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晶;庄林;陈红英;乔燕伟;严绍明;陈臬;唐宝璋;马永良;吴荣雪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基因调节机制,被称为RNA沉默或者是RNA干扰(RNAi).虽然RNAi基因调节的机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科学家已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治疗作用上,特别是抗病毒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利用小干扰RNA(siRNA)阻止乙肝病毒复制的多个成功的体内和体外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离使用RNAi作为一种抗病毒治疗的手段越来越近.
作者:王新宇;尹有宽;张继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电子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CIN的病人69例,其中伴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41例.经阴道镜辅助高频电波刀治疗,分别采用LEEP锥切术(29例)、活检术(40例),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LEEP术前术后病理诊断CIN相符合者54例(78.3%),CIN级别减低21例(30.4%),CIN级别升高16例(23.2%).LEEP平均施术时间5.3min,宫颈一次愈合率95.0%.5例(7.8%)出现宫颈管狭窄.64例术后3mo复查,无一例病变持续或复发.结论 LEEP治疗CIN能得到完整的病理标本,手术安全、有效、方便,是治疗CIN的理想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和监测.
作者:王玲;周卫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管拔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以来我院行T管拔出后发生胆漏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全组9例,男6例、女3例, 年龄38~78a,60a以上6例,每例均2wk以上拔管,其中4例于1mo后拔管.9例均首选非手术治疗,1例拒绝插管,腹痛加重而中转开腹,8例局限性腹膜炎均立即从原T管口插入导尿管保守治疗成功.全组总治愈率为100%.结论 T管拔除后胆漏原因主要与病人体质、合并症、T管材质、胆总管愈合因素和操作有关.胆漏发生后应经原窦道立即重新置引流管,置管不成功则根据胆漏大小、病情轻重选择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预防应从手术前、中、后三个环节着手.
作者:杨群庆;李雪芹;汪永录;倪克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年有扩大的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登革热的临床过程、临床类型、诊断依据、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
作者:张占卿;蒋音;巫善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女性,49a.因骶部疼痛8wk余,于2003年12月12日入院.
作者:郝代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大肠疾病,病变可以累及整个结肠(全结肠炎),或汉累及直肠(溃疡性直肠炎),或两者兼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感染等)有关.研究免疫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许昌泰;郭学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30a.武警干部,居住山区,有老鼠接触史.发热10d,腰痛、恶心、呕吐6d,无尿1d,于2003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前10d出现全身无力、发热,体温高39.5℃,咽痛、腰痛、全身肌肉酸痛,渐出现腹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在某武警医院就诊,病情无好转,并出现少尿,尿量波动在300~400mL/d,直至出现无尿.
作者:梁彦玲;孔雯;许青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本院1997年9月至2004年9月间黄杆菌属医院感染28例病人的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黄杆菌属感染率为1.2%,大多数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占64.3%.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60.7%),创面次之(32.1%).入住ICU病房、患严重基础疾病、侵袭性诊疗操作、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激素为其主要易感因素.药敏结果显示:黄杆菌属对喹诺酮类敏感率较高,氧氟沙星达74.1%,β-内酰胺类中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高(64.3%),而其他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普遍耐药.结论黄杆菌属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及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细菌耐药现象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作者:陈亮;方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L-OHP联合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L-OHP 100mg,静滴2h,d1、d8应用,CF 100mg,静滴2h,d1~d5应用,5FU 0.75静滴6~8h,d1~d5.3~4wk为一周期.结果近期有效率60%,毒副反应轻微.结论 L-OHP联合LF方案治疗无孔不入胃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严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病人肝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方法应用肝脏组织直接进行染色体制备及使用短期培养两种方法制备染色体,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佳肝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结果短期培养法获得的单个细胞数目较多,细胞单个游离,获得的细胞中期分裂相较多,染色体分散好.而肝脏组织直接进行染色体制备获得的单个细胞数目少,常聚集成团,获得的细胞中期分裂相较少,染色体普遍分散不良.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病人肝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使用短期培养法可以获得数量和质量都满意的染色体,以满足科研的需要.
作者:吴引伟;夏海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今年5至9月间我院共收治12例狂犬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该12例狂犬病为2004年5至9月收住我院的病人,诊断按<实用内科学>的标准[1],全部病例都来源于梧州市郊区或郊县农村,男8例,女4例,5a儿童和15a学生各1例,其余10例为47~86a的农民.
作者:梁柱石;周德玫;莫让辉;万裴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传染病防治工作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现将我县1991~2000年传染病疫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作者:赵艳;闻道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一步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采用床旁调查和在架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在调查日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人计入医院感染.结果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58%,现患例次率为4.10%;住院病人HBSAg阳性率为18.97%,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6.67%.结论加强对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控,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对降低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小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感染中HPV6/11型和HPV 16/18型感染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78例女性生殖道感染病人宫颈分泌物进行HPV6/11型和HPV16/18型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FQ-PCR检测HPV6/11型和HPV16/18型阳性总检出率为88.5%(69/78),其中尖锐湿疣病人HPV6/11型阳性为100%(36/36),HPV16/18型阳性16.7%(6/36);重度宫颈糜烂者HPV6/11型阳性为8.3%(1/12),HPV16/18型阳性66.7%(8/12);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HPV6/11型阳性为100%(9/9),上皮内瘤样病变Ⅱ、Ⅲ(CINⅡ、Ⅲ)级病变HPV6/11型阳性为18.2%(2/11),HPV16/18型阳性为90.9%(10/11).宫颈癌病人HPV16/18型阳性为90%(9/10).结论 FQ-PCR对HPV的分型特异性强,可避免假阳性的发生,对临床诊断生殖道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詹惠英;陈道桢;朱云霞;陈月萍;杨岚;王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术后并发霉菌性肺炎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方法以术后并发霉菌性肺炎20例,对易感因素、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恶性肿瘤病人、长期使用各种免疫抑制剂及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肝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夹杂症的病人是易感人群.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侵袭性技术为主要诱因.结论及时行抗霉菌治疗,是防止霉菌弥漫性感染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陆锋;王炯;葛成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提高对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减少由于认识不足或处理不当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肠瘘.方法回顾分析近4a来37例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37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与腹部手术后2wk以内,均具备肠梗阻的典型临床表现.均经保守疗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2.1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备肠梗阻的典型表现,保守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熊功友;汪永录;刘须才;马晓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459株病原菌和152株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57.95%)为主,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2.20%)、铜绿假单胞菌(7.41%)、肺炎克雷伯菌(6.97%).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高,占革兰阳性球菌的32.73%,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占54.65%.药敏结果显示大多数病原菌耐药性高,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率》40%;但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敏感性高.结论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其耐药率较高.
作者:唐净;黄再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男,55a.因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乏力40d入院.偶有咳嗽,无痰.查体:面部浮肿,右颈部、双侧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枚淋巴结,质韧,活动,位置较深,大者约1.0cm×1.5cm.白细胞、血小板增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降低.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明显增高.腋窝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结构存在,小血管显著增生,并深入淋巴滤泡内,部分小血管呈玻璃样变,窦内大量浆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诊断为Castleman病(CD).
作者:郁海英;肖星;申洪明;李文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