬;杨期东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已发现多种能干预其病程的药物(disease-modifying agents, DMA)可延缓其功能障碍进展.但也存在费用昂贵、并非所有患者均有效和存在副作用等问题.治疗不充分时不能延缓功能障碍进展,故及时发现治疗不充分有助于调整药物和给药方案.
作者:李海峰;魏岗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终板是脑深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周围比邻视交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丘脑、穹隆柱等重要组织结构.经终板入路多用于处理颅咽管瘤和位于三脑室前部、压迫终板的肿瘤,以及终板造瘘解除脑积水.熟悉终板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相关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宏伟;王占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越来越多的应用.颅内血管支架(Neuroform系列支架、Leo支架)、涂层弹簧圈(Matrix coil、HydroCoil)、液态栓塞剂(Onyx)等是目前正在逐步被推广泛应用的一系列新材料,而下一代血管内治疗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通过血管内治疗设备运送生物活性细胞、组织、生长因子或放射性物质,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及应用价值.
作者:冯佳;詹仁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研究显示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STN DBS)可以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的各种主要运动障碍.尽管DBS技术可以显著地改善PD症状,但其靶点和影响及DBS机理等许多关键技术仍未解决.许多学者对STN DBS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学说,诸如丘脑底核去极化抑制和多巴胺神经元保护学说;选择性皮质兴奋学说;放电模式改变学说;以及其它和刺激参数及部位有关的一些假设.直至目前,其确切机理仍未阐明.
作者:祝熹;傅先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与免疫相关.本文从细胞毒性T细胞、TCR基因重排、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凋亡、自身抗体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不同方面就其免疫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边红;焉传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制备的方法很多,包括颈动脉外膜植入硅橡胶圈法、球囊损伤法、电刺激法、空气造模法及外科手术线扎法等,但是不同模型的颈动脉狭窄形成的机制及病理各有其特点,而且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重点介绍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优、缺点.
作者:刘恒方;黄晓松;刘尊敬;杨期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是一项相对无痛无创的电生理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部分参数;讨论了TMS在探索癫痫患者皮质兴奋性的作用,与抗癫痫药物的关系和安全性,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治疗癫痫中的作用.
作者:郭谊;丁美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C型Niemann-Pick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致命性脂质沉积和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npc-1或npc-2基因突变所致的胆固醇和鞘类脂质代谢异常以及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异常活化引起的神经元骨架损伤参与了该病神经变性过程.对该病神经变性机制的认识与明确,将有助于探明神经元变性的基本分子机制和开发出有效治疗药物.
作者:丁志刚;张旻;姜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存活信号通路,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韩彩萍;胡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随着神经外科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治疗已逐渐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本文从介绍神经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的特点入手,着重阐明了两者在HICH外科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从而总结出HICH的微侵袭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使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到HICH的临床治疗中.
作者:孙伟;刘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神经内镜是从脑室系统疾病开始应用的,截至目前,脑室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也是相对较成熟的,远期疗效评价有据可循.但近几年神经内镜在脑室系统的应用已从单纯的治疗发展到治疗诊断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特别是治疗脑内感染性炎性病变及利用内镜更精确地研究脑内病理生理变化,为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提出新思路.
作者:左毅;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指发生在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和静脉窦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发病率约为脑动静脉畸形的1/10.本文回顾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和分型,进一步综合论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强调了皮层静脉返流以及脊髓静脉引流的诊断意义.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特殊类型病变等方面进一步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孙立军;范一木;只达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基质金属蛋白酶,脑缺血时可以通过降解基底膜及紧密连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导致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和脑出血.了解MMP-9及其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关系、脑缺血时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及其在脑缺血时如何作用于血脑屏障,无疑为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后的并发症指出了新的方向.
作者:毛玲;查运红;梅元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疏血通对凝血酶诱导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对新生Wistar大鼠大脑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培养并纯化,用不同浓度的疏血通作用后,然后根据需要加入凝血酶干预.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培养星形胶质细胞NF-κB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用化学反应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LDH);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疏血通下调凝血酶作用下的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上NF-κB的表达;使细胞生长活性明显增加;减轻细胞G2/M期的阻滞,凋亡比例下降.结论疏血通减轻凝血酶诱导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可能通过其抗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吴碧华;江承平;胡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脑电棘尖波偶极子分析是从头皮脑电描记的棘尖波推算癫痫异常放电灶位置的技术.通过用偶极子方法分析棘尖波,神经科对癫痫病因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结合三维MRI融合技术,偶极子能在解剖图像上显示表示功能异常的痫性病灶,对手术入路设计、切除范围估计和抗癫痫药物使用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良性和难治性癫痫、棘波和伪差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外脑电棘尖波偶极子分析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催乳素释放肽是一种神经肽,在延髓、下丘脑等多种组织中分布,但其分布与其受体的分布并不平行.它通过与其G蛋白偶联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生理功能,其中对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新的研究进展显示大剂量的催乳素释放肽能促进垂体前叶细胞泌乳素的分泌,小剂量的肽则抑制分泌.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分泌亦有影响.另外在影响睡眠、感觉、摄食,控制痫性放电等方面亦有一定作用.
作者:侯典琦;陶帮宝;卞留贯;孙青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CNS)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已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HCV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结构、基因分型以及对CNS的损伤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表明,HCV可能导致视神经乳头炎、病毒性脑炎、强直性脑脊髓膜炎和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等,究其哪种基因型易导致CNS损害以及HCV感染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振海;谢鹏;孔繁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对外侧裂脑岛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确诊的34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近全切除11例,大部切除4例,无明显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经外侧裂池手术入路和精细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孙健;岑波;林涛;朱永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是一种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情凶险,常在数天内死亡,早期正确诊断和积极综合治疗非常重要,颅脑MRI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仍需要脑组织病理.本文综述了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治疗.
作者:曹丽丽;迟兆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CSF可应用于心肌保护和神经保护等领域.本文主要描述G-CSF在神经保护研究中的进展.大鼠脑内存在G-CSF及其受体的表达.G-CSF可以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缺血灶,并可减轻脑出血动物模型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的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凋亡、抗炎症、促进血管生成及促进神经祖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
作者:李正熙;肖保国;吕传真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