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地来;廖仲林;詹志容;熊本京;沈邦干;王和平
我院1997年11月至1998年12月对3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合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与同期常规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对比,发现合用低分子肝素可取得较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屈根学;王海新;范作文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以进行性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衰竭,严重感染是ARDS第一高危因素,又是影响其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我院75例ARDS的临床情况,重点对ARDS的发热、感染及其预后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葛敏;耿志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起病急,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常可危及生命.我院1990~1998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418例,药物治疗1~3天后,胃镜检查除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7例,发现有上消化道病变致活动性出血者62例,立即采用胃镜下微波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曾庆贵;王正敏;严书珍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心搏骤停脑复苏后脑功能损伤的恢复十分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脑保护方法的探索,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目前国内外对脑降温方法有所不同,国外主张全身亚低温治疗而国内多主张头部局部降温,为探讨两者对脑复苏的效果及其治疗价值,本文对25例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陆建明;陈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创伤评分是定量性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方法.近30年来,创伤评分不断地修订、演变和发展,已相当成熟,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应用,甚至成为医院和创伤中心的常规.许多研究者指出[1~6],创伤评分对创伤救治、临床研究、学术交流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有很大促进.
作者:江学成;胡宁利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在伤后6h内,3d,7d测定血浆ET、CGRP含量,并与36例正常人对照,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6h内ET及CGRP含量即急剧升高,并在一周内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后良好者(GOS 3~5组),早期ET含量及E/C比值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GOS≤2组).而不同预后组间CGRP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ET、CGRP含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判断预后.
作者:冯东福;朱志安;邱建华;张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6期
颅脑损伤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为急重型颅脑损伤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1996年1月~1999年1月以来收治青壮年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加用泰胃美(西米替丁).对照两组结果说明泰胃美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应激性溃疡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作者:傅小君;许信龙 刊期: 1999年第06期
近5年来,采用硬脑膜悬吊、破口修补、缝合等方法,治疗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11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洪亮;谢永胜;顿志平;尚景瑞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危重症的急诊手术要求快速有效的外科处理,如果此类手术术中发生心搏骤停则死亡率极高.自1988年以来我们在危重创伤急诊手术中遇到心搏骤停14例,报告如下.
作者:武钢;桑显富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急性胰腺炎虽属良性疾病,但予后不佳,死亡率较高.在发病两周内循环衰竭、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两周后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逐渐增高.发病早期,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多与脏器功能不全有关,所谓重症胰腺炎指的是伴有脏器功能不全的胰腺炎[1,2].因此,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已成为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点.
作者:李非;孙家邦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但多数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在医院心脏专科病房内进行的.病人来院后经检查、确诊、办理住院手续,再转送入专科病房后才开始溶栓治疗,往往延迟了溶栓的时间,甚至失去了冠脉再通的时机.我们近2年在急诊室内应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MI,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玉英;扬晚青;杜广胜;曹力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各类气管断裂患者12例,经急诊抢救及护理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竺亚;沈建恩 刊期: 199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AMI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39例AMI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CD3+、CD4+、CD8+细胞百分率,RBC-C3b明显低于对照组,CD4+/CD8+、RBC-IC明显高于对照组,RBC-C3b与CD4+/CD8+呈显著负相关(r=-0.756,P<0.05),RBC-IC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5).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
作者:费瑜;郭慧;刘淑杰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发病后医疗干预的迟早,与抢救成功率及其远期预后直接相关.因此,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显示积极的早期抢救治疗意义.本中心1998~1999年度经院前急救AMI 31例,现将院前抢救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峰;牛天平;陈天铎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南昌市属内陆省会城市,随着交通现代化的发展,交通事故伤已成为一大公害.笔者回顾性总结了自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解放军第94医院、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救治的因交通事故伤而死亡的1107例伤员的流行病学特点,摸索其规律,为今后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罗地来;廖仲林;詹志容;熊本京;沈邦干;王和平 刊期: 1999年第06期
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CPCR).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CPR后脑损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1)CA引起的早期短暂性脑组织完全缺血(无血流状态);2)CPR过程中的不完全缺血(低血流或/和微血流状态);3)自主循环恢复时的复苏后综合症(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作者:李天;江观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当今医学研究热点,也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直接、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各国学者对MODS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发病机制上,目前在阻断其发生、发展及早期预防方面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动物实验已证实中药大黄具有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1].而MODS时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器官功能损伤是由于细菌或毒素刺激机体释放过量的细胞因子等炎性介质、形成连锁放大反应而形成的,其中TNF、IL-1、IL-6三种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40例MODS患者给予大黄胃管内注入,观察治疗前后对TNF、IL-1、IL-6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铁军;曲爱君;刘桂清;田锁臣;田辉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杨桃对尿毒症患者神经系统的影响少有报道,近我中心有一名维持性透析病人因服食杨桃而致呃逆、昏迷,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东波 刊期: 1999年第06期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胫骨干骨折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从胫骨干骨折到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CS)可发展很快,早期警惕,及时发现,及早和合理治疗对防止伤残非常重要[1].本文通过一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骨折类型、部位与急性OCS发生的关系,并报告分期治疗的体会.
作者:沈进稳;干军 刊期: 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