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刚;张旻;姜亚平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是一种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情凶险,常在数天内死亡,早期正确诊断和积极综合治疗非常重要,颅脑MRI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仍需要脑组织病理.本文综述了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治疗.
作者:曹丽丽;迟兆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随着神经外科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治疗已逐渐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本文从介绍神经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的特点入手,着重阐明了两者在HICH外科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从而总结出HICH的微侵袭外科治疗原则和方法,使先进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到HICH的临床治疗中.
作者:孙伟;刘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与免疫相关.本文从细胞毒性T细胞、TCR基因重排、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凋亡、自身抗体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不同方面就其免疫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边红;焉传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是一项相对无痛无创的电生理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部分参数;讨论了TMS在探索癫痫患者皮质兴奋性的作用,与抗癫痫药物的关系和安全性,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治疗癫痫中的作用.
作者:郭谊;丁美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CSF可应用于心肌保护和神经保护等领域.本文主要描述G-CSF在神经保护研究中的进展.大鼠脑内存在G-CSF及其受体的表达.G-CSF可以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缺血灶,并可减轻脑出血动物模型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的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凋亡、抗炎症、促进血管生成及促进神经祖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
作者:李正熙;肖保国;吕传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治疗目前仍首选手术,如何全切肿瘤而又保存面、听等神经功能,防止肿瘤复发,减少并发症是治疗桥小脑角脑膜瘤共同研究的热点.本文详细阐述了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并按其起源部位不同划分不同类型,术前依靠影像学特征预测神经与肿瘤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够提高术后面、听等神经功能的保存率和改善其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越来越多的应用.颅内血管支架(Neuroform系列支架、Leo支架)、涂层弹簧圈(Matrix coil、HydroCoil)、液态栓塞剂(Onyx)等是目前正在逐步被推广泛应用的一系列新材料,而下一代血管内治疗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通过血管内治疗设备运送生物活性细胞、组织、生长因子或放射性物质,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介绍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及应用价值.
作者:冯佳;詹仁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制备的方法很多,包括颈动脉外膜植入硅橡胶圈法、球囊损伤法、电刺激法、空气造模法及外科手术线扎法等,但是不同模型的颈动脉狭窄形成的机制及病理各有其特点,而且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重点介绍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优、缺点.
作者:刘恒方;黄晓松;刘尊敬;杨期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催乳素释放肽是一种神经肽,在延髓、下丘脑等多种组织中分布,但其分布与其受体的分布并不平行.它通过与其G蛋白偶联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生理功能,其中对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新的研究进展显示大剂量的催乳素释放肽能促进垂体前叶细胞泌乳素的分泌,小剂量的肽则抑制分泌.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分泌亦有影响.另外在影响睡眠、感觉、摄食,控制痫性放电等方面亦有一定作用.
作者:侯典琦;陶帮宝;卞留贯;孙青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胆囊收缩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物质.周围神经损伤后在某些神经元可以检测到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升高.胆囊收缩素与其他物质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复杂的生物效应.本文就胆囊收缩素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几种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刘丽丽;周江堡;肖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C型Niemann-Pick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致命性脂质沉积和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npc-1或npc-2基因突变所致的胆固醇和鞘类脂质代谢异常以及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异常活化引起的神经元骨架损伤参与了该病神经变性过程.对该病神经变性机制的认识与明确,将有助于探明神经元变性的基本分子机制和开发出有效治疗药物.
作者:丁志刚;张旻;姜亚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PI3-K/AKT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细胞存活信号通路,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该信号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韩彩萍;胡长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对外侧裂脑岛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确诊的34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近全切除11例,大部切除4例,无明显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经外侧裂池手术入路和精细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孙健;岑波;林涛;朱永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调节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α为其活性调节亚单位.HIF-1α在胶质瘤中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HIF-1为异二聚体结构,调控多种与细胞缺氧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氧水平、相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细胞因子等均可调节HIF-1α蛋白的表达;HIF-1α和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细胞代谢、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并可影响放化疗对肿瘤的疗效;以HIF-1α为靶点的药物或基因治疗正在成为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
作者:王国开;杨学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脑电棘尖波偶极子分析是从头皮脑电描记的棘尖波推算癫痫异常放电灶位置的技术.通过用偶极子方法分析棘尖波,神经科对癫痫病因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结合三维MRI融合技术,偶极子能在解剖图像上显示表示功能异常的痫性病灶,对手术入路设计、切除范围估计和抗癫痫药物使用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良性和难治性癫痫、棘波和伪差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外脑电棘尖波偶极子分析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朝晖;田增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种基质金属蛋白酶,脑缺血时可以通过降解基底膜及紧密连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导致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和脑出血.了解MMP-9及其与脑缺血性损伤的关系、脑缺血时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及其在脑缺血时如何作用于血脑屏障,无疑为预防和治疗脑缺血后的并发症指出了新的方向.
作者:毛玲;查运红;梅元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神经内镜是从脑室系统疾病开始应用的,截至目前,脑室系统疾病的内镜治疗技术也是相对较成熟的,远期疗效评价有据可循.但近几年神经内镜在脑室系统的应用已从单纯的治疗发展到治疗诊断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特别是治疗脑内感染性炎性病变及利用内镜更精确地研究脑内病理生理变化,为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提出新思路.
作者:左毅;朱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内皮抑素(Endostatin)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可抑制斑块内膜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内皮抑素和VEGF作为血管形成的调节因子,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作者:刘开祥;蒋静子;唐北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至今仍是个难题,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对海绵窦的深入了解,使得手术切除此类肿瘤的治疗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外科手术处理此类肿瘤,采取保守的外科策略和有意回避处理累及海绵窦的病变,在充分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受到广泛关注.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的功能结果,不应该片面强调肿瘤全切除.这样做对病人非常有利.
作者:杨治荣;卢亦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基因3号外显子C/T多态性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了56例SAD患者和75例正常老年人的ApoE基因多态性和LRP基因3号外显子C/T多态性,并对SAD与ApoE和LRP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D患者等位基因ε4频率显著升高(x2=11.36,P<0.01),SAD患者与等位基因ε4均呈正关联(OR=3.29,CI 1.36~7.95).SAD患者与LRP等位基因C呈正关联(OR=1.83,P<0.05),与等位基因T呈负关联(OR=0.55,P<0.05).结论 ApoE等位基因ε4和LRP等位基因C可能是SAD发病的危险因素,ApoE和LRP基因多态性与SAD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冯亚青;王建华;赵大卫;国雪;孙占用;哈志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