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门诊控制HBV交叉感染的措施

邹建平;徐洪泉

关键词:
摘要:在口腔疾病治疗中很容易被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污染而造成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交叉感染,我院近年来对口腔门诊控制HBsAg污染,采取了相应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SARS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并流行.根据koch法则,SARS的病因已确定为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 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 [1].

    作者:李文俊;杨宏亮;张占卿;姜叙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现状.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12月间临床标本分离的细菌及念珠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年度我院排名前5位的菌种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它们对所试抗菌药物呈现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侯天文;张林;陈兴;龙建国;张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弓形虫遍布于世界各地,人群感染率相当广泛,许多国家的感染率在25%~50%左右,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我国在5%~10%左右[1].

    作者:卢慎;陆天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用消毒液浸泡口镜方法介绍

    口镜是口腔科的常用工具之一,口镜污染可能引发院内感染已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我科自2001年5月起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及2%戊二醛消毒液浸泡口镜,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邹建平;童玉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黄芪蛰虫口服液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同时用不同剂量黄芪蛰虫口服液灌胃,每天一次,连续6wk.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功能.结果:黄芪蛰虫口服液能减轻慢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值,P<0.05或P<0.01,以中剂量组效果为显著.结论:黄芪蛰虫口服液对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贾晓黎;程延安;党双锁;何谦;陈云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发病中的变化,并作临床分析,以进一步阐明SARS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测定4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另取1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SARS患者急性期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急性期SARS患者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恢复期SARS患者各项指标亦高于随访期和正常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血清IL-2、IL-10、IFN-γ和TNF-α可能参与对SARS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肺脏的炎性损伤过程;测定细胞因子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檀玉芬;温韬;闫惠平;冯霞;张永宏;吴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HBV YMDD变异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作为模板,扩增包括YMDD基序基因编码序列在内的HBV多聚酶基因,扩增产物用针对突变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经6%聚丙烯酰铵凝胶电泳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原理鉴定HBV YMDD变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数据的,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72例共检出HBV YMDD变异34例,总阳性率47.2%,随拉米夫定用药时间延长,疗程不同的三组(6mo组、7~12mo组、1 3~27mo组)患者YMDD变异发生率依次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25%、55%、87.5%,P<0.05).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41例,仅检出YMDD变异8例,阳性率19.5%,联用拉米夫定/干扰素组YMDD变异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用拉米夫定组47.2%(P<0.01).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及抗病毒治疗中未用拉米夫定等因素与HBV YMDD变异的阳性率无关联(P>0.05).结论: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诱发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而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但联用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可降低HBV 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发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等不影响HBV YMDD变异发生率.

    作者:李春明;周洪;张跃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血清纤维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纤维增生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脯氨酸肽酶(PLD)、ⅢⅡ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炎症活动和纤维增生程度的血清纤维化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用ROC曲线法对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血清HA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441,P=0.0487);血清PCⅢ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0),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9547);血清ⅣC、LN和PLD水平在轻度与重度炎症活动程度、在轻度与重度纤维增生程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20).血清HA与病理分级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血清PCⅢ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05),与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ⅣC、LN和PLD与病理分级分期均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HA≥285ng/mL和≥195ng/mL分别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轻度与重度纤维化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7%和94.6%、27.6%和90.0%;血清PCⅢ≥125μg/L为鉴别轻度炎症与重度炎症的佳水平,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和94.1%.结论:血清HA在排除重度炎症和重度纤维化、血清PCⅢ在排除重度炎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肝脏组织学检查仍为准确判断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与纤维增生程度首选手段.

    作者:张占卿;王渭康;叶佩燕;徐庆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加强消毒管理,预防SARS院内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感染率高、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作者:贾淑梅;郭明华;柏亚玲;李哲;李武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方法学建立(附1例SARS患者分析)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CBA技术检测Th1/Th2类细胞因子,详细介绍试验原理,试验过程,试验结果的获取及分析,提供1例SARS患者不同病期的血浆细胞因子检测结果.结果:Th1/Th2类细胞因子在发病初期均异常增高,以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v(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高突出;随着病情的进展,Th1类细胞因子迅速下降,而Th2类细胞因子下降不明显;在发病极期则表现为Th2类细胞因子为主导.结论:使用流式细胞仪CBA技术检测细胞因子网络,使用标本少、精确性高、可重复性好.

    作者:张永宏;闫惠平;吴昊;檀玉芬;温韬;陈新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表达及复方861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MN)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mRNA和Ⅰ型胶原(CoL-Ⅰ)mRNA表达的变化及复方861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1%DMN 1mL/kg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复制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RT-PCR法观察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AT1R及CoL-Ⅰ mRNA表达水平.结果: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组AT1RmRNA为(0.452±0.06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626±0.088)(P<0.01),CoL-Ⅰ mRNA为(0.827±0.09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方861治疗组的AT1RmRNA恢复为(0.692±0.067);而CoL-ⅠmRNA为(0.497±0.057),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在DMN肝纤维化模型中,AT1RmRNA表达降低.复方861治疗后,AT1R mRNA表达恢复,CoL-Ⅰ mRNA表达降低.

    作者:申凤俊;朱跃科;阴頳宏;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7例患者的临床血液学变化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的临床血液学变化.方法:观察和分析上海地区7例输入性SARS患者的实验室数据特点.结果:7例SARS患者在病程10~14d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增高,凝血酶元时间延长,淋巴细胞降低,生化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空腹血糖值增高.结论:SARS患者血液学和血生化变化可能与SARS病毒侵犯骨髓造血干细胞系统、抑制细胞免疫及二重感染和抗ARDS时用激素治疗有关.

    作者:唐美芳;巫善明;陈良;徐伟民;骆成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内毒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索抗内毒素治疗对肝硬化患者的意义.方法:采用鲎试剂基质显色法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其中30例患者口服氟哌酸及乳果糖抗内毒素治疗.结果:肝硬化患者LPS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随Child-Pugh积分的增加而逐步升高(P<0.01或P<0.05),LPS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5).抗内毒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LPS及TNFα水平(P<0.01).结论:口服氟哌酸及乳果糖联合抗内毒素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肖宏;王冯滨;高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5'NCR和NS5B基因分型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5'NCR和NS5B基因序列进行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用RT-PCR和套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的37份标本的部分5'NCR和部分NS5B,PCR产物经回收、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分析.比较NS5B 222bp的基因片段和5'NCR 213bp的基因片段分型结果.结果:5'NCR序列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3份为1b型,3份为2a型,1份为3a型;其中仅1份1b型通过对NS5B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为2a型.二者间的差异为2.7%.结论:基于5'NCR和NS5B两种方法对丙型肝炎病毒作基因分型具有高度一致性.

    作者:谢怡;尹有宽;张继明;张清波;邬祥惠;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对101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清内毒素,放免和固相酶免疫法测定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LN、Ⅳ-C水平.结果:①肝硬化患者血清HA、PCⅢ、LN、Ⅳ-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②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程度同步增加.③随Child-Pugh分级程度增加,血清HA、PCm、LN、Ⅳ-C水平也明显增加,二者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防治内毒素血症有利于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及改善预后.

    作者:张友祥;徐俊;刘锦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2003年2月15日至2003年6月15日,我院共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7例和57例临床疑似病例.期间共参与医务人员140名,我们医务人员无1名被感染,我们在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院内感染方面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颜霞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影响护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总结如下.

    作者:贾庆英;赵广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口腔结核33例治疗分析

    结核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肺外结核病的诊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科自1990年~2001年共收治口腔结核33例,经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刘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胆固醇结石和非胆石症病人胆囊细菌感染分析

    目的:比较胆固醇类结石病人和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情况.方法:用不依赖细菌培养的半定量PCR和16SrRNA序列对照法,检测76例胆固醇类结石病人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细菌DNA,与34例非胆石病人对照.结果:①胆石组和非胆石组胆汁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77%和67%,胆囊粘膜细菌DNA阳性率分别为64%和69%,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胆石组细菌种类主要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链球菌、鞘氨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胆石组菌种比非胆石组丰富,非胆石组菌种基本上均能在胆石组中找到.结论:胆固醇结石与非胆石症病人胆道细菌感染率相似,胆固醇结石中存在细菌不足以证明细菌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作者:陈广平;朱雷明;蔡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脯氨酸肽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LD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60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D治疗前后变化及与肝功能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D活性均显著升高.急性肝炎PLD与ALT、AST呈显著正相关,慢性肝炎PLD与AST呈显著正相关;急性病毒性肝炎PLD恢复时间早于ALT.结论:PLD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而且也是一项敏感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肝功能指标.

    作者:马立新;季明昉;王钧殚;叶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