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胶质母细胞瘤PTEN基因突变和ki-67表达的研究

屈洪涛;刘运生;肖亚飞;梁有明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PTEN基因, 基因突变, Ki-67
摘要: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及Ki-67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胶质瘤(包括42例胶质母细胞瘤)石蜡切片中PTEN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PTEN基因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胶质瘤中Ki-67的表达.结果:42例胶质母细胞瘤中有11例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6%(11/42),显著高于其它60例胶质瘤(χ2=11.62,P<0.01);胶质母细胞瘤Ki-67的平均标记指数为24.61±6.81,其它胶质瘤的平均标记指数为6.72±4.68,后者Ki-67指数显著小于前者(u=5.6783,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瘤中Ki-67的表达程度与病理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与Ki-67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胸外伤113例的救治分析

    目的:探讨危重胸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3例危重胸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伤情、并发症与救治的关系.结果:本组113例患者救治成功101例占89.4%,死亡12例占10.6%.结论:早期诊断,抢救及时,合理运用抢救措施,危重胸外伤患者的救治效果良好.

    作者:谢建峰;刘云峰;江拥军;张仲元;周荫北;柏本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及宫内膜在不孕症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的卵泡直径、宫内膜状况与受孕的关系.方法:应用阴道超声技术对84例病人104个月经周期的卵泡与宫内膜进行监测.结果:86个月经周期成功排卵,占82.69%;在正常排卵周期中有21例患者受孕,受孕率为20.19%;受孕佳卵泡直径21.85±1.18mm,佳宫内膜厚度12.85±1.15mm,且呈三线型.受孕组卵泡直径与宫内膜状况明显优于非受孕组.结论:卵泡直径和宫内膜状况对受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者:田艾军;蒋晓光;谌立军;唐小玲;杨红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尖锐性食管异物27例诊断治疗体会

    食管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特别是坚硬、尖锐性异物,若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笔者所在科室1998年3月~2002年3月治疗尖锐性食管异物27例,报告如下.

    作者:薛柯凡;范崇盛;李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电流的发育变化

    目的:揭示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的发育特性.方法:对出生后7~28d龄大鼠进行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并根据输入阻抗的大小对神经元进行分类,以及分析其突触后电流的特性.结果:随着输入阻抗减小,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的峰值、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增大.结论:在大鼠生后早期的发育过程中,视觉经验调制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

    作者:秦伟;阴正勤;王世君;赵妍君;范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创伤性环枢椎脱位42例诊治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创伤性环枢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4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CT扫描结果,测定齿状突前间隙宽度,侧间隙差值,两侧侧块及1,2颈椎椎间隙相差度,确定诊断.根据病程长短、脱位轻重、脊髓神经根受压情况确定治疗方法,常规选用枕颌带或颅骨牵引,必要时手术治疗.结果:齿状突前间隙宽度、侧间隙差值、两侧块及1,2颈椎椎间隙相差度,其值愈大,症状体征愈明显,枕颌带牵引复位率为61.1%,颅骨牵引复位率84%,治疗优良率89%,有23.8%患者被误诊、漏诊.结论: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颈椎侧位及张口位X片或颈1,2 CT扫描测定齿突前间隙、侧间隙、侧块及椎间隙能提高确诊率,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颅骨牵引效果较好,对牵引不能复位,有脊髓神经压迫,上颈椎不稳等情况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邓小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变化的研究

    目的:检测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1GF)的水平,探讨VEGF,P1GF与妊高征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1例不同孕期健康孕妇(妊娠组)及33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血清VEGF,P1GF水平. 结果:正常妊娠过程中,VEGF在早孕期为922.67pg/ml±273.76pg/ml,中孕期达高峰1066.37pgtml±362.39pgtml,晚孕期降至低水平564.5pg/ml±110.74pg/ml;P1GF在早孕期低为172.89pg/ml±82.76pg/ml,中孕期开始大幅度升高至623.05pg/ml±166.22pg/ml,晚孕期达高峰833.84pg/ml±358.24pg/ml.妊高征组VEGF,PIGF分别为313.78pg/ml±193.54pg/ml、325.70pg/ml±162.21pg/ml,显著低于正常妊娠晚孕期水平(P<0.001).随妊高征病情加重,VEGF,P1GF水平逐渐下降趋势(P<0.05、P<0.001). 结论:妊娠过程中,VEGF,P1GF对胎盘血管的形成有重要调节作用,VEGF,P1GF的下降与妊高征发病有关.

    作者:徐平;韦慈;姜邦容;滕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疗法探讨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病人营养疗法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30例病人的营养护理疗法,休克纠正过后,实行早期胃肠道营养,4~7d静脉营养液以能量为主,此后注意加强蛋白质、氨基酸及脂肪乳剂的补充.结果:30例病人均未出现体重明显下降及营养不良,治疗中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28~70d.结论:严重烧伤的营养支持宜采用胃肠道与静脉营养相结合的原则,至关重要.

    作者:郑婷婷;全金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Graves病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栓塞剂栓塞甲状腺动脉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应用,探讨其治疗反应与疗效.方法:按接受治疗时间的先后,将不同栓塞剂分为A、B、C三组,共35例,栓塞甲状腺动脉,观察栓塞过程中及术后反反与疗效.结果:一次性栓塞成功率100%,均无异位栓塞及严重并发症,B、C、组有效率高于A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是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栓塞剂以AMG或PVA加弹簧圈为好.

    作者:曾伟华;康友根;廖利珍;李国华;胡红苗;奉伶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腹膜透析治疗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价值.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即腹膜透析组(简称透析组)25例和保守治疗组(简称对照组)27例.透析组于起病后48h内以腹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尿淀粉酶的变化、WBC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1个月内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愈率.结果:透析组比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早期腹膜透析治疗可改善早期急性重症胰腺炎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郑核;苗雄鹰;戴宇辉;戴兵;李英鹃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处理(附46例报告)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处理.方法:该组46例中,均符合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均经CT检查证实,给予亚低温处理,使体温维持在31℃~35℃,迅速降低颅内压、吸氧和止血,早期短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同时留置胃管应用止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早期应用纳络酮,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效足量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手术清除血肿,纠正颅骨凹陷和/或粉碎性骨折32例,骨瓣减压8例,2次手术清除血肿4例,气管切开14例.结果:良好32例,中残6例,重残2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及时手术清除血肿和骨折,加强支持治疗,是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闵有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直肠癌短程低分割术前放疗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癌短程低分割术前放疗对直肠癌术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分析了法国巴黎TENON医院从1997年12月~2000年1月期间3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病人行术前5×5Gy低分割放疗的病例,所有病人术前均经病理诊断以及超声乙状结肠镜予以临床诊断.放疗过程中病人行俯卧位,经CT虚拟模拟,予以三野(后野+两侧野),剖量分配为3∶1∶1,采用能量为25MV,给予剂量25Gy/5次/5d,1周后作经腹直肠切除,肛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结果:术后经病理证实肿瘤均得以100%切除,所有病例(包括11例低位肿瘤)全部保留了肛门.围术期1例出现发热,术后伤口感染;1例出现肠道不完全梗阻,均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出现永久性性功能障碍.随访时间为10~34月,中位随访22月,平均随访22.4月.1例术后41d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术后14月发生吻合口复发,合并双侧输尿管堵塞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出现肝转移,1例脑转移,11例低位直肠癌全部保留了肛门.结论:直肠癌短程低分割术前放疗对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以及低位肿瘤保留肛门均是可行的,同时与常规术前放疗相比,还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在我国可推广.

    作者:金和坤;李硕颀;甘露;李金高;胡炳强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 and the production of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Methods:ESBLs were detected by the double disc diffusion method among 161 gram-negative bacilli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The use of antibiotic in the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before ESBLs were detected. Results:The rate of ESBLs-producing strains was 35.4% (57/161). In the patients with ESBLs-producing strains, the utilization rates of antibiotic and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rin were 96.4% (55/57) and 42.1% (24/5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ESBLs-producing strains [80.6% (84/104) and 16.3% (17/104), respectively].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and P<0.005,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The duration of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rins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patients with ESBLs-producing strains [(7.5 ± 5.4)d] than those without ESBLs-producing strains [(2.7±2.6)d,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 especially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rins, is the risk factor for the production of ESBL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雷赛隆防治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雷赛隆防治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年龄2~12岁先心病患儿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按随机双盲原则,雷赛隆组(40例)在手术结束时予雷赛隆100μg/kg、空白对照组40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后至术后48hr的呕吐次数及相应时间.结果:雷赛隆组的呕吐发生率(27.5%)明显低于对照组(60%),呕吐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雷赛隆可以有效抑制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的呕吐反应.

    作者:谢咏秋;杨胜辉;周建辉;蔡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D-J管与T管引流在输尿管结石术后应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输尿管取石术后D-J管与T管引流的优劣.方法:回顾性调查输尿管取石术后D-J管引流28例和T管引流44例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J管组与T管组术后在住院天数及腹膜后引流天数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两者各有侧重,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住院费用D-J管组则明显高于T管组.结论:在县级医院,输尿管取石术后置T管引流更经济,当出血较多,有下尿路梗阻或感染时,置T管引流更为安全可靠.

    作者:王德生;马小芹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膀胱癌Ha-ras基因突变、P2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为探讨ras基因突变及P2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DNA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对30例膀胱癌组织Ha-ras基因ExonⅠ突变及P2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Ha-ras基因ExonⅠ突变率为46.7%,高于其周边组织的16.7%,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25),其p21蛋白表达率前者为60.0%,也明显高于其周边组织26.7%(P<0.01).结论:Ha-ras ExonⅠ点突变及其P21蛋白的过度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振国;郭和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两种小梁手术构建评价及降眼压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的降眼压效果及两种手术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共观察51例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9只眼),其中28例(36只眼)为在我科开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前接受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另23例(33只眼)为接受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患者,均为连续病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术前眼压、术前用药种类、术前视力及术前术后眼压、视力的变化幅度,两组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术前眼压、术前用药种类、术前视力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小梁切除组术后平均眼压为12.89±4.06mmHg,NPTS组术后平均眼压为12.91±3.87mmHg,两组的术前术后眼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7.556,5.867,均P<0.001).术前术后眼压下降的幅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Z=-1.395,P>0.05).小粱切除术组有2只眼术中有较多量前房出血.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有3只眼术中发现小梁网处有小的穿孔,但无虹膜膨出.小梁切除组的术后视力下降幅度大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Z=-2.797,P<0.05).小梁切除术组出现滤过泡渗漏的较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多,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小梁切除组有11只眼术后早期有不同程度的浅前房,其中有一只眼发生了Ⅲ级浅前房.3只眼术后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4只眼出现前房出血,而非穿透小梁手术组仅有3只眼发生了Ⅰ级和Ⅱ级浅前房,1只眼出现前房出血,无Ⅲ级浅前房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后早期的降眼压效果与小梁切除术相当但安全性优于小梁切除术.

    作者:潘英姿;李美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肝外伤189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肝损伤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1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肝损伤189例,按照临床分级选择非手术中西结合治疗和手术治疗,严重肝损伤合并肝静脉损伤采取创缘缝扎肝静脉大网膜填塞.结果:非手术治疗83例,因肠损伤转手术5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106例,治愈81例,死亡25例,总计死亡率13.25%,复杂型肝损伤死亡率51%.结论:肝损伤正确治疗方法,其中40~70%的病例可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要求方法简易疗效可靠.

    作者:彭金陵;张裕华;陈湘平;唐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无长突细胞间示踪剂偶联

    目的:研究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与无长突细胞间示踪剂偶联循环的特征.方法:采用细胞显微注射方法将神经生物素注射入视网膜组织单个活体OFF-α神经节细胞中,终止注射后,用4%甲醛固定,1∶600Cy3-链亲合素反应,并用共焦显微镜测定在偶联的神经节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中通过缝隙连接扩散的示踪剂的量.结果:在被注射的神经节细胞(G0)树突区及树突区之外可见未注射的神经节细胞(G1)被染色,此外还可见数十个胞体较小、位于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被染色,无长突细胞可分为两类亚群,一类为明亮的细胞(A1),另一类为暗的细胞(A2).G1染色的明亮程度与A1一致,偶尔发现偶联的神经节细胞比任何偶联的无长突细胞明亮.神经生物素在GC之间和无长突细胞之间经缝隙连接扩散具有时间-密度效应.结果:OFF-α神经节细胞和无长突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神经节细胞间也存在直接缝隙连接.

    作者:夏晓波;周蓉蓉;周霞;Stephen L Mills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与控制性降压联合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评价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AHH)与控制性降压(CH)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择期骨科矫形大手术病人45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行AHH,在全麻后手术前25min内输入6% HES5ml/kg;Ⅱ组行AHH+CH,于切皮前以硝酸甘油维持MAP在55~65mmHg至手术结束前30min;Ⅲ组为对照组.当Hb<85g/L时输异体血.计算各组病人术中失血量及异体血需求量,连续监测HR、ECG、BP、CVP,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及术结分别测定血乳酸、PLC、Fbg、PT、APTT、动静脉血气并计算CaO2、CvO2及ERO2.于术中每30min及术后24h测定Hb及Hct值.结果:AHH+CH能使术中失血量减少约40%.AHH、AHH+CH明显减少异体血需求量,但对血液动力学、组织氧供及动脉血乳酸值无明显影响.虽有PLC、Fbg的明显降低和PT、APTT的明显延长,但各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AHH+CH能有效减少骨科矫形手术病人术中失血及异体血需求量,且对血液动力学、组织氧供需平衡及凝血功能无明显不利影响.

    作者:程明华;李流;方雄水;陈仲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gpc3/mxr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并纯化GPC3蛋白,免疫家兔获得抗-GPC3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gpc3/mxr7基因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将gpc3/mxr7基因片段亚克隆至pPROEXTMHTb原核表达载体,采用融合6-his的融合蛋白方法原核表达GPC3蛋白质,纯化蛋白后免疫家兔,鉴定并纯化出抗-GPC3多克隆抗体.结果:原核诱导表达出GPC3蛋白,免疫家兔后获得多克隆抗体,经鉴定为抗一GPC3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能识别原核、真核表达的外源性及HepG2和Hu-h7细胞内源性GPC3蛋白.结论:GPC3蛋白多克隆抗体能特异识别GPC3蛋白,可应用于gpc3/mxr7基因的功能研究,并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标记物.

    作者:李慎菁;秦建民;满晓波;王红阳;邱秀华;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