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三甲综合医院青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邓磊;向仕婷;沈颖;张磊;陈子华

关键词:医务人员,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 调查长沙市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医务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抽取长沙地区某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在职青年医务人员556例,填写自编的基本情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 医务工作者阳性症状筛查率为30.58%,躯体化阳性筛查率为24.28%、强迫症状为28.06%、人际关系敏感为24.64%、抑郁为27.88%、焦虑为24.82%、敌对为26.80%、恐怖为17.99%、偏执为19.96%和精神病性为16.55%.除人际敏感、偏执因子外,医务人员SCL-90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P<0.05).对收入不满意的医务人员SCL-90总分较对收入满意的医务人员高,护士SCL-90总分较其他职业高,工作时长≥40 h/周的医务人员SCL-90总分较<40h的医务人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社会及医院应该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其心理健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及对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的影响

    目的 评估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3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照区组随机化分为高压氧纽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糖尿病饮食、降血糖、局部创面处理、抗感染等常规治疗;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压力为0.20~0.25 MPa,患者吸纯氧80 min,1次/d,每周5d,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VEGF、bFGF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高压氧组治愈率(64.6%)和有效率(95.4%)更高,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高压氧治疗后患者血清VEGF、bFG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高压氧组血清VEGF、bFGF升高更明显.结论 辅助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并且可降低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

    作者:曾宪忠;刘氜;李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10号染色体倒位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分析1例

    染色体倒位是染色体结构畸变的一种类型,是指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2次断裂,形成的片断倒转180.后重接的现象.倒位有两种形式,发生在染色体同一臂上的倒位称为臂内倒位,发生在染色体长臂和短臂之间包含着丝粒的倒位称臂间倒位.每条染色体都可以发生倒位,世界上已报道24种臂间倒位[1].其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发生率较高,其他染色体倒位发生率较低.国外报道10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概率在1/3 600~ 1/1 280,而国内有关10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病例报道更是少见[2].2016年2月,在本院产前诊断中心确诊1例10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胎儿,追问其母亲病史,发现该孕妇2015年9月在本院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结果亦是10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敏;丛林;袁静;方慧琴;严雅兰;周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不同部位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月该院收治的199例结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癌组(87例)和右半结肠癌组(112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等资料,对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左半结肠癌中年龄≥65岁的比例、腹痛、术前癌胚抗原升高及贫血发生率低于右半结肠癌;便血发生率高于右半结肠癌(P<0.05).病理学特征方面,左半结肠癌中肿瘤直径>5 cm、黏液分泌、脉管瘤栓、淋巴结检出数目>12个的比例低于右半结肠癌,且两组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癌组的Ⅲ期、Ⅳ期及总体5年生存率高于右半结肠癌组(P<0.05).结论 与左半结肠癌比较,右半结肠癌患者中老年患者更常见,肿瘤恶性程度和5年生存状况更差,且预后差异主要体现在Ⅲ、Ⅳ期患者中.

    作者:张清;黄润生;崔磊;陈吉祥;瞿建国;柳益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胃镜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胃镜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1月于北京佑安医院确诊HIV感染者胃镜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行HIV感染者胃镜检查283例次,门诊124例(43.8%),住院159例(56.2%);男∶女约为7∶1;年龄(39.3±12.4)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229.0±21.4)个/μ1,<200个/μ1有73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221例(92.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26.8%.主诉症状中腹胀和上腹痛常见,分别为32.2%(79/245)和22.9%(56/245),其次为胸痛、消化道出血、反酸或烧心、恶心或呕吐、吞咽困难等.胃镜主要表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0.2%(74/245)、反流性食管炎16.7%(41/245),其次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食管溃疡等.结合临床与病理明确诊断恶性肿瘤16例(6.5%),其中胃癌7例,卡波西肉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机会性感染均发生在食管,真菌感染6例(2.4%),结核感染12例(49%),巨细胞病毒感染4例(1.6%).结论 HIV感染者消化道症状并无特异性,但胃镜下异常病变(包括各种机会感染、恶性肿瘤等)检出率高,且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故对有症状者仍应尽可能行胃镜检查.

    作者:张月宁;赵媛;李鹏;张世斌;李磊;王贞彪;金瑞;王欣欣;岳竹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价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人体成分及营养状况的研究

    目的 应用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分析比较终末期肾脏病(ESRD)未行血液透析患者和已行血液透析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人体成分及营养状况.方法 选取该院肾内科ESRD住院患者中,未行肾替代治疗患者30例为未透析组;血透室门诊规律血液透析患者30例为透析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3组受试人员的人体成分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未透析组、透析组患者的细胞外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透析组与透析组患者的细胞外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细胞内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透析组、透析组患者的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透析组与透析组患者的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透析组和未透析组患者的脂肪率、脂肪量、体重指数及非脂肪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未透析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透析组和未透析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及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组与未透析组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D患者普遍存在体液分布异常及营养不良状况.BIA可以对ESRD患者体液分布及营养状况进行快速监测,是测量ESRD患者身体成分的有效工具,为ESRD患者的救治及营养不良的纠正争取时间.

    作者:崔红蕊;李明明;杨洪娟;胡秀红;王静;牛哲莉;任广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1日-2015年7月20日就诊于该院心内科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500例,依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分析维生素D、PTH水平与心衰的相关性.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4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维生素D与PTH呈负相关(r=-0.166,P=0.04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维生素D缺乏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6 (95%CI:1.036,2.369),P=0.034],PTH升高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25(95%CI:1.016,6.785),P=0.046].结论 在慢性心衰的患者中,随着心衰分级的加重,维生素D缺乏越明显,而PTH正好呈相反的趋势,维生素D与PTH水平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PTH升高均是有症状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付鹏;张琳;牛铁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肠内代谢物腹腔注射对大鼠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肠内代谢物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集健康儿童新鲜粪便,用低温高速离心法提取肠内代谢物.将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16只),实验组大鼠于腹腔注射肠内代谢产物(0.5 ml/只),对照组大鼠用生理盐水处理.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两组大鼠行为学差异,并测定其脑组织海马区、下丘脑、纹状体内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SD大鼠行为学比较,发现进臂总次数[实验组(38.00±7.51)次、对照组(14.75±8.62)次]和开臂时间比例[实验组(36.24±12.30)%、对照组(21.37±8.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和下丘脑内5-HT含量、海马和纹状体内D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儿童肠内代谢物使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变,并对脑内神经递质有一定影响.

    作者:白志余;周东蕊;张仁敏;李娜;白志茂;张红琳;张丽玲;庞桂芬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清中伏立康唑药物浓度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伏立康唑(VRC)浓度,并用于临床上该药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以地西泮为内标,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4.6×100 mm,2.7μm),流速1 ml/nin,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45∶55),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μl,柱温40℃.结果 VRC及地西泮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52和4.06 min;血清中VRC线性范围为0.12~12.0μg/ml(r =0.9999),定量下限为0.12μg/ml,日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9%,日间精密度RSD均<2.1%,低、中、高3个浓度方法回收率为98.39%、101.16%和96.63%.结论 该方法用于VRC的血药浓度检测,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性良好,节约时间等优点.

    作者:杨婷;陈璐璐;胡伟;朱熙;刘丽萍;杨雅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及外周全血T细胞亚群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及外周全血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治疗及病情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4、干扰素-γ (IFN-γ)及外周全血CD4+、CD8+、CD3+T细胞亚群水平,并同时检测正常人上述指标的水平,将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与正常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全血CD4+T细胞水平治疗前后,以及与正常人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8+T细胞水平与正常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哮喘患者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3+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哮喘治疗前后外周全血CD3+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测定IL-2、IL-4及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是判断支气管哮喘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哮喘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张晶;赖飞;梁小亮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脑出血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中国现有≥700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造成重大健康负担.中国人群中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相比西方国家要高,目前对于出血性卒中的研究尚不充分,关于基因方面的研究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对凝血、脂蛋白、血管重塑、氧化应激、炎症等相关方面的基因与脑出血的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赵辉;田雪晴;王锦溪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妊娠期糖尿病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及增殖分化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妊娠期糖尿病(GDM)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及向成熟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模型,为脂肪细胞体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使用改良的细胞培养法,以GDM剖宫产患者大网膜纯脂肪组织为原材料,作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绘制传代前脂肪细胞的生长曲线,并对传代前脂肪细胞做诱导分化,对已诱导分化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脂联素mRNA,并进行细胞冻存和复苏实验.结果 培养出的前脂肪细胞基本均为梭形细胞,增殖旺盛,第4天细胞开始快速增殖,倍增时间约为48h.第7天原代前脂肪细胞开始出现脂肪颗粒,而传代细胞仍然保持梭形和无脂滴.传代前脂肪细胞经成脂诱导,出现定向分化,经油红O脂肪染色和脂联素mRNA测定,证明已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结论 GDM大网膜脂肪组织中具有前脂肪细胞,可进行连续传代和大量扩增.原代前脂肪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会自然出现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而传代后前脂肪细胞则失去分化能力,经适当诱导后可定向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模型的建立,可为后续脂肪细胞体外实验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作者:潘宝龙;马润玫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microRNA-17-5p在胆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循环microRNA-17-5p(miR-17-5p)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及在胆管癌诊断和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79例胆管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标本中miR-17-5p的表达,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循环miR-17-5p在胆管癌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结果 qRT-PCR发现,循环miR-17-5p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循环miR-17-5p为胆管癌有效的诊断分子靶点;x2检验结果表明,循环miR-17-5p与胆管癌患者的TNM分期呈正相关;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显示,循环miR-17-5p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 循环miR-17-Sp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是胆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潜在分子指标.

    作者:郭婧澜;谭蓓蓓;叶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2种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赝复体表面皮纹的初步研究

    目的 比较光固化立体造型技术(SLA)和选区激光烧结技术(SLS)2种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表面带有皮纹的硅橡胶试件和赝复体的效果.方法 应用SLA和SLS技术,分别制备取自正常志愿者面颊部带有表面皮纹的硅橡胶试件和鼻部缺损患者的鼻部赝复体,并对其表面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SLA法制备出的硅橡胶试件表面带有明显的皮纹,并且制备出的鼻部赝复体表面可见清晰的纹理.而采用SLS技术获得的硅橡胶试件和鼻部赝复体表面未见明显皮纹.结论 SLA快速成型技术更适合带有表面皮纹的颌面部赝复体的制作.

    作者:唐雪鹏;王崇;耿燕;毕方鹏;贡瑾;李适廷;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醋酸去氨加压素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TURP)失血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取择期行TURP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术前予以醋酸去氨加压0.3μ g/kg+0.9%生理盐200 ml静脉缓慢滴入,维持至手术完成.对照纽予以0.9%生理盐200 ml静脉缓慢滴入,维持至手术完成.观察手术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比较手术时间、手术视野清晰度及膀胱冲洗液变清亮的天数;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手术后APTT缩短、FⅧ:C升高(P<0.05),两组Hb及Hct在术后2h均降低(P<0.05),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手术中视野清晰,止血效果好,手术时间和膀胱冲洗液变清亮的天数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DDAVP在TURP中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应用.

    作者:陶佳意;却晖;张劲松;柳琦;刘辉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未见原核和单原核受精卵来源囊胚解冻移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受精卵在观察原核时期消失,以及部分消失单原核受精卵终发育成囊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于该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19例患者,其中未见原核(0PN)而终发育成囊胚进行冻融移植患者17例,单原核受精卵(1PN)终发育成囊胚进行冻融移植患者2例,解冻后观察胚胎的复苏质量,移植后对患者的临床妊娠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17例0PN来源囊胚的解冻移植周期中临床妊娠6例,其中4例足月活产(3男1女),1例早停育,1例早期流产;解冻1PN囊胚的2例临床随访结果阴性.结论 0PN来源的囊胚解冻移植可获得一定的临床妊娠率,在无双原核受精卵来源胚胎下,可作为正常胚胎移植.

    作者:伍玲园;黄华;莫似恩;陈自洪;阮秋燕;孙燕萍;乃东红;牛向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纳米碳酸钙生物黏附片体外黏附力及释放度的测定

    目的 通过纳米碳酸钙生物黏附片的制备和片芯体外黏附力及释放度测试,探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以及卡波姆(CP)在黏附片中的不同含量对片芯黏附力及释放度的影响机制.方法 以纳米碳酸钙为主药,CP与HPMC作为生物黏附性材料,测定不同比例制备的片芯在体外肠道的黏附力和释放度.结果 黏附力测试结果显示,HPMC∶CP为1∶3的黏附力高.在1~4 h作用下,HPMC∶CP为1∶1、1∶2、1∶3、2∶1及3∶1的释放度分别是22.21% ~ 74.19%、21.15% ~ 69.43%、19.21% ~ 62.14%、28.88%~87.62%及 35.33%~91.55%,其中HPMC∶CP为3∶1的片芯在4h后基本释放完全;HPMC∶CP为1∶3的片芯在4h后仅释放62%.结论 经过黏附片片重测定片芯均符合差异标准,不影响实验结果.在单因素实验中,黏附材料的含量比例对片芯的黏附力和释放度有直接影响,且HPMC与CP作为黏附材料测定的黏附力结果与释放度结果成正比,HPMC∶CP为1∶3的配方为优配方.

    作者:申婷;何剪太;潘一峰;胥洪鹃;巫放明;肖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脂联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测定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中脂联素水平,观察脂联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LoVo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CR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RC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活细胞计数法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增殖试验检测重组人脂联素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重组人脂联素作用细胞后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CRC组血清脂联素水平(3.5±2.5)μg/ml低于健康对照组(4.6±2.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重组人脂联素作用LoVo细胞后,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增加,且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RC发病风险密切相关,重组人脂联素可以抑制LoVo细胞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活化相关.

    作者:解寒冰;夏云展;薛建锋;杨大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叶酸、铁蛋白监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叶酸和铁蛋白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前后病情检测指标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该院MM患者109例为实验组,选择该院健康体检者101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检测其化疗前后、复发时的血清叶酸和铁蛋白,并进行化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初治MM患者叶酸水平下降,铁蛋白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12,P<0.05;=59.08,P<0.05);完全缓解后叶酸及铁蛋白水平接近正常(P>0.05);随着病程的逐步缓解,叶酸水平接近正常范围(F=7.18,P<0.05);复发时叶酸水平下降,铁蛋白水平再次升高,与完全缓解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36,P<0.05;t =59.88,P<0.05).结论 化疗前后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病情及预后做出判断;对MM复发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作者:王海颖;李永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Fas、cFLIP及TGF-β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凋亡相关因子(Fas)、细胞型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样白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和分期的关系,探讨3者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寻找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9例宫颈鳞癌、4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FLIP、Fas及TGF-β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结果 在宫颈病变由良性到恶性的发展过程中,Fas和TGF-β1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5),cFLIP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在宫颈鳞癌发展过程中,Fas与cFLIP表达呈负相关(P<0.05),Fas与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Fas、TGF-β1表达下调,以及cFLIP表达上调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汤福想;刘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关节螺钉、背侧钢板及两者联合固定治疗Lisfranc骨折脱位的预后研究

    目的 对比经关节螺钉、背侧钢板,以及两者联合固定3种方式治疗Lisfranc骨折脱位(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预后,评估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Lisfranc骨折脱位的患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7~73岁,平均38.82岁.将经关节螺钉固定患者归为A组,背侧钢板固定患者归为B组,两者联合固定患者归为C组,收集患者资料,骨折类型分型根据Hardcastle分类,利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各组功能预后,利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Wilppula标准评估解剖复位情况,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上述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2年,按照Hardcastle分类系统,A型中足3例,A型内侧足8例,B型中足11例,B型内侧足34例,C型4例.A、B、C组AOFAS评分分别为(81.7±12.3)、(79.2±11.6)和(61.3±16.9)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73,P=0.000).联合应用螺钉和钢板固定提高关节炎的发生率[(R)(R) =3.011 (95%CI:1.036,8.742)],良好的解剖复位降低严重关节炎的发生率[(R)(R)=18.207 (95%CI:15.913,21.834)].A组与B组的解剖复位情况及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4和0.003,P=0.800和0.100).联合固定组21例(64%)发生术后并发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0,P=0.030).结论 经关节螺钉、背侧钢板治疗Lisfranc骨折脱位的早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治疗术后并发症较多.对于Lisfranc骨折,良好的解剖复位是良好预后的重要原因,Hardcastle骨折分类不能作为预后分析的参考.

    作者:孙绳亮;司丽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