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霞;袁燕;卢洪洲
目的探讨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病人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86例分为出血组(41例)和未出血组(45例),其中出血病人分为死亡组(26例)和好转组(15例).分别比较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BPC)、Child-Pugh分级.出血组再比较呕血次数及出血间隔时间.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PT分别为(22.81±9.46)s与(18.73±5.40)s,BPC分别为(37.39±18.80)×109/L与(48.19±23.60)×109/L,P值均<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76%与20.00%、46.34%与57.78%、43.90%与22.22%,经卡方检验P<0.05.死亡组与好转组相比分别为PT(24.80±10.43)s与(19.37±6.49)s,,BPC(32.35±11.56)×109/L与(46.13±20.24)×109/L,年龄(52.23±7.19)a与(44.2 ±8.97)a,呕血次数(2.21±0.98)次与(1.71±0.76)次,出血间隔时间(20.76±19.22)d与(59.40±24.37)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死亡组与好转组相比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构成比分别为3.80%与20.00%、38.50%与60.00%、57.70%与20.00%,经卡方检验P<0.05.结论 PT、BPC、Child-Pugh C级与B级可作为预测出血的主要因素并与预后相关.而年龄、呕血次数、出血间隔时间只与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相关.
作者:王江蓉;骆成榆;姜慧敏;王莉花;张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男性,47a.因反复纳差、上腹部不适1a入院.1a前因纳差、上腹部不适就诊发现血清乙肝标志物阳性,肝功能异常,予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今年一月起又觉纳减、上腹部不适,并伴有尿黄,查肝功能异常,以慢性乙型肝炎收住某医院,保肝治疗1mo无明显疗效转入我院.
作者:周红霞;袁燕;卢洪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受到限制.因此,常规进行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临床常用几种体外药敏试验方法进展.
作者:盈丽霞;陈蕾;闻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对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间的2540例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易患因素,探讨相应的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霞;闵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及拉米夫定(3TC)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方法以HepG2 2,2,15为细胞模型,实验共观察9d,于第3、6、9天收集培养上清进行HBsAg定量检测;收集细胞提取总RNA,行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测细胞内乙肝病毒mRNA水平.结果实验第3天及第6天,对照组和各实验组之间HBsAg滴度及病毒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第9天,干扰素及拉米夫定组HBsAg和病毒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α-干扰素浓度500IU/mL时抑制作用达大,3TC浓度为5μg/mL时抑制作用达大.结论干扰素及拉米夫定均可抑制HepG2 2,2,15细胞内乙肝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提示两种药物都可直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作者:杨永峰;谭德明;谢玉桃;侯周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AAT)和前白蛋白(PAB)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法同时测定23例病程在1 wk内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CRP、AAT和PAB的含量.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组与对照组比较,CRP明显升高(P<0.01),PAB明显降低(P<0.01);败血症治疗后组与败血症组比较,CRP明显下降(P<0.01),PAB明显升高(P<0.01),而败血症组与对照组和败血症治疗后组比较AAT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RP 和PAB联合检测,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其动态检测对于该病疗效判断有一定的价值;败血症患儿血清AAT含量没有明显改变.
作者:傅清流;李庶甘;李联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肝脏大小、质地及肝功能(SB、ALT、AST、(-GT)恢复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的49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长期随访(6~16mo)肝脏大小、质地、肝功能.结果 49例患儿综合治疗后,2mo内15.6%(7/45)患儿肝脏大小及质地恢复正常,78.6%(22/28)SB恢复正常,53.1%(26/49)ALT、AST恢复正常;6mo内71.1%(32/45)患儿肝脏大小及质地恢复正常,96.4%(27/28)SB恢复正常,89.8%(44/49)ALT、AST恢复正常.ALT、AST在2mo内恢复正常的26例与未恢复正常的23例患儿在黄疸有无,黄疸轻重方面,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脏肿大及质地>6mo不能恢复正常的13例患儿中,92.3%(12/13)在发病时存在黄疸,其中69.2%(9/13)为中、重度黄疸.26.5%(13/49)患儿恢复过程中转氨酶出现波动.结论婴儿患巨细胞病毒肝炎肝脏大小及质地、肝功能、完全恢复所需时间较长.肝脏大小、质地及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长短与入院时黄疸轻、重有关.肝功能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ALT、AST的波动.
作者:郭红梅;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IFN和常规药物联合治疗;B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9mo.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3、6、9mo及停药后3mo血清HA、LN、PCⅢ及CⅣ水平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A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至9mo到低点,B组无明显改变.A组有效率为56.7%(17/30),B组有效率为13.3%(4/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N对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患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刘淑娥;马安林;徐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 医院做好生物恐怖防范的必要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恐怖袭击威胁增大,应对生物恐怖防范的任务艰巨.做好反生物恐怖袭击的准备已成为军、地医院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者:陈永红;王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乙型慢性肝病病人HBV基因型与CP和前C区基因变异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4例,肝硬化(LC)29例病人血清,测定HBV S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基因型,测定HBV CP和前C区序列以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南京地区乙肝病人的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优势基因型,分别为48.1%和51.9%;LC病人的C型检出率显著高于CH组(69.0%vs43.2%,x2=4.67,P<0.05);C型HBV感染者的CP双变异发生率显著高于B型组(67.5%vs40.5%,x2=4.58,P<0.05).结论南京地区乙肝病人的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优势基因型.C基因型病毒易发生CP双变异,并且导致病情向肝硬化发展.
作者:张汉荣;谈国蕾;孙梅;曹利;刘新钰;赵巍;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总结7a来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实用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终结果、显微镜镜下结果、平板观察结果相互印证,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的方向,与同学们共享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成果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临床标本检验过程,淡化细菌鉴定步骤;紧紧抓住学校理论、实验和进入临床实习各自特点,多渠道引导同学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鉴定程序和注意事项.结果 7a来微生物室生产实习的30名本科生、25名专科生、11名进修生圆满完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生产实习.结论此教学方法能满足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习要求.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我们体会只有充分掌握应用指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在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小结如下.
作者:周仁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类肌钙蛋白(Calponin, CN)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中表达的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CN单克隆抗体,对150例CHB不同的病理学表现型进行了观察.结果在60例较轻组(G1,G2),肝组织中CN表达阳性占多数(70%),强阳性占少数(13%);在90例CHB较重组(G3,G4,LC),肝组织CN表达则强阳性占多数(86%),阳性占少数(14%),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CHB的病变加重而肝组织CN表达亦随之增强.结论 CN对CHB病程中的肝血液循环障碍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严家春;陈文笔;马勇;丁体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关系,为新疆地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群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和HDAg、抗-HD.结果在48例血清HDV阳性标志物中,HBV血清学模式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22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18例;HBsAg、抗-HBc二项阳性8例.结论新疆地区HBV感染者中,HDV标志物阳性与HBV血清学模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农;吉凯;石永峰;秦雪梅;蒲雪芹;段明友;韩慧生;谢虎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985年以来,我院小儿外科收治2例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PHHI),报告如下.
作者:臧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进行gp96检测,探讨gp96表达状况与肝硬化进展过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及7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gp96检测.以16例非肝炎肝组织作为本实验对照.结果 gp96在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肝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2.5%(2/16)、62.3%(48/77)、85.2%(23/27).检验表明gp96的表达在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gp96在肝硬化肝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无显著差异,提示gp96在乙型肝炎病毒的刺激下合成增加,与乙型肝炎的肝硬化进展无相关性.
作者:李承霖;孟忻;张世杰;郎振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对诊断一过性脑缺血(TIA)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国产NT-9216NS型脑电地形图仪及软件,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及对照组各28例的安静闭眼及转颈诱发试验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变化规律,将脑电信号转化为绝对功率值进行分析.结果①对照组:转颈诱发试验前后枕部各频段脑电绝对功率值变化无显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转颈诱发试验后脑电/地形图异常率及程度加重10 例(占35.71%),其中在转颈试验中有3例脑电图出现慢波活动增强,以中波幅为主,在枕部明显;有7例出现明显头晕、恶心、眼睛发黑等临床症状,其中有1例出现呕吐.实验组中有颈椎病22例(占78.57%);在转颈试验脑电功率变化指数出现异常21例(占75%);转颈诱发试验中7例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人脑电功率变化指数均出现异常,而对照组2例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人转颈试验脑电功率变化指数未出现异常,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转颈诱发试验枕部脑电功率值改变,可用于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的诊断.
作者:吴宇萍;凌静茹;刘兵;李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时HBV YMDD变异发生率的因素.方法将152例慢乙肝病人分为血HBV DNA持续阳性组(39)和HBV DNA反跳组(113)、血HBeAg阳性组(104)和阴性组(48)、ALT高于正常3倍组(82)和低于正常30%组(70),伴肝硬化组(41)和不伴肝硬化组(111).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各组病人的HBV-YMDD变异发生情况,计算各组病人中的HBV YMDD变异率,所得数据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持续阳性的病人39例,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发生反跳的病人113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2.08,P<0.005);用拉米夫定治疗前HBeAg阳性的病人104例,用拉米夫定治疗前HBeAg阴性的病人48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9.84,P<0.005);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ALT在正常上限3倍以上的病人82例,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ALT在正常上限3倍以下的病人70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7.58,P<0.01);慢性肝炎不伴肝硬化发生的病人111例,慢性肝炎伴肝硬化发生的病人41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2.74,P>0.05).结论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HBV DNA变化方式、治疗前血ALT水平、治疗前HBeAg血清标志物等因素与HBV YMDD变异发生率相关,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反跳的病人、治疗前血ALT水平较高的病人及治疗前HBeAg阳性的病人HBV YMDD变异发生率较高,而慢性肝炎病人是否发生肝硬化与HBV YMDD变异发生率无相关.
作者:李春明;张跃新;祝美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增强供应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方法了解化学消毒剂, 高温环境,机器噪音,锐利器具和紫外线及三氧消毒机所产生的臭氧等造成的危害因素,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染的危害性,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以及被污染后的应急处理.结果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措施,严格操作规程,使职业性感染几率降到低.结论供应室人员严格加强自我保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性损害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上海所属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现状,调查司机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探索AIDS/STD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长途汽车司机血清HIV抗体;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法初筛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确认梅毒抗体;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获得司机干预前后对AIDS/STD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情况;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驾驶员共232名,其中2001年98名,2002年134名,无AIDS/HIV感染者,2002年发现1例梅毒感染者.驾驶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和行为取向在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转变,在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非传播途径、对艾滋病的恐惧回避及避孕套使用构成等方面,交通高速组与市长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广泛深入地开展对长途汽车司机的综合性主动监测、规范行业管理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有助于AIDS/STD的综合防治.
作者:徐敏钢;金子辰;熊建菁;蔡晓虹;顾元祥;黄瑾;吴霞;吕敏;成开雨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