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分析

杨生军;郭杰;赵开胜

关键词:破裂, 动脉瘤, 手术时机,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2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手术)63例、中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d进行手术)89例、晚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d手术)9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预后良好48例(76.19%)、中期组预后良好52例(58.43%)、晚期组预后良好40例(40.40%),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优于晚期组患者。对于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与晚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unt-Hess IV级、V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中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晚期组患者,早期组和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发生脑积水率1.59%、中期组发生脑积水率3.37%均显著的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2.12%。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是否增加患者并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Hcy、hS-CRP和BNP水平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Hcy、hS-CRP和BNP的变化水平以及关系。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病情将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另外选取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血浆中Hcy、hS-CRP和BNP的变化水平以及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影响情况。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浆中的Hcy、hS-CRP和BNP三种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随着Hcy水平增加而升高,与hS-CRP以及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浆中的Hcy、hS-CRP和BNP三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反映出患者冠心病不同疾病表征,根据血液中三种物质的水平高低可以对患者疾病进行判定,同时还可根据血浆中Hcy、hS-CRP和BNP三种水平来评估患者的预后能力。

    作者:陈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化妆品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化妆品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化妆品皮炎患者76例,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8名,对照组患者采用纯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金银花、连翘、甘草、牛蒡子、白鲜皮、苦参、苍术、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荆芥、防风等中药联合治疗,以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四周后判定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的治愈时间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在患者痊愈并停药1个月后进行随访,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化妆品皮炎,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临床效果较好,治愈时间较短,且无不良反应和复发,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黄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正畸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固定矫治后导致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为预防正畸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固定矫治后结束的患者152名进行回访,根据复发的标准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者的依从性、保持器类型、拔牙数、错牙合畸形类型差异等六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差异显著性分析。再将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保持器类型与复发关系的OR值为3.586,表明使用Hawley保持器与压膜保持器相比更容易产生复发,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患者的依从性与复发关系的OR值为0.86,是复发的保护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保持器类型、患者依从性两项指标中,只有患者依从性与复发密切相关,OR值为0.86,是复发的保护因素。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越不易发生复发。结论:复发与否与按时复查,是否良好戴用保持器密切相关,与拔牙数,年龄,性别,错牙合畸形类型,保持器类型相关性不大。

    作者:应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5,7-二甲氧基黄酮下调FoxMl基因表达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5,7二甲氧基黄酮(5,7-DMF)对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DMF处理人胰腺癌Panc-1细胞,利用划痕法检测5,7-DMF干预后Panc-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5,7-DMF干预后FoxM1蛋白表达情况;FoxM1siRNA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后,用Western blot进而检测 EMT相关上皮标志分子E-cadherin、间质标志分子N-cadherin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5,7-DMF以浓度依赖方式显著抑制Panc-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5,7-DMF干预胰腺癌细胞后显著下调FoxM1表达水平;FoxM1 siRNA转染胰腺癌细胞,EMT相关分子E-cadherin表达升高,而N-cadherin表达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7二甲氧基黄酮可逆转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可能通过下调FoxM1水平是其重要机制之一,但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曾德余;殷先利;李蓉蓉;杨剑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ACI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对照组48例。治疗方法:对照组:传统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6.5%和93.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和70.8%;两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后,MES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上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用于ACI患者的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获得更好、更快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王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于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麻醉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麻醉后,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拔管15 min苏醒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两组间无差异;拔管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均逐渐恢复,观察组在2h内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认知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需要3h,观察组在拔管后1h、拔管后2h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显著改善苏醒质量,加速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

    作者:刘跃辉;罗雪飞;陈新莲;周妮娜;牛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静脉营养干预对低体重儿营养状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比较

    目的:探究不同静脉营养干预方法对低体重儿营养状态、生化指标等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低体重儿按照随机,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8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静脉营养干预法,观察组患儿采用早期全静脉营养支持干预法,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7d的营养状态、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7d的体重、上臂围、身高、血清前白蛋白、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R)、锌、钙、铜、镁及铁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肌酐、胆红素、尿素氮及红细胞免疫抑制率(RFI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早期全静脉营养支持法对低体重儿进行干预,有利于调整患儿的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及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杨秀霞;刘树艳;马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治疗对ACI患者血清Aβ(1-40),Aβ(1-42)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对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1-40),Aβ(1-42)]水平及神经功能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17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列地尔组64例加用前列地尔治疗2周,常规组53例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两组基础治疗方法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改善及Aβ(1-40),Aβ(1-4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前列地尔组和常规组患者的NIHSS、Barthel评分、Aβ(1-40)、Aβ(1-42)、TNF-α值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β(1-40)、TNF-α值较本组治疗前显著的降低、Barthel评分、Aβ(1-42)值较本组治疗前显著的增高;治疗后,前列地尔组的NIHSS评分、Aβ(1-40)、TNF-α值显著的低于常规组、Barthel评分、Aβ(1-42)值显著的高于常规组。前列地尔组治疗的愈显率75.00%闲着好肚饿高于常规组的56.10%,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1%、8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辅助治疗ACI患者通过调节血清β淀粉样蛋白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小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OPD和哮喘患者血清与支气管灌洗液中IL-8,SLPI,sCD14和sICAM-1含量比较

    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灌洗(BAL)液与血清中趋化因子(IL-8),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sCD14含量,探讨IL-8、SLPI,sCD14和sICAM-1作为具有相似病程的哮喘和COPD患者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哮喘(n=13)与COPD (n=25)患者血清和支气管灌洗液中IL-8,SLPI,sCD14和sICAM-1含量。结果:哮喘和COPD患者BAL中IL-8和SLPI含量远高于血清中IL-8和SLPI含量,而BAL中sICAM-1和sCD14含量远低于血清中sICAM-1和sCD14含量。在测定的所有生物标志物中,COPD患者中只有BAL IL-8的浓度高于哮喘患者BAL IL-8的浓度。两组中, BAL IL-8与SLPI相关。COPD患者中,BAL sICAM-1和sCD14相关,而哮喘患者中BAL sICAM-1与FEV1/FVC相关。此外,哮喘患者中血清中SLPI与sCD14相关,且血清中sICAM-1与FEV1/FVC负相关。结论:分析特定生物标志物时,选择正确的生物流体至关重要。在测定的4个生物标志物中,COPD患者中只有BAL IL-8浓度高于哮喘患者BAL IL-8浓度。

    作者:杨万勇;陈波;阮福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腺苷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腺苷钴胺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腺苷钴胺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前后采用症状总评分法(TSS)对患者的神经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Hcy水平,并对患者的双侧胫总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TSS评分及胫神经、腓神经MNCV、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SS评分中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麻木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以及胫神经、腓神经MNCV、SNCV明显增快;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胃纳减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结论:腺苷钴胺治疗DPN可以明显降低血浆Hcy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文;重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麝香乌龙丸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麝香乌龙丸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观察。方法:将8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麝香乌龙丸联合云克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云克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两组治疗后肿胀指数、压痛指数、晨僵时间、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DAS28)评分、休息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临床症状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结论:麝香乌龙丸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李秀芝;毕东敏;魏建芬;张万壮;李俊芹;刘渝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2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手术)63例、中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d进行手术)89例、晚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d手术)9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预后良好48例(76.19%)、中期组预后良好52例(58.43%)、晚期组预后良好40例(40.40%),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优于晚期组患者。对于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与晚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unt-Hess IV级、V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中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晚期组患者,早期组和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发生脑积水率1.59%、中期组发生脑积水率3.37%均显著的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2.12%。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是否增加患者并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作者:杨生军;郭杰;赵开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的Meta分析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方法:2016年1月以前发表的有关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的国内外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后,使用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进行数据合并,再以RevMan 5.1和Stata 12.0软件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根据检索词初检出5篇文献,然后进行筛选,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4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均为以中文发表的文献,共中、重度癌痛442例,其中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滴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27例,羟考酮缓释片或者吗啡片治疗治疗215例。(2)对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恶心呕吐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尿潴留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对于中、重度癌痛患者,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吗啡片具有疗效好、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光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对患儿围术期焦虑的影响

    目的:探讨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对患儿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摘除或腺样体刮除术的患儿142例,年龄2~12岁,ASA分级Ⅰ~Ⅱ级,发育正常,无精神系统及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在术前对家长进行父母陪伴舒适麻醉技术指导,手术当天由家长陪伴进行麻醉诱导,术毕家长陪伴患儿苏醒。对照组术前常规访视,手术当天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师陪伴麻醉诱导及苏醒。结果:年龄大、有手术经历、家长不焦虑、心理控制源类型为内控型的患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年龄大、有手术经历、家长不焦虑且心理控制源为内控型的患儿实施父母陪伴舒适麻醉可以有效减低其焦虑程度。

    作者:曹兴华;刘松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接受心梗后心衰常规治疗,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选择左西孟旦进行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护理。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BNP指标为352.7±11.2pg/mL,明显低于与对照组的473.8±12.2pg/mL;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选择左西孟旦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蒋科;余一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气囊压腹法在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气囊压腹法在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ICU内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实验组给予气囊压腹法-CPR处理,对照组给予标准CPR组处理。对照组按照心肺复苏指南紧急行标准心肺复苏术;实验组在行标准CPR之前通过气囊压住腹主动脉,按压力度为150~00mmHg,阻断腹主动脉血流。两组均监测有创动脉压及右房压。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5%。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8.3%高于对照组52.0%;实验组的24小时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高灌注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脑复苏成功率以及48h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意识恢复平均时间、恢复窦性心律平均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结论:气囊压腹法-CPR可明显地提高冠脉灌注压,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h自主循环恢复率,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春虎;代凌云;简宇;吴丰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IPC在妇科盆腔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组内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PT、APTT、Fib差异不明显,两组间PT、APTT、Fib在组内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杨丹丹;周夏伶;滕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在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性治疗中应用优劣势分析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设为内镜组。同期将我院收治的62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设为经肝组。比较两组患者置入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内镜组患者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为82.4%低于经肝组95.2%;内镜组患者术后胆道感染、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2.1%、8.8%高于经肝组4.8%、0%,胆道出血发生率为1.5%低于经肝组19.4%,而内镜组肝脓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内镜组患者ALT、TBil显著下降。结论: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效果显著,其置入成功率高,胆道出血少,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其胆道感染及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感染及胰腺炎发生较少。

    作者:黄磊;施兆发;王路兵;黄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特点比较及其疗效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胎龄患有呼吸窘迫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按胎龄将49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分组,早产儿组(胎龄≤33周)25例;足月儿组(胎龄≥37周)10例;晚早产儿组(33周<胎龄<37周)14例。治疗后,对比观察各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等临床效果。结果:不同胎龄患儿治疗反应、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并发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发病率男性居多。结论:足月产儿组新生儿患病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剖宫产;因此合理有效的控制足月产儿中剖宫产的比例对降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对出现妊高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并注意剖宫产指征,有利于患儿的治愈。

    作者:向芬;易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株洲地区献血者中ALT的筛查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调查2012~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为调整地区无偿献血策略、提高输血安全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标本的ALT检测结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对其中2012年~2015年的1580人份ALT阳性的血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ALT总不合格率为1.21%,且逐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χ2检验结果显示,ALT与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区等因素相关,40岁~49岁年龄组和大于等于50岁组年龄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男性阳性率较高于女性,且随献血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军人和学生中ALT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职业者,在株洲市、攸县、茶陵县、醴陵县、炎陵县、株洲县和其他地区七个地区,茶陵地区和攸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总体上看,我们发现2012年~2015年株洲地区献血者血液中ALT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ALT仍有一定范围的流行,可能与该地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及所在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有关。

    作者:卢艳;熊志高;曾艳清;杨小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